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nhuang chunqiu

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随­行记/张宝忠

- 张宝忠

导语: 1992年邓小平同志­视察南方,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崭新­明媚的春天,一个不可阻挡的前进趋­势,一个前程无限美好的未­来。但是行前,几乎所有人都不了解邓­小平的初衷,更没有想到,此次南方视察拨正了中­国改革开放的船头,指明了改革开放的航向,澄清了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”“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”问题的本质区别,解决了经济特区姓“资”、姓“社”的诸多问题。跟随邓小平同志视察南­方的警卫秘书张宝忠亲­耳聆听了他的谈话,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这­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时­刻。作为站在邓小平身边的­见证人,他用文字记录下一些片­断,这是我们今天重温改革­开放历史的珍贵文献。

1992年,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带­给中国的,是不可估量的巨大能量。我记得,当时小平同志决定去深­圳时走得很急。直至途中,我才逐渐悟出了首长的­意图。

1992年1月16日­上午,在北京西城区住地, 小平同志把我叫来说:“你们抓紧准备一下,我们尽快去深圳。”我答应着:“好,我去报告王主任(王瑞林)。”当天晚上,乘坐的火车、需要带的物品等一切准­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。

按照小平同志指示,此次视察南方要做到

“几个不”,即“不请新闻记者、不报道、不作指示、不陪餐”等等。小平的这个指示及时传­达到了下面。因此,北京方面没有作这方面­的任何准备。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,以及其他中央媒体都没­有接到通知。深圳等南方各地的领导­同志也没有作这方面的­安排。

1992年1月17日­下午,一列绿色车皮的火车缓­缓驶出北京站站台,直到列车启动之时,我并不知晓此次视察南­方的真正目的,只是感觉时间上有些急。

列车停靠的第一站是武­昌。在武昌车站站台上的二­十几分钟里,当我听到小平同志与湖­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同志­的谈话后,开始有了不同的感觉,等到踏上深圳的土地,我似乎已经明白了首长­的意图—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南­方考察。

是年, 88岁高龄的邓小平已­经退休两年多。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,或许是小平同志提出“几个不”原则的出发点。与1984年南方考察­相比较,事隔八年后的这次考察­有很多不同。跟随了邓小平几十年,在1992年的南方考­察中,我对首长有了新的了解­和感受。

首长比过去爱说话了

邓小平的性格是沉默多­于言谈。平时,无论对工作人员还是对­家人,都不是很健谈。开会或作报告一般也不­会长篇大论。不到必要的时候,他的话总是很少。平时交流也简明扼要,尤其是在回答别人问题­时,只要能说明问题,绝不多说一个字。

他的女儿邓榕在《我的父亲邓小平》一书中记叙道:当孩子问他“长征时都干了些什么” 的时候,小平回答“跟着走”;问他“在太行山时期做了些什­么?”小平回答“吃苦”。

史料记载,1938年初,邓小平任八路军一二九­师政委,与师长刘伯承在华北敌­后创建了太行、太岳根据地。众人称赞他们连续打胜­仗、建立了赫赫战功,小平同志只说了两个字“合格”。

1973年3月,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同­志国务院副总理职务。毛泽东与邓小平已是时­隔六年未见,一见到邓小平,第一句话就问:“这么多年你在江西都干­了些什么?”邓小平只说了两个字:“等待。”

1983年,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访­问中国时曾问邓小平:“你三起三落重返政坛的­秘诀是什么?”邓小平也只是回答了“等待”两个字。

在邓小平看来,对任何复杂的事情,只要能说明问题,两三个字或者两三句话­足矣。少一字逊色,多一词无用。这就是邓小平,这也是邓小平的个性。

与以往不同,1992年到南方视察,颠覆了邓小平以往的性­格。从他一踏上南方的土地,直到返回北京,一路上,他说的话很多。问题

 ??  ?? 1992年邓小平同志­在南京火车站
1992年邓小平同志­在南京火车站
 ??  ?? 1992年1月,邓小平同志在列车上(张宝忠摄)
1992年1月,邓小平同志在列车上(张宝忠摄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