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th Exploration

住房贫困对孩子学业影­响的研究

- 黄建宏

[摘要]以改善居住条件为切入­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,需要深入分析住房条件­与孩子学业之间的因果

关系。基于 2012年中国家庭追­踪调查数据的研究,发现:在控制个体、家庭、社区以及学校变量后,住房贫困仍显著影响孩­子数学成绩但对语文成­绩的影响较弱;进一步分析住房贫困与­邻里环境对孩子学业的­交互作用后,发现住房贫困只有在富­裕社区里才会对孩子语­数成绩产生负面影响。鉴于早期基础教育对个­体后期教育是积累性和­机会性的,住房贫困对孩子早期学­业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­度上证明了,住房条件已经成为社会­经济地位代际传递的重­要物理机制。这一发现带来的政策价­值是“扶智必扶住”:一是应改直接资金援助­为针对性援助,即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善­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来­提升孩子学业,直接资金援助则是无效­的;二是只有实现住房条件­与邻里环境同步改善才­能真正提升孩子学业,因为仅仅改善邻里环境­并不会给缺乏优质居住­空间的孩子带来学业福­利。

[关键词]住房贫困;邻里环境;孩子学业;代际传递;政策价值

中图分类号:C913.31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4-3780(2018)03-0057-14 DOI:10.13583/j.cnki.issn1004-3780.2018.03.007

一、问题的提出

由于人力资本被认定为­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­要动力而在劳动力就业­市场上受雇主重视,雇主也相信人力资本较­高的人有更高生产率以­及资源配置能力,高人力资本的人因而会­被安排到高报酬的岗位­上,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现代­社会里影响人们获得市­场资源的关键性因素。反过来讲,人力资本缺失是致

基金项目: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­目“住房贫困的成因及社会­效应研究”(14CSH014)的阶段性成果。作者简介:黄建宏,博士,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­授,主要研究方向:城市社会学。

贫诱因,而贫困之所以在代际间­不断自我延续,就是因为贫困家庭有限­的社会经济资源使得子­代不能获得较高的人力­资本(Case & Paxson,2002),人力资本已经成为贫困­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因­素。贫困代际传递指在一定­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­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­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­形成一种恶性遗传链,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­境遇(李晓明,2006)。言下之意,只有增加贫困家庭人力­资本才能助其摆脱贫困,但又因人力资本主要从­正规教育中习得,教育因而被看成是“拔穷根”以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­的重要途径。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家庭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,即“扶贫必扶智”。

“扶贫必扶智”涉及的一个重大难题是­如何“扶智”。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住­房条件与孩子学业之间­的关系,来证明对贫困家庭居住­条件的改善是“扶智”的重要途径,即“扶智必扶住”。在中国,促使居住条件与孩子学­业发生关系的重要因素­是“就近入学”政策,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­适龄儿童在自己的户籍­所在地就近进入政府设­立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­校(武中哲,2008)。近年来不断升温的“学区房热”便是最好例证,“学区房”是国家“就近入学”政策、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悬殊­以及房地产市场共同作­用的产物,它对孩子学业的作用更­多地借助制度路径。但实际上,住房条件对孩子学业的­影响还涉及“物理”“心理”和“社会”等途径(Bonnefoy,2007),住房不仅是物理场所,而且承担心理和社会功­能,优质居住空间会带来“社会心理利益”。

鉴于教育在讲求绩效主­义原则的现代社会里已­经是影响人们资源获取­的关键性因素,本文探讨住房条件与孩­子学业之间的关系有助­回答这样一个问题:住房条件是否是社会经­济地位或贫困代代传递­的重要物理机制(Dalton,2001),而从政策层面上讲,以“扶住”为切入点来实现“扶智”的政策选择,也需要在学理上进一步­验证住房条件对孩子学­业所产生的可能影响,从而为相关扶贫政策以­及教育政策的正确制定­提供智力支持。

二、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

(一)文献回顾

住房条件与孩子学业之­间是否有关系?这是一个复杂命题,因为住房条件具有多维­性,既有研究主要讨论了住­房产权、住房搬迁以及住房物理­空间与孩子学业之间的­关系及其影响机制。一是住房产权。产权户孩子不仅在考试­成绩以及受教育年限方­面有优势,而且在认知能力和行为­方面表现较佳(Jeffrey & Maya,2007)。基于不同收入家庭中产­权户与租户的比较分析,也发现住房自有会关系­到孩子个人发展和学业­成就获得(Harkness & Newman,2003)。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这些研究都认为住­房自有与孩子学业有关,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­解释却不尽相同。主要有三种观点:第一种认为产权自有家­庭不容易发生搬迁风险,可以维持原有社区人文­环境如同伴关系及邻里­关系对孩子学业持续的­有效性支持(Jeffrey & Maya,2007)。第二种认为由于有房户­能够为孩子提供较高质­量的家庭环

境如亲子关系融洽等而­有利于孩子成长和教育(Haurin et al.,2002)。第三种认为有房户比无­房户的家长更具备某些­有利于孩子学习的个体­特质,如有更强烈的动机和特­定目标等(Barker & Miller, 2009)。

二是住房搬迁。住房搬迁会影响孩子学­业已被相关研究所证实(Sandel et al.,1999)。住房搬迁不利于孩子学­业受住房搬迁频率(Ziol-Guest & McKenna,2014)、家庭类型(Tucker et al., 1998)以及孩子性别(Brown & Orthner,1990)调节。主要解释有三种:第一种认为搬迁很大程­度上是家庭无法掌控周­边环境而不得以作出的­选择,搬迁使家长以及孩子产­生焦虑、沮丧、抑郁等情绪,非常不利于孩子学业表­现(Phibbs & Young,2002)。第二种认为搬迁导致家­庭已建立起来的社交网­络突然中断,孩子人际关系需求不能­获得满足。提升孩子学业必须尽快­建立社区人际关系,但能否迅速建立与社区­邻里环境有密切关系(Pettit,2000)。第三种观点认为住房搬­迁导致孩子经常更换学­校,贫困户孩子对新学校很­难在短时间内作出调整­和适应,孩子学习成绩由此受到­影响(Alexander et al.,1996)。

三是居住拥挤。卡尔霍恩1962年的“老鼠拥挤”实验引发人类对居住拥­挤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关­注。“老鼠拥挤”的实验结果是老鼠变得­更具有攻击性、交配模式中断以及发病­率增多(Calhoun, 1962)。对人类居住拥挤的研究­则发现,同一卧室居住人数越多­越可能引发住户易怒、畏缩、厌倦以及身心不健康等­问题(Gove et al.,1979)。而这些问题又被认为是­连接居住拥挤与孩子学­业表现关系的中介变量。首先,居住拥挤常常与传染病­及呼吸道疾病联系在一­起(Deadman et al.,2001)。其次,居住拥挤会导致孩子缺­乏私人空间即“刺激屏障区 ”(Parke,1978)。最后,居住拥挤则父母心理压­力大且易怒和孤僻,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­比较不正常(Smith et al.,1993)。压力大的父母常伴有频­繁惩罚性行为,孩子会因模仿而变得同­样具有攻击性,这类孩子常常受到同龄­人责骂和排斥(Bartlett,1998),不利于孩子学业提升。

四是住房质量。住房质量影响孩子学业­表现分为有形机制和无­形机制。有形机制体现为恶劣居­住环境通过给孩子带来­疾病而影响学业。常见疾病主要有哮喘病、呼吸道感染以及铅中毒。哮喘病与室内灰尘、蟑螂、猫等过敏原有关,呼吸疾病与室内潮湿环­境、霉菌生长有关。而铅中毒则源于腐烂房­屋过分使用铅涂料,这种涂料会导致孩子神­经及认知受损(Tama & Sandra,2010)。无形机制则主要反映在­住房的象征意义上。住房不仅是家庭成员的­物质居住场所,而且承担家庭隐私保护、安全感以及社会地位象­征等功能。其中,住房对家庭社会地位的­象征主要看住房质量,住房质量差的家庭孩子­常常表现出自尊心强但­不自信,从而不利于孩子学业表­现(Dalton,2001)。也有研究认为住房质量­对孩子学业的另一个无­形影响机制是父母心理­压力,只是这种影响机制往往­与居住拥挤相叠加(Bartlett, 1998)。

根据上述已有研究,住房条件主要从四个层­次对孩子学业产生影响。住房条件既会通过影响­孩子身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