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

蒲州故城明代城墙用砖­量概算

- 樊宁娇 周华蓉

摘 要:蒲州故城作为历史上河­东地区的重要城市,自北魏始建以来历经多­次修葺,现存的蒲州故城城垣为­明代在唐基础上所建,分为东西两城。本文拟在《数学九章》记载城身耗砖量计算方­法的基础上,结合现代建筑技术,管窥蒲州故城城砖消耗­量,以期达到从工程量的角­度研究蒲州故城的目的。

关键词:蒲州故城 明代城墙 用砖量 概算

蒲州故城遗址位于山西­省永济市蒲州镇黄河东­岸,根据《蒲州府志》、《永济县志》、《册府元龟》、《明史》等文献记载,蒲州故城始建于北魏,后经多次修葺,现存的故城西城遗址为­明代嘉靖四十三年重修。经考古调查,蒲州故城现存明代城墙­具体为东、南、西、北城墙以及二十个马面。为配合考古发掘,现从城砖尺寸、砌砖方法、城身及马面用砖量几方­面对蒲州故城明代城墙­用砖量进行概算。

一、蒲州故城城砖尺寸

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资­料记载,城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­其尺寸是不尽相同的。根据贾亭立先

[1]可以分析得出结生整理­的历代的城砖尺寸数据­论:城砖的规格形成定制始­于明代,明代以前的城砖尺寸体­现在城砖的厚度上整体­较薄。据《明实录》、《永乐大典》等史料记载,有明一代大规模营造城­池,尤以洪武年间为最盛。较前朝而言,砖块 尺寸明显增大很多,城砖的形制也开始基本­确定,其中城砖的长度、宽度、厚度的尺寸基本形成了­按二分之一递减的规律。依次从蒲州故城明代城­墙的东、南、西、北面城墙采集城砖样本,测得数据汇总如表一。

表一 蒲州故城城砖采样数据­汇总表

根据以上数据,可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:蒲州故城明代城墙城砖­大体上符合长度、宽度、厚度的尺寸基本形成了­按二分之一递减的规律。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明­代城池营建制度已形成­一定规范。

二、蒲州故城明代城墙砖砌­方法

1.“一顺一丁”法明代开始盛行包砖城­墙,砖砌方法也逐渐成熟。大多数城墙的表层包砖­一般采用“丁”与“顺”相间,上、下砖行错缝的砌法,主要目的是防止城砖出­现开裂现象。墙面形成“工字形”或“十字形”图案,并称为“五花墙”。砖砌方式采用“一顺一丁”,为城墙的坚固性提供了­最可靠的技术支持,

最重要的是减少了灰缝­的面积。

根据实地调查,蒲州故城砖砌主要采用­的是“一顺一丁”技术。

2.

贴砌法根据实地调查,蒲州故城内、外侧包砖的厚度78

为 厘米,且上下厚度相同或相近,内部倾斜于夯土墙,故其包砖形式属于贴砌。包砖技术通常可以分为­同筑包砖与后包砖两种。同筑包砖亦称同砌,是外层包砖与夯土城墙­同时砌筑的砖砌技术。在同砌技术中,砖墙主要起的作用类似­于挡土墙,即起范的作用。正是由于这个原理,同砌的包砖墙包砖截面­底部厚度较大,上部较薄,上下厚度尺寸变化较大,大体上呈上窄下宽的正­梯形。贴砌与同砌相反,是在已有的夯土城墙外­再包砖,包砖墙贴砌于原来墙体­表面。相对于夯土芯墙的厚度­来说,包砖墙的厚度较薄,并且上下厚度相差不大­或者相同,内表面呈斜坡状,即与原墙体的坡度相同­或相近,而且与夯土芯墙靠实,这些包砌的砖墙不是夯­土芯墙的受力依托,而是依附于夯土墙的。

三、蒲州故城明代城墙用砖­量

1.

城身用砖总量以《数学九章》中介绍城身定额方一丈­的工程量,其用砖材消耗量的计算­方法为例。《数学九章》

7

卷 下《营廷·计定城筑》载:“置城身方一丈,自乘一百尺,于上次置下九幅,中七幅,上五幅,并之得二十一幅,乘上得二千一百尺,砖长有寸,以寸通之,为二十一万寸为实,以砖长一十二寸,乘厚二寸五分,得三十寸为则法,除实,得七千片,为城身砖数。 [2]

具体计算方法是,先计算出城身用砖总侧­面积(“下一丈九幅,中一丈七幅,上一丈五幅,按九

伊幅即九层”)再除以城砖侧面积(砖长 砖厚),最后求得城身用砖量。

运算过程如下所示:

=10伊10伊 9 +7 +5)伊100 =城身用砖总侧面积 (

210000

=210000衣 12伊2.5)=7000城身用砖量 (该种计算方法适用于单­层包砖的城墙,对于诸如蒲州故城城墙­多层包砖的情况显然用­体积计算城墙用砖量的­方法更为科学。再者用体积计算的方式­可以忽略城墙的包砖厚­度、层数,以及砌砖方法,并且更加直观。

蒲州故城城墙包砖方式­大体为贴砌,上下厚度大体相同,基本呈长方体状。砖砌方式为一顺一丁。另据《蒲州府志》记载,“城周八里四十九步,高

7.45三丈八尺。”经实地测量,城墙上部宽度为 米。

8 49 1 =360 ,1 =5城周 里 步。遵循《通典 [3] 里 步步尺,现存城墙为后来泥土淤­积,故以文献记载为准。唐代《神机制敌太白阴经》和宋朝《虎钤经》均记载此筑城则例,大同小异。文字稍有出入的地方有:《通典》之“一尺之城”、“每一工日筑土二尺”,《神机制敌太白阴经》则分别作“一丈之城”、“每一工日筑二丈”。显然《通典》更符合实际情况。据《神

43“机制敌太白阴经》《筑城篇》第 一百步,计工二万七千八百二十­人,余一丈土。一里,计工一十万

1 6 ,1一百九十人”,推算它遵循 步等于 尺 里等于360

步的换算原则,故舍《神机制敌太白阴经》而用

1 5 ,1《通典》的记载。《虎钤经》遵循 步等于 尺

360

里计 步的换算原则。此处“积数得九十三丈七

93.75 8尺五寸”似为 立方尺的借用表示。城周 里49 =500伊8+49伊500衣360=4068.06(m)

3 8 =10+8衣5伊500衣36­0=12.22(m)城高 丈 尺按照上述《数学九章》的计算方式来计算城墙­的用砖量是不可取的,因为故城的包砖不仅仅­是一层,而上述典型例子则适用­于计算一层包砖的城墙­用砖数量。现代建筑计量理论计算­故城城身用砖量:

=0.395伊0.11伊0.2 =城砖体积(取上表的平均值)

0.00869(m3)

= 12.22-0.1)伊4068.06伊0.78伊2=城身包砖体积(

76915.624(m3)

=7.45伊0.1伊城身上部”表面体积(铺一层砖) 4068.06=3030.70(m3)

= +城身包砖总体积 城身包砖体积 城身上部表

 ??  ?? 蒲州故城西城墙局部
蒲州故城西城墙局部
 ??  ??
 ??  ?? 蒲州故城明代城墙
蒲州故城明代城墙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