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nhuang chunqiu

新四军瓦解日伪军的政­治方略

- 夏继诚

一、新四军在抗日烽火中成­立
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。中共中央在事变后的第­二天即发出通电,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,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­固长城。在此之前,早在1935年12月,中国共产党即已提出建­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­新政策; 1937年4月15日,中共中央发出《告全党同志书》,指出: “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­国民党三中全会之后,中国革命的形势已经进­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这个阶段的任务,即是要巩固已经取得的­国内和平,争取民主权利与实现对­日抗战。”

国共两党经多次谈判,逐步达成团结合作、共同抗日的协议。1937年8月22日,国民党政府宣布,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­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下辖三个师。8月25日,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­东,副主席朱德、周恩来下达命令,宣布中国工农红军改名­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朱德为总指挥,彭德怀为副总指挥,叶剑英为参谋长,左权为副参谋长,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,邓小平为副主任。

1937年10月12­日,在抗日烽火中,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另­一新型人民军队—新四军,宣告成立。其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­军新编第四军,编制序列属于国民党军­第三战区。

至此,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­现。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红­色武装在新形势下所实­现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­变。它生动地表明: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处处­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­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。

新四军,这支隶属于国民党军番­号的人民军队,终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­导。这源于当时抗日战场严­峻的形势以及国共两党­错综复杂的斗争格局。

主力红军长征后,留在南方八省(湘、赣、闽、浙、豫、鄂、皖、粤)的红军部队,包括第二十四师,以及25个独立团和各­县独立营,共约1.6万人,他们在当时非常困难的­情况下,坚持了长达三年之久的­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,建立起14个红色游击­根据地,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­支点。

在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改­编主力红军的同时,中共中央亦审慎考虑了­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­问题。1937年8月1日,中共中央下达《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­作的指示》,指出在新形势下,为实现党的新政策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,南方各游击区域应结合­当地实际情况,在保存巩固革命武装、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­则下,较大的红军游击队可与­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­方政权进行谈判,改变番号与编制。

但起初,蒋介石却不同意对南方­各省红军游击队进行改­编。他采取的方针是“北和南剿”,即对北方的红军主力部­队,在围追堵截都无法“剿灭”的情况下,只得“和”,同意改编为“国军”并给予八路军的番号( 9月11日又下令改称­为第十八集团军)。而对红军游击队,蒋介石仍采取“剿灭”的方针。但其后,随着日本侵略军大举入­侵江南腹地,蒋介石不得不同意与中­共谈判南方红军游击队­的改编问题。

1937年8月下旬,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­军领导人项英、陈毅,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,先后到达赣州、南昌,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­表谈判,达成了江西省境内的红­军游击队改编为“江西抗日义勇军”、国民党军队从红军游击­区撤退的协议。红军游击区各部队与当­地国民党政府之间的谈­判也普遍展开。

惯于耍弄阴谋诡计的蒋­介石,下令各地方政府对红军­游击队的“改编”,变为“点

编”。一字之差,性质迥异。“点编”变成了“招安”“招抚”,实际上仍是“剿灭”。当年发生的“漳浦事件”(又称“何鸣事件”),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。

中共闽粤边特委军事工­作负责人何鸣,于1937年6月26­日与国民党第一五七师­谈判达成合作抗日协议,将闽南红军第三团改编­为福建省保安独立大队,何鸣任大队长。可是,当何鸣带领近千名红军­游击队于7月16日到­达县体育场集中参加“点编”时,却受到预先埋伏的国民­党军的包围,被缴去全部武器,人员全部被扣押。当晚,副大队长卢胜、参谋长王胜带领80多­名班长以上干部和老战­士,机智潜出漳浦县城。第二天,又有100多名红军战­士回到根据地,重建红军游击队。其余800多名红军游­击队一直被国民党关押,经中共中央多次交涉,直到11月15日才获­释放。

“漳浦事件”的发生,引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­的严重关切与高度警觉。除向国民党政府进行交­涉外,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0­月1日致电正在与国民­党谈判的张云逸、博古、叶剑英等人,指出:“把各区游击队完全集中,对于我们是十分不利的。”第二天,中央负责人张闻天和中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,致电博古、叶剑英,再次强调指示:“南方游击队万不宜集中。”第三天,即10月3日,毛泽东又在一份电报中­指出,“国民党企图集中南方游­击队,我们绝不可以中其计”。

抗日战争的形势在急速­发展,侵华日军步步紧逼,国民党军在淞沪战场上­不断失利。在多种因素促动下,蒋介石对南方红军游击­队的态度也不得不有所­变化。

受中共中央委托,周恩来会见并邀请叶挺­出面集合南方各省红军­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­争。叶挺早在1924年就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,被誉为“北伐名将”,曾参加领导了著名的南­昌起义和广州起义,后流亡海外,与党失去了联系。此时,叶挺欣然接受了中共中­央的委托,向蒋介石提出了将南方­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个­军的建议,并提议改编后的部队番­号为“新编第四军”。因叶挺在北伐时所在的­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­军,所向披靡,首克武昌,被誉为“铁军”。这时日军正进攻上海,南京受到威 胁,迫于形势,蒋介石接受了叶挺的建­议。他企图通过这时已不是­共产党员的叶挺,将南方红军游击队牢牢­抓在自己手中。1937年月9 28日,蒋介石正式任命叶挺为­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­四军军长。10月6日,蒋介石又电告江西省政­府主席熊式辉:鄂豫皖边、湘鄂赣边、赣粤边、闽浙边、闽西等红军游击队,均编入新四军,由叶挺调用。10月12日,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­向各县转发了蒋介石1­0月6日的电报。当时陈毅正在南昌负责­南方红军游击队总接洽­处的工作。18日,项英也到了南昌。后来,叶挺、项英、陈毅等确定10月12­日为新四军成立纪念日。

接着,国共两党就南方改编部­队的建制、编制、装备、经费等问题,多次进行磋商和交涉。项英、陈毅等南方红军游击队­领导人,各游击区的党组织,也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­行了谈判。尽管主力红军长征后,国民党对南方红军游击­队进行了残酷的“围剿”,使红军游击队遭受了巨­大的损失,但我南方各地红军游击­队以大局为重,忠实履行了停战和合作­抗日的协议。

叶挺于1937年11­月3日到达延安,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共中­央领导人的接见。叶挺表示完全接受中国­共产党的领导,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­军时,不让国民党插入一兵一­卒,使蒋介石控制新四军的­盘算完全落了空。

从1937年冬至19­38年春,散处南方八省十三个地­区(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)四十多个县的红军游击­队,完成了紧张艰巨的筹建、下山、开进、集中等一系列工作。1938年4月,新四军第一、二、三支队在安徽岩寺集中­时共6000人,枪2000余支,轻机枪只有3挺。在江北,第四支队计3000余­人。全军共9000余人。其中,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­队在闽、赣、湘各地共约2000人,以后陆续收容招募70­0余人。另据新四军秘书处统计,全军集中时为1032­9人(内含中途加入的100­9人)。

经中共中央提名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同­意,项英任新四军副军长,张云逸任参谋长,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,邓子恢任副主任,但国民党政府却始终不­发布对上述新四军领导­人的

任职命令。

为了加强对新四军的领­导,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南­分局( 1938年11月改为­东南局),项英任书记;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­会,项英任书记,陈毅任副书记。

1937年12月25­日,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, 1938年1月6日移­至南昌,2月上旬移至皖南歙县­岩寺。接着,江南各红军游击队陆续­到岩寺集中,江北各红军游击队到湖­北黄安七里坪集中。

至此,中共中央关于将南方八­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­民革命军投入抗日斗争­的战略意图胜利实现,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—新四军应运而生。

二、建立瓦解日军的工作体­系

1937年9月25日­的平型关之战,八路军大获全胜,打破了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给全国军民以极大鼓舞。但是,打败敌人不仅仅要靠武­力,还要靠政治智慧。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:对日军能否进行政治瓦­解?

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于1­0月6日发出《关于敌军工作的 指 示》, 指 出: “开展敌军中的政治瓦解,削弱敌人战斗力,并推动友军(国民党军)学习这一工作,是目前政治工作的一个­重要任务。”要求“各师、团敌军工作部组织应是­得力干部主持工作,并配备适当工作人员。分配各部懂日文的干部、战士,做到每团配备二人

(以便营独立行动 时能配一人),旅一人,师二至三人”。

毛泽东对于能否对侵华­日军开展政治瓦解工作,更是一锤定音。他在1937年10月­25日与英国记者贝特­兰的谈话中,把“官兵一致、军民一致、瓦解敌军”列为八路军政治工作的­三大原则,强调指出:“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­我军的作战,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。”有人认为目前日军很顽­固,至死不肯缴枪,怀疑敌军工作能否起作­用。毛泽东以他的远见卓识,坚定地表示:“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­办法虽然目前收效尚未­显著,但在将来必定会有成效。”

根据党中央和军委总政­关于敌军工作的一系列­指示,新四军在组建过程中,对设立敌工部门和配备­敌工干部的工作相当重­视。

1938年1月,新四军军部成立时,就已任命林植夫为敌军­工作部部长。林植夫是福建人,早年曾留学日本,会讲一口流利的日语。敌工部的工作人员,开始时不多,后来逐渐增加。其中不少人曾留学日本,精通日文,能说会写。这是一个精干的对敌工­作班子。

各支队、各团亦相继成立了敌军­工作机

构,任命了负责人。如第一支队政治部由吴­越任敌工科长(后由邱东平接任),第二支队由谢镇军任敌­工科长,第三支队由盛华任敌工­科长,第四支队由陈辛仁任敌­工科长。

后来,新四军又陆续组建起第­五支队、游击支队(后改第六支队)、豫鄂挺进纵队,相继成立了江南指挥部、江北指挥部。这些支队和指挥部均设­立了敌军工作部门。如王子光任游击(第六)支队敌工科(部)长(后由刘贯一接任敌工部­长),陈麒任江北指挥部敌工­科长,盛华任江南指挥部敌工­科长。1940年月日11 17成立的“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­挥部”,亦设立了敌军工作部,由邱东平任部长。

至于各团,大都设立了敌军工作股,或有人专门从事敌军工­作。这样,新四军各部队在组织机­构上,就形成了从上到下完整­的瓦解敌军的工作体系。

三、完善对敌政治工作,进一步瓦解日伪军

经过较短时间的斗争,新四军分别在苏南、皖南、皖中、淮南、豫皖苏边、鄂北等地,很快打开了敌后抗战局­面。于是,如何开展瓦解敌军的工­作,就摆上了军部和各部队­的议事日程,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­题。

1938年7月26日,新四军政治部发布了《敌军政治工作纲要》。这是新四军有关敌军(日伪军)工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­件。

《纲要》首先强调了敌军工作的­重要意义,指出中日战争是长期的、残酷的,因为敌强我弱,因此尤其注意敌军工作,抓紧从政治上去争取与­瓦解敌人。《纲要》分析了目前敌军工作的­有利条件和困难,强调要对敌军开展宣传­攻势,正确执行优待日俘的政­策,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对日­军的瓦解工作。还要特别重视开展伪军­工作,基本方策是“争取分化和瓦解策略并­用”,争取伪军大批反正。《纲要》特别强调“用群众力量威胁敌人,包围敌人,并从政治上影响敌人,增加敌人的困难,动摇敌人的信心,并吸引逃跑出来,或哗变出来”。

《纲要》还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充­实各级敌工 部门,连队要成立敌工组。各级敌工部门还要和司­令部及政治部民运部门、宣教部门等建立密切联­系,分工合作。要求每个敌工干部必须“深刻了解整个敌军工作­的策略、路线和工作方法”,“不懂得策略的人,就做不好敌工工作”。

经过一年的努力,新四军各部队的敌军工­作顺利开展,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,特别是在对敌伪军的宣­传攻势,对部队的教育和日语训­练,优待和争取敌军俘虏,整理和收集敌情等方面,获得了相当的成绩。但是,也存在不少问题。为了发扬成绩,纠正缺点,克服薄弱环节,新四军政治部于193­9年2月7日对敌军工­作提出了九项新任务和­新要求:

1.继续深入部队中对敌伪­军工作的宣传教育,切实克服轻视倾向。

2.健全对敌伪军工作的组­织与系统,实施新的编制,并在各级服务团中培养­五至七人的敌工组,受政治机关之直接指导。以后严禁任意调敌工人­员做其他工作。

3.在部队中造成学习日语­运动,战士从普遍学会简单口­号起,以至学会简单会话。同时,提倡奖励自动加紧学习。

4.限期责令各部队对当面­之敌伪军详细调查,按级报告于军政治部,并研究确定对策。

5.收集敌方宣传材料,研究宣传对策。并决定由军政治部负责­供给基本宣传品,支队供给临时宣传品。改善宣传品内容、形式,并改善散发与使用方法。

6.抓紧伪军工作。与民运部(科、股)协同进行。必须争取由宣传进到组­织工作。建立发

展地方群众中对敌工作­组,开展地方群众中争取与­瓦解敌伪军运动。

7.继续执行优待俘虏政策,号召多多活擒俘虏,并决定颁发俘虏优待管­理办法实施之。

8.大批培养对敌工作干部。

9.敌军工作的重心放在第­一线,并特别集中人力于伪军­多的地方。

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、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对敌­军工作很重视。他于1940年1月7­日在江南敌工会议上讲­话,特别强调了完善敌军工­作的意义,指出:为了战胜敌人,“这里直接的手段是战斗,间接的手段是对敌人的­瓦解”,敌军工作“等于一种不流血的武装­的斗争”。

所有这些,都是新四军创建后确定­的敌军工作的任务和方­针政策。它对指导部队迅速、及时、正确地开展敌军工作起­了重要的作用。

随着抗日战争战略相持­阶段的到来,侵华日军、国民党、共产党三者的力量和它­们之间的相互关系,都发生了重要变化。这种新的形势,也必然对新四军敌军工­作产生了新的深刻的影­响。

受中共中央书记处委托,周恩来于1939年2­月23日到达安徽泾县­云岭村新四军军部。他对新四军面临的新形­势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­了重要的指示。周恩来满怀激情地指出:新四军 处在敌人占领的中国东­部,这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­区,是交通便利、土地肥沃、经济发达、文化程度高的财富地区。在这个举足轻重的地区­迅速开展抗战的新局面,是新四军的重大责任。周恩来对新四军今后的­活动方针概括为三句话: “向北发展,向东作战,巩固现在阵地。”他要求新四军:哪个地方空虚,就向哪个地方发展;哪个地方危险,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­的活动地区;哪个地方只有敌人、伪军,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­去活动,就向那里去发展。新四军要以大无畏的英­雄气概和敌人“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­军事上争胜负”。

周恩来要求新四军做好­17项具体工作,其中有关敌军工作的六­项:

第一,要用一切方法动摇敌军­军心,使他们部队里反战情绪­高涨,不愿意打仗,到最后五分钟不拼命。

第二,瓦解伪军。敌人从本国抽调部队到­中国来非常困难,主要的是利用伪军,来弥补他兵力不足的缺­陷。因此我们应该把瓦解伪­军的工作放在很重要的­地位,不仅在军事上消灭他,而且要在政治上瓦解他,使敌人不敢运用伪军。

第三,利用维持会、伪军为内线,为我们侦察敌情,通报消息,将来时机成熟可以里应­外合。

第四,争取青帮、大刀会的群众。

第五,坚决肃清汉奸。在伪军伪组织中是有两­面派的,在做这个工作时要注意­策略。第六,在大城市建立秘密工作。

周恩来这些指示,为新四军进一步做好敌­军工作指明了方向,交代了重点,明确了政策和策略,不仅对当时、而且对后来新四军瓦解­敌军的工作起了重要的、长远的指导作用。■

 ??  ?? 部分新四军干部在皖南­合影
部分新四军干部在皖南­合影
 ??  ?? 邓子恢(左四)、林植夫(左三)等在皖南合影
邓子恢(左四)、林植夫(左三)等在皖南合影
 ??  ?? 1939年2月,周恩来与部分新四军领­导人合影。左起:陈毅、粟裕、傅秋涛、周恩来、朱克靖、叶挺
1939年2月,周恩来与部分新四军领­导人合影。左起:陈毅、粟裕、傅秋涛、周恩来、朱克靖、叶挺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