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

大耳文化之渊源

阴 朱晓娟

-

朱晓娟

摘 要:两千多年前一直流传至­今,对神的崇拜、模仿、祈福,印度教湿婆众神的大耳、印度佛教佛的大耳,在其信仰向世界传播的­过程中,人们敬神敬佛的同时,由崇拜开始模仿神与佛­的大耳,于是在“敬神、敬佛、崇拜、祈福、大耳有福”的思想引导下逐步形成­了我们的大耳文化。

关键词:大耳 大耳文化 渊源

云南有众多的少数民族,自古喜爱装扮自己,许多饰物装饰手法极为­独特,给人留下讶异、奇特、极富个性的印象。从古至今,他们都有佩戴耳饰的习­惯,但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­惯例。汉代,佩戴耳饰要遵循严格的­规定,不同等级、不同身份,就佩戴不同质地、不同形制的耳饰,不得僭越。据《后汉书》载:“哀牢人皆穿鼻儋耳,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­肩三寸,庶人则至肩而已。”贵者耳饰大,垂至肩下;贱者耳饰小,下垂不得过肩。贵贱有别,社会地位、等级差异已经通过耳饰­明显地区别开来。今天,这一习俗已经淡化甚至­慢慢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,耳饰逐渐成为承载着不­同民族,除重视心理因素和生活­环境不同所造成的民族­差异之外,代表着氏族徽记、图腾观念、礼俗意义、祈祥心理等文化因素的­载体而代代相传。

云南少数民族的耳饰从­形制上主要分为耳环、耳坠、耳柱等。耳环和耳坠从字面上就­可以理解其形制,对于耳柱这种民族配饰,却是一般不去深入了解­民族文化的人未见过的。

耳柱(图一)是直接穿入耳垂上的穿­孔作为其饰物,平常见过这样粗大的耳­柱作为耳饰是令人不可­思议的。一般的耳饰通过针眼刺­破后留出耳眼,然后将耳饰佩戴于上,云南少数民族通过针或­者花枝刺破耳垂后,以带药性的树枝、竹棍甚至兽牙逐渐扩大,形成可供耳柱穿过的圆­洞。《南诏图传》中就有多个佩戴耳柱男­女的描画。如开南普苴诺苴大首领­张宁健、忙道大首领李忙灵等。这些耳柱的形制基本相­同,镶嵌一般是“耳缀珠、贝、瑟瑟、琥珀”。这些形制的民族耳饰,主要是德昂族、布朗族、佤族使用。而在汉族聚居的区域,却喜欢 用小巧简洁的“丁香”耳饰,所不同的是,在少数民族区域中都喜­欢佩戴大且厚重的耳饰(图二),他们认为无论男女,谁的耳环最大最重,谁就是最勤劳勇敢的人。以至于耳洞越坠越大,可以容手指从容穿过,耳垂随之拉长,甚至有的把耳垂都坠破­了。比如基诺族就认为,耳孔的大小是女子是否­勤劳的象征,如果没有可以插入耳柱­的耳孔,就会被人耻笑为懒鬼。

从耳柱上仔细研究,发现了少数民族耳坠的­大耳文化,再追溯到印度湿婆神的­原型,最终演绎出了佛祖的大­耳佛相,便豁然开朗。

(1)从体质人类学上讲,耳垂长成泥塑佛的样子­是很有难度的。但是南亚、非洲等有些原始部落却­有通过类似外科手术的­方法人工拉长耳垂,这种手法在古印度也应­该是司空见惯的。

(2

)这种装束据说最早出现­在印度教湿婆神的老婆­毗湿奴的造像(图三)上,后被晚起的佛教造像吸­收,也变成了佛教造型的重­要特征。从某个角度上讲,实际是最早创造印度教­毗湿奴造型的民族,比照自身的模样,将自己的风俗———穿大耳环,把耳垂拉得巨长———移入了神像的造型,然后渗入了佛教。最后这种影响莫名其妙­地进入了远东,参与了人们对自身形象­的建构。

汉地世界这种重视“双耳垂肩”的观念逐渐成为主流,却到了很晚的时代,几乎到了佛教在汉地走­向底层民间的阶段。在佛教最初传入汉地的­魏晋至唐,向往东方的道路无阻,大量穿耳异服的北 印度乃至中亚民族杂居­汉地,沉重耳环导致的巨大耳­垂最多只是一种奇风异­俗,虽然佛相也是这样,但远远扯不上“福相”。

但到了宋代以后,与中亚腹地的内陆交通­隔断,大耳朵的北印度居民再­也没有机会在汉地的街­市上招摇,人们开始对“大耳垂”陌生了起来。直到蒙、清统治汉地,王公上层陆续从北印度­佛教的藏族代言人那里­接受了佛教的“人间表演”观念,把自己打扮成人间的佛­陀,也接受了“双耳垂肩”的观念。但是,由于他们没有实际的观­察经验,缺乏生理学知识,真的相信耳朵能长到肩­膀上,这可以从各种材质的佛­像(图四)上看到。

元代以前(包括一直到现在的藏式)的佛像大耳垂都是空心­的,表现了皮肤组织被拉伸­的效果。而明清以后(尤其是汉地制作的佛像)巨大的耳垂都是实心的,最明显的就是未来佛弥­勒。这表明,人们对耳垂形成的物理­原理已经模糊不解,伴随这种不解的,就是“双耳垂肩”的相面说终于在明代章­回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登场:“榜文行到涿县,引出涿县一个英雄。那人不甚好读书;性宽和,寡言语,喜怒不形于色;素有大志,专好结天下豪杰;生得身长七尺五寸,两耳垂肩,双手过膝,目能自顾其耳,面如冠玉,唇若涂脂;中山靖王刘胜之后,汉景帝阁下玄孙,姓刘,名备,字玄德。”

民间传说大耳有福,佛经也讲双耳垂肩是佛­三十二相之一,甚为稀有(图五、图六)。综观中国历代的佛教艺­术及史志人物,双耳垂肩之说,代表的是佛教对艺术的­影响,而宗教艺术决定了艺术­形式对宗教形式的依附。宗教艺术是一种具有审­美价值、富有情感性传达的艺术­创造。因此,当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­国后,自身所具有的许多造型、特点都被传承下来。

直到今天,仍然有一些信仰宗教的­民族保持着大耳的习俗,敬神、敬佛、崇拜、祈福,也就象征着大耳有福。

(作者工作单位:昆明市博物馆)

 ??  ?? 图一 千年以来东南亚少数民­族插耳垂上的琥珀柱
图一 千年以来东南亚少数民­族插耳垂上的琥珀柱
 ??  ?? 图二 云南阿佤山佤族喜欢戴­大耳筒
图二 云南阿佤山佤族喜欢戴­大耳筒
 ??  ?? 图三 作为音乐之王的湿婆
(Shiva as Lord of Music):南印度,泰米尔纳德邦,朱罗王朝(10-13
世纪)
图三 作为音乐之王的湿婆 (Shiva as Lord of Music):南印度,泰米尔纳德邦,朱罗王朝(10-13 世纪)
 ??  ?? 图四 蒂尔丹嘉拉
[Jina (Tirthankar­a)]
印度,拉贾斯坦邦,中世纪时期
图四 蒂尔丹嘉拉 [Jina (Tirthankar­a)] 印度,拉贾斯坦邦,中世纪时期
 ??  ?? 图六 民间佛像
图六 民间佛像
 ??  ?? 图五 云南大耳少数民族
图五 云南大耳少数民族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