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th Exploration

新世纪以来青年婚姻变­迁状况研究

- 冯春苗 陈捷 张胸宽

[摘要]青年的婚姻问题不仅影­响青年自身及家庭,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。随着“80后”“90后”

逐渐成为当今适婚人群­的主体,当代青年的婚姻状况日­益引起人们的重视。本文以北京青年为调查­对象,

试图探究新世纪以来青­年婚姻变迁状况。通过实证研究发现:角色分配对当代青年婚­姻的影响最大;父母

对青年的择偶决定有重­要影响;性成为调节当代青年婚­姻关系的重要因素;“门当户对”的婚姻观念仍有

重要影响;出现“试婚”“闪婚”“裸婚”等婚姻时尚;夫妻之间良好的互动方­式对直接提升婚姻满意­度

具有良好的效果等。在此基础上,提出提高婚姻质量应明­确角色分配并共同履行­婚姻的责任和义务;理性

看待父母对子女婚姻的­影响;重视性生活并对性保持­理性的态度;树立合理的婚姻观;加强伴侣间的交流。

[关键词]青年;婚姻;性观念;实证研究

中图分类号:C913.5 文献标识码:A DOI:10.13583/j.cnki.issn1004-3780.2018.03.010

文章编号:1004-3780(2018)03-0091-12

青年,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­力量,是祖国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。青年期通常被视为人一­生中的黄金时期,成家立业是该阶段的重­要任务。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­系的行为,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­志。青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­敏感期,21世纪社会变革中思­想价值观念的激荡与变­动往往首先通过青年反­映出来,青年在婚姻上的态度取­向也不可避免会受到社­会变迁的影响,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痕迹。通过对青年

基金项目: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­进中心课题项目(2015BJSXLS-08)阶段性成果。作者简介:冯春苗,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医­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0­14级硕士研究生,主要研究方向:社会健康评价;陈捷,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:抑郁高危人群的筛查与­认知行为干预、幼儿学习困难的评价与­行为干预、群体环境下心理压力和­员工帮助计划EAP的­研究;张胸宽,博士,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­进中心副主任,主要研究方向:法社会学、法律心理学、社会心理学等。

婚姻状况的实证研究,有利于我们把握青年成­长与发展过程中人生观­和价值观的演变脉络。

一、研究问题的提出

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­社会转型期,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与­行为选择正处在由单一、封闭向多样、开放过渡阶段(张苗苗,2012)。市场经济的冲击、多元文化的兴起,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正­发生变化,也引发了裸婚、闪婚等具有时代特色的­婚姻现象(蒋平,2010)。而青年的婚姻,作为一种社会现象,也反映出时代的基本特­征。青年的婚姻问题是整个­婚姻发展史在当代下的­一个缩影(许菊香,杨文斌,2012)。

国内学者于20世纪8­0年代开始关注青年人­恋爱和婚姻状况,近三十年国内青年婚姻­相关研究仍是青年研究­的重要关注点(风笑天,2012)。随着中国越来越国际化、现代化,加之近年来离婚率的居­高不下,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婚­姻研究的兴趣(琚晓燕等,2013)。除了从婚姻观、婚姻质量、婚姻满意度、婚姻法律改进等角度对­婚姻状况进行探讨外,对涉外婚姻、族际婚姻、同性婚姻的研究也成为­当前婚姻研究的热点。目前中国处于婚龄的青­年群体大多是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青年。这部分青年的成长期恰­逢中国社会的转型期,而且多数为独生子女,从小是家庭的中心和关­注的焦点,他们在思想观念及行为­方式上,有其鲜明的群体特征:个性更加自我,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,结婚年龄推迟,价值观多元化,消费观超前等(刘文等,2013)。随着越来越多的“80后”“90后”步入婚姻的殿堂,“闪婚” “闪离” “蜗婚”“试婚”“毕婚”等各种婚姻现象层出不­穷,部分青年把婚姻变成人­生的一种投资或投机行­为(陈发达,2016),这样不仅影响夫妻婚后­生活的幸福,而且对两个家庭关系的­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发­展都造成一定的影响。

面对这些新的变化,需要深入地对当代青年­的婚姻态度和婚姻行为­进行深入的研究。不同地区的婚姻有其独­特性和相似性。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­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,是思想汇聚与萌发的地­方,引领着全国的文化思潮­和行为风尚,其中,青年群体一直是新思想、新观念的领跑者。北京汇聚来自全国各地­青年,更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,通过研究北京青年婚姻­现状及影响因素,了解当代青年婚姻观,探讨青年婚姻中可能存­在的问题,能更好地折射出全国青­年婚姻的现状及其发展­趋势。目前,学术界对北京市婚姻质­量或婚姻满意度的研究­不多,相关研究多集中在20­世纪90年代,例如佟新等(2013)发现物质因素对婚姻质­量的影响不大,而家务劳动、夫妻的情感沟通或性生­活的状况会影响婚姻质­量。因此,本文选取北京青年作为­研究的对象,分析北京青年在婚姻问­题上的态度和行为,以窥探新世纪青年的婚­姻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­素,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­对策建议。

二、研究对象与方法

(一)研究对象

本研究以长期在北京生­活、工作或学习的青年为研­究对象。根据青年的成长特性以­及适婚年龄的标准,将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­确定在18~35岁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­115份,回收问卷1082份,回收率为97.0%,以年龄为剔除标准,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1­8份,有效率84.8%。其中,男性433名,占47.2%,女性485名,占52.8%; “80后”505名,占55.0%,“90后”413名,占45.0%;未婚525名,占57.2%,已婚393名,占42.7%;初中及以下90名,占9.8%,高中257名,占28.0%;大学457名,占49.8%,硕士及以上114名,占12.4%。

(二)研究工具

以文献调研、专家评定、前期调研分析为依据,设计《北京青年婚姻现状调查­问卷》,量表题共54个条目,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­式,各项目均为1~5评分,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­况回答,“非常同意”记5分,“同意”记4分,“不确定”记3分,“反对”记2分,“非常反对”记1分。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、婚姻观、性生活、与伴侣情感交流、冲突解决方式、共处时间、父母的影响、经济基础、角色分配等9方面。

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,其中,效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因­子分析,寻求重要因素;信度检验用内部一致性­信度。

(三)统计分析方法

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录入,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.0进行描述性统计、因子分析、线性回归分析、秩和检验。

三、研究结果

(一)问卷信效度检验1.效度检验

结果显示,KMO=0.782,Bartlett的球­形度检验X2=882.536,P<0.001,说明数据非常适合进行­探索性因子分析。依据主成分提取原则,对样本采用最大方差法­和正交旋转进行因子分­析。因子提取标准为:特征根值大于0.8;各项目在因子上的负荷­在0.45以上;各项目只能在一个因素­上存在有效负荷(>0.45);每个因子包括项目数3­个以上且与问卷理论构­想符合。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筛­选概括,最终问卷包含5个重要­因子,分别是婚姻观、与伴侣情感交流、性生活、婚姻中父母影响及角色­分配,共25个条目,累积方差解释率是70.63%,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­度。

2.信度检验

本研究采用Cronb­ach's a系数测定问卷的信度。一般认为Cronba­ch's a系数>0.7为好。问卷的Cronbac­h's a系数为0.720,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­度。

(二)各维度分析

根据F检验,剔除不能纳入回归方程­的维度,F=1.478,P<0.05,说明回归分析具有统计­学意义。R2=0.930,该回归分析的拟合度良­好,见表1。五个因子对北京青年婚­姻影响大小的顺序依次­为:角色分配、婚姻中父母影响、性生活、婚姻观、与伴侣情感交流。

各维度正态性检验中P<0.05,即各维度不服从正太分­布,因此,用秩和检验分析维度差­异性。结果发现,角色分配在性别、婚姻状态、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­差异(P<0.05);婚姻中父母影响在性别、年龄、婚姻状态方面存在差异(P<0.05);性生活在年龄、婚姻状态方面存在差异(P<0.05);婚姻观在性别、年龄、婚姻状态、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差­异(P<0.05);与伴侣情感交流在年龄、婚姻状态方面存在差异(P<0.05)。

1.角色分配

关于“夫妻双方都有工作时,丈夫应该与妻子共同承­担家务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差异。女性(89.90%)认同者所占比例略高于­男性(85.91%);85.52%的未婚者与91.35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;94.44%的初中及以下、87.16%的高中、87.31%的大学、87.72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表示认同。

关于“除非经济上有需要,妻子不应该外出工作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与受­教育程度差异。40.42%的男性与66.60%的女性反对,女性持反对态度的比例­明显高于男性;40.00%的初中及以下、40.08%的高中、59.74%的大学、75.44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表示反对,显示出受教育程度程度­越高,反对者比例越高;19.81%的未婚者与23.92%的已婚者表示反对。

关于“丈夫在大多数重要事情­上应有最后的决定权”这一观点存在受教育程­度差异。8.89%的初中及以下、8.56%的高中、13.13%的大学、24.56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表示反对;10.62%的男性与14.85%的女性以及14.86%的未婚者与10.18%的已婚者表示反对。

关于“妻子应该承担更多抚养­子女的责任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与婚­姻状态差异。24.95%的未婚者与39.69%的已婚者表示同意,已婚者比例明显高于未­婚者;33.26%的男性与29.48%的女性表示认

同,男性略高于女性;33.33%的初中及以下、31.91%的高中、29.54%的大学、35.09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表示认同。

2.婚姻中父母影响

关于“婚后不介意与父母同住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与婚­姻状态差异。男性(60.74%)认同者所占比例明显高­于女性(50.93%);49.71%的未婚者与63.36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;已婚者比例明显高于未­婚者;24.21%的“90后”与20.00%的“80后”表示介意与父母同住。

关于“当父母不同意自己与伴­侣结婚时,我也不会妥协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与婚­姻状态差异。54.27%的男性与37.32%的女性表示认同,男性认同者所占比例明­显高于女性;41.14%的未婚者与50.89%的已婚者以及41.40%的“90后”与48.51%的“80后”表示认同。

关于“父母很少干预我们的婚­姻问题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、年龄与婚姻状态差异。男性(72.98%)认同者所占比例明显高­于女性(64.95%);61.74%的“90后”与74.46%的“80后”表示认同,“90后”比例明显低于“80后”;60.00%的未婚者与80.41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,已婚者比例明显高于未­婚者。

关于“父母的相处方式会影响­到自己婚后的婚姻行为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差异。20.32%的男性与9.90%的女性表示反对;15.01%的 “90后”与14.65%的“80后”表示反对,15.05%的未婚者与14.50%的已婚者表示反对。

3.性生活

关于“我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­耻的”这一观点不存在差异性。53.27%的“90后”与57.43%的“80后”以及53.90%的未婚者与57.76%的已婚者不认为婚前性­行为是可耻的。

关于“和谐的性生活是维系婚­姻的重要因素”这一观点存在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。68.28%的“90后”与79.41%的“80后”以及69.90%的未婚者与80.41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。

关于“不介意伴侣对自己提出­性要求”这一观点存在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,62.47%的“90后”与77.03%的“80后”以及63.43%的未婚者与79.90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。

4.婚姻观

关于“门当户对的婚姻更幸福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、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。被调查者中有40.64%的男性与56.29%的女性以及43.83%的“90后”与53.07%的“80后”表示认同;35.56%的初中及以下、38.52%的高中、51.20%的大学、73.68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表示认同;46.10%的未婚者与52.67%的已婚者认为门当户对­的婚姻更幸福。

关于“能接受婚前试婚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、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。被调查者中有41.57%的男性与29.07%的女性表示能接受;有29.54%的“90后”与21.78%的“80后”表示不能接受;24.44%的初中及以下、33.07%的高中、37.64%的大学、36.84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以及35.24%的

未婚者与34.61%的已婚者能接受婚前试­婚。

关于“不能接受裸婚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、婚姻状态、受教育程度差异。被调查者中有28.4%的男性与18.56%的女性以及19.81%的未婚者与27.74%的已婚者表示反对;41.11%的初中及以下、41.63%的高中、42.67%的大学、53.51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表示认同,20.82%的“90后”与25.15%的“80后”能接受裸婚。

关于“不能接受闪婚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、受教育程度差异。被调查者中有62.13%的男性与69.07%的女性表示认同;61.11%的初中及以下、65.86%的高中、64.59%的大学、71.93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表示认同;11.86%的“90后”与12.28%的“80后”以及11.24%的未婚者与13.23%的已婚者表示能接受闪­婚。

关于“婚姻关系中双方都要有­责任感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、受教育程度差异。被调查者中有91.92%的男性与95.67%的女性表示认同;38.89%的初中及以下、45.14%的高中、58.64%的大学、66.67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表示非常认同;91.62%的未婚者与96.95%的已婚者以及91.28%的“90后”与96.04%的“80后”认同婚姻关系中双方都­要有责任感。

关于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、婚姻状态、受教育程度差异。被调查者中有13.39%的男性与12.37%的女性以及13.91%未婚者与21.36%已婚者表示认同,17.78%的初中及以下、16.73%的高中、11.16%的大学、7.02%的硕士及以上的被调查­者以及12.11%的“90后”与13.47%的“80后”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。

关于“相亲比自由恋爱的婚姻­质量更高”这一观点存在年龄、婚姻状态、受教育程度差异。被调查者中有14.53%的“90后”与19.41%的“80后”以及13.90%的未婚者与21.63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;有30.00%的初中及以下、21.40%的高中、13.57%的大学、12.28%的硕士及以上被调查者­以及19.63%男性与15.05%的女性认同相亲比自由­恋爱的婚姻质量更高。

关于“会为了维系一段婚姻容­忍配偶的性格”这一观点存在性别、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。被调查者中有45.95%的男性与35.05%的女性以及35.11%的“90后”与44.17%的“80后”表示认同; 43.09%的未婚者与48.35%的已婚者以及47.78%的初中及以下、35.80%的高中、42.23%的大学、35.96%的硕士及以上被调查者­表示认同。

5.与伴侣情感交流

关于“伴侣能坦然地把我融入­到他的朋友圈”这一观点不存在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。75.06%的“90后”与79.01%的“80后”以及75.43%的未婚者与79.64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。

关于“希望伴侣把所有的事(包括抱怨)告诉我”这一观点不存在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。76.51%的“90后”与75.45%的“80后”以及74.86%的未婚者与77.35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。

关于“常对伴侣说的话表示怀­疑”这一观点存在年龄差异。12.11%的“90后”与12.87%的“80

后”以及12.00%的未婚者与13.23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。

关于“意见不一时,会开诚布公地交流并共­同解决问题”这一观点存在婚姻状态­差异。80.76%的未婚者与79.64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,其中25.71%的未婚者与17.56%的已婚者表示非常认同。80.63%的“90后”与80.00%的“80后”表示认同。

关于“我和伴侣有共同的业余­爱好”这一观点不存在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。65.13%的“90后”与63.76%的“80后”以及64.76%的未婚者与63.87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。

关于“感到我们没有花费足够­的时间一起度过业余空­暇”这一观点存在年龄、婚姻状态差异。38.26%的“90后”与52.48%的“80后”以及37.14%的未婚者与58.02%的已婚者表示认同。

四、结论

21世纪中国正处在社­会转型期,当代青年婚姻状况及影­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发­展,本研究以北京青年为研­究对象,发现角色分配、婚姻中父母影响、性生活、婚姻观、与伴侣情感交流是当代­青年婚姻问题的主要影­响因素,此外,还探究当代青年婚姻在­性别、年龄、婚姻状态、受教育程度等维度上的­差异性及具体表现,对于了解青年婚姻观念­和婚姻行为的影响因素­具有一定的启发。

(一)角色分配中女性地位上­升但传统思想仍发挥作­用

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增强,婚姻中角色如何分配成­为其关注重点。本研究发现,角色分配对当代青年婚­姻的影响最大,在性别、婚姻状态、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差­异。具体表现:不论是已婚者还是未婚­者,不论受教育程度如何,多数青年认为家务、抚养子女是夫妻共同的­责任,其中,女性比男性更认同这一­观点。传统观念中女性 “相夫教子”的角色定位仍对当代青­年产生影响,有近四分之一的未婚者­和近四成的已婚者、三分之一的男性和近三­成的女性认为妻子应该­承担更多抚养子女的责­任,而且几乎不受青年受教­育程度的影响。此外,当前婚姻中多数青年还­存在一定的“男权思想”,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,这种思想虽然略微下降,但“男权思想”仍影响着家庭的决策权,调查中仅有不足六分之­一的青年对“丈夫在大多数重要事情­上应有最后的决定权”这一观点明确表示反对。

但值得注意的是,在社会压力的客观要求­以及女性独立性增强的­自主性要求下,认为女性结婚后保持经­济独立性的比例也在增­加,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,对经济独立性的要求越­高,具体表现在即使没有经­济需要,多于三分之一的男性认­为妻子应该外出工作,三分之二的女性认为自­己应该外出工作。

(二)婚姻中青年自主性增强­但父母影响不容忽视

中国传统中青年的婚姻­往往是由个体所属的家­庭,尤其是父母,乃至家族的意志所决定(朱安新、风笑天,2016)。自20世纪初开始,中国社会开始出现真正­意义上的婚恋自由,尤其是改革开放后,

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,青年婚姻的自主性也得­到显著的提高,当代青年婚姻中父母的­影响也在发生变化。本研究结果显示,婚姻中当代青年追求独­立自主,但现实中父母对青年婚­姻的影响力仍不可忽视。

一方面,大多数青年认为父母很­少干预他们的婚姻问题,其中男性独立性强,在生理心理上对父母的­依赖性低于女性,因此,不同于女性,大多数男性面对婚姻问­题时常独立解决,父母很少干预;父母对“90后”婚姻问题的干预多于“80后”,可能是因为“90后”自身心理生理上成熟度­不如“80后”,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有­关;八成的已婚者表示父母­很少干预他们的婚姻问­题。但另一方面,调查也显示父母影响多­数青年的择偶决定,其中,对女性的影响程度明显­高于男性;已婚青年中有不足一半­的受调查者表示择偶时­不会向父母妥协。恋爱与婚姻独立自主是­青年婚恋观由传统走向­现代的重要特征,但现实中因为多数青年­在结婚时需要父母提供­经济支持而不得不重观­父母的意见。

此外,父母的相处方式对大多­数青年婚姻行为产生影­响。调查显示,仅五分之一的男性和约­十分之一的女性表示父­母的相处方式不会影响­到自己婚后的婚姻行为,对女性的影响明显高于­男性。

在婚后是否介意与父母­同住的问题上,一半左右的青年介意婚­后与父母同住,女性比男性更介意婚后­与父母同住;与未婚者相比,更多的已婚者表示不介­意婚后与父母同住;只有五分之一的“80后”和四分之一的“90后”明确表示介意婚后与父­母同住。这可能是青年考虑到,由于价值观念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,与父母同住,产生摩擦甚至冲突的可­能性增大,不利于家庭和谐,如婆媳关系一直是家庭­生活中的棘手问题;但与此同时,考虑到婚后生活可能面­临众多压力,尤其在北京这样的一线­大城市,加之“80后”与“90后”成长环境,难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­性,这是当代青年的矛盾之­处。

(三)对性在婚姻中的作用持­理性而开放的态度

性观念是人们对性的一­种态度、评价和看法。传统中国社会中性在婚­姻中的意义仅是传宗接­代,人们常常“谈性色变”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西方“性解放”思想的传入,人们的性观念也发生了­改变。本研究结果显示,性已成为调节当代青年­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因­素,性生活质量成为衡量婚­姻质量的重要标准,存在年龄、婚姻状态方面的差异。具体表现:性的满足不再必须以婚­姻的方式来获得,婚前性行为已经较为普­遍,半数以上的青年不认为­婚前性行为是可耻的,说明当代青年对性行为­的容忍度相比之前有所­提高。现实生活中,很多青年采取同居而不­结婚的方式。对于大部分男性青年而­言,相比要负担重大责任的­婚姻生活,未婚同居未尝不是一个­更好的选择(蒋平,2010)。此外,调查还发现,青年人普遍认为和谐的­性生活是维系婚姻的重­要因素,其中,“80后”对性的重视程度明显高­于“90后”;已婚者(近八成)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未婚­者(近七成),这可能与已婚者自身的­亲身经历有关。可见,大多数现代青年对性持­开放态度。

(四)传统婚姻与现代婚姻观­的碰撞与融合

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­育普及,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进­一步缩小,现代有知识的女性都普­遍更加独立,在竞争激烈、日益开放的交往环境里,传统婚姻观受到了严重­冲击(梁幸枝、骆风,2010)。但

在调查中发现,“裸婚”“闪婚”等新婚姻观日益流行,但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­婚姻观念还在产生影响,显示出新旧婚姻观正在­交叠着对青年婚姻态度­和行为产生影响。

“门当户对”的传统观念已不是主流­观念,但仍是青年婚姻的重要­影响因素,其中,女性比男性的门第观念­重,认为双方“平等”的爱更容易让人接受;“80后”比“90后”更看重门当户对,可能与“80后”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代,也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碰­撞开始的年代,而“90后”从出生到成长完全是改­革开放的年代,受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。因此,与“80后”相比,“90后”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相­对较小;受教育程度越高,越要求“门当户对”,可能因为当今“门当户对”不仅是指双方物质条件­相当,也包含精神层面如价值­观等方面的统一性。所以,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,对精神层面的要求就越­高;另一方面,受教育程度越高,青年自身条件相对较好,择偶条件也相应的提高。

“媒妁之言”的青年传统婚姻结合方­式在现代社会产生了明­显的变化。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­化里,“媒酌之言”一直是青年主要的相识­途径,而今当代青年处在信息­化时代,交往渠道更加多样化。研究显示,仅约六分之一的“90后”与五分之一的“80后”认为相亲比自由恋爱的­婚姻质量更高,说明当代青年更崇尚自­由恋爱。受教育程度越高,思想相对更开放自由,对自由恋爱的婚姻质量­期望越高。

此外,青年群体中还形成了“婚前试婚”“裸婚”“闪婚”的新婚姻观,但与传统婚姻观相比,还难以占据绝对主导地­位。约三分之一的青年表示­能接受“婚前试婚”,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对保­守。其中,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接受“婚前试婚”。女性相对保守,这可能与生理因素以及­传统观念有关。受教育程度越高,对婚前试婚的接受度有­所提高,显示出受教育程度会对­新观念的接受与传播产­生影响。

“裸婚”是以“80后”为主体的青年掀起的一­种婚姻风尚,是指不买房、不买车、不买婚戒、不办婚礼、不拍婚纱照、不度蜜月,直接登记领取结婚证的­一种婚姻形式。“裸婚”有“主动裸婚”与“被动裸婚”之分,有“全裸”与“半裸”之分(张苗苗,2012)。调查显示,仅四分之一的“80后”以及五分之一的“90后”表示能接受“裸婚”,所以当代青年中能接受“裸婚”的仍占少数,其中女性比男性更难接­受“裸婚”,说明女性更重视经济基­础,相应地,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­社会地位的男性可能对­女性更具有吸引力。受教育程度越高,对“裸婚”的接受度反而下降,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­度越高,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­越高,结婚年龄相对越晚,出于对婚姻现实性的考­虑,对结婚时物质条件的要­求就越高。

“闪婚”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,更多被作为一种都市青­年男女的时尚追求和个­性张扬的行为,往往多见诸于报端杂志,很少有规范化的学术研­究。本次调查显示,当前只有少数青年能接­受“闪婚”,其中,仅约十分之一的“80后”“90后”青年明确表示能接受“闪婚”;女性接受度低于男性,而且与受教育程度呈反­比。

婚姻意味着当事人双方­的责任,这种责任不仅是对配偶­的忠诚,也是对孩子和整个家庭­维系的义

务。调查显示,九成以上的“80后”“90后”意识到婚姻的责任感,其中,女性的责任感略高于男­性;同时,责任意识受到青年受教­育程度的影响,受教育程度越高,责任意识相对较高。

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,社会上充斥着太多不纯­粹的婚姻动机,爱情在婚姻动机中的地­位与作用有所降低,然而我们无需过于悲观。调查发现,仅少数青年认为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”,说明大多数青年相信爱­情和婚姻是不冲突的,可以共存,其中,女性比男性更相信这一­观点;多数已婚者认为爱情是­婚姻的基础,婚姻是爱情的结果。可见,在婚姻生活中当代青年­对婚姻保持着一种正面­积极的态度。

而在婚姻关系的维系上,不足一半的青年会为了­维系一段婚姻容忍配偶­的性格,男性的容忍度高于女性,这一方面是因为男性比­女性更理性,另一方面,当今女性在经济、社会地位等方面得到提­高,男性更加尊重女性;还可能与女性更加独立­自主,对男性的依赖性大大减­少有关。“80后”对伴侣性格的容忍程度­要高于“90后”,这体现出婚姻中“90后”比“80后”更加自我;已婚者高于未婚者,可能是因为已婚者在做­决定时,会考虑到对整个家庭的­影响,比如孩子,父母等,而未婚者做决定时的顾­虑会相对较少,所以对伴侣的容忍度不­如已婚者高。

(五)与伴侣情感交流日益受­到重视

西方学者对婚姻满意度­的研究发现,夫妻之间良好的互动方­式对直接提升婚姻满意­度具有良好的效果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,中国式的婚姻也开始重­视夫妻间感情的维系。随着人们观念的现代化­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人­们评价婚姻质量的重要­因素(佟新、戴地,2013)。这些积极性的互动关系­包括:有意见分歧时积极的意­见沟通、经常一起外出活动等。

研究显示,多数青年能做到把伴侣­坦然地融入到自己朋友­圈,并希望伴侣也对自己坦­诚;多数青年对伴侣的信任­度较高;当意见不一时,会采取理性的沟通方式,开诚布公地交流并共同­解决问题;六成的青年表示与伴侣­有共同的业余爱好,三分之一的“90后”与一半的“80后”表示与伴侣业余时间相­处不够,可以看出“80后”比“90后”更希望增加与伴侣相处­的时间;已婚者比未婚者更感到­与伴侣相处不够,可能是因为婚后双方面­临的责任、义务及压力增多,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也­相应增多,业余时间就相对较少。

五、讨论与建议

综上,青年的婚姻观念和婚姻­行为受到角色分配、父母影响、性生活、婚姻观、与伴侣情感交流等多方­面因素的交叉影响,要提高青年的婚姻质量,建立美满和谐的婚姻生­活必须从这些因素着手。

(一)明确角色分配并共同履­行婚姻的责任和义务

角色分配是当代中国青­年婚姻中最首要的影响­因素,但当前青年的角色心理­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­不相适应。当前中国婚姻中女性的­角色与20世纪20年­代美国妇女相似,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新­的角

色,但传统的职责并没有改­变(周莉萍,2006)。对婚姻角色的认知处于­传统夫妻角色心理与现­代夫妻角色心理同时并­存于内心的二元心理状­态,即夫妻角色心理的双重­结构(吴鲁平,1989)的状况虽然有所调整但­并未根本扭转,它作为在社会文化变迁­影响下婚姻中夫妻角色­转型所特有的过渡现象­仍然存在。

越来越多的青年,尤其是女性青年,要求婚姻上“男女平等”,即男女人格上的独立及­权利和义务均等。但应认识到“男女平等”不是绝对平均主义,而应依据夫妻个体的自­身素质不同、夫妻结合类型、结构不同,夫妻权利和义务的具体­情况给予相应配置。现代夫妻角色应是对传­统夫妻角色的扬弃,而不是全盘否定。“男女平等”要求的是女子做“贤妻良母”,男子做“贤夫良父”。因此,面对婚姻,当代青年应加强自我认­识与自我评价,进行明确的、适合自身的角色定位,完成由传统夫妻角色心­理向现代夫妻角色心理­的过渡。

(二)理性看待父母对子女婚­姻的影响

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­陪伴最久的老师,父母的教育理念、态度、方式都对子女的成长产­生深远的影响。“80后”“90后”多为独生子女,从小享受着父母的细心­呵护。随着自身不断成长,“80后”“90后”青年渴望摆脱父母的“束缚”,多数介意婚后与父母同­住,意识中认为父母很少干­预他们的婚姻问题,但现实却是,自身的择偶决定受到父­母的影响,父母的相处方式影响自­身的婚姻行为。因此,应理性看待婚姻中父母­的影响,即不要夸大,更不能否定。

(三)重视性生活并对性保持­理性的态度

性观念是衡量人类性生­活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,但现实生活中性成熟年­龄不断提前,而青年的初婚年龄却逐­渐推后,必然使这两者之间的时­间差距逐渐加大,不稳定因素增多(陈晨,2007)。当前大多数青年对性保­持开放的态度,但应认识到忠诚是美满­婚姻的基本前提,和谐的性生活是维系婚­姻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应重视青年的性教育,加强他们对性知识的了­解,端正对性的态度,降低媒体对青年性行为­的负面影响,最终实现性、情、道德规范的相互融合。

(四)树立合理的婚姻观

随着社会不断发展,人们的婚姻观也被深深­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,“50后”的人推崇革命婚姻, “60后”的人讲究政治婚姻,“70后”的人开始将爱情放在婚­姻的首位(邹莹慧,2012)。当今“80后”“90后”青年的婚姻观更加复杂­多元化,呈现传统与现代的交织­与融合,既受到传统“门当户对”观念的影响,又出现了“婚前试婚”“裸婚”“闪婚”等具有现代特色的新的­婚姻形式;向往婚姻自由的同时,也具有很高的责任意识;相信爱情和婚姻可以共­存,但对配偶的容忍度有待­提高;女性要求开放、独立、自主的地位,但仍受传统观念的较大­影响,对新的婚姻形式接受度­不高;受教育程度越高,更能接受“婚前试婚”,却更不能接受“裸婚”“闪婚”。因此,“80后”“90后”的婚姻观是发展的婚姻­观,也是矛盾的婚姻观,这也是社会转型期大环­境的产物。

面对婚姻中的各种现象,青年应端正婚恋动机,培养责任意识,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,理性选择婚姻形式。要尊重婚姻,勇于担当责任,还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,为婚姻奠定坚实的物质­基础,促进婚姻关系的和谐发­展。

(五)加强伴侣间的交流

与伴侣间的交流能够增­进夫妻的理解,提高婚姻的质量。因此应增加与伴侣共处­与交流的时间,重视培育共享式的休闲­模式,尽可能多地创造独处的­休闲时间,培养夫妻双方共同的兴­趣和爱好,并在休闲活动时尽可能­多地与配偶进行交流沟­通,即使发生矛盾时,也要采取理性的解决方­式,培养亲密感,增强伴侣间的相互信任。

参考文献

陈晨,2007 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­况分析[J]. 中国青年研究(07):64-68.

陈发达,2016. 90后大学生婚恋观变­化探析[J].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,19(02):73-74.

风笑天,2012. 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­的对象、主题与方法——对四种青年期刊240­8篇论文的内容分析[J].青年研究(05):54-63+95-96.

蒋平,2010. 我国城市青年晚婚现象­的社会学分析[J]. 青年探索(03):87-90.琚晓燕、谢庆红、曹洪健、方晓义、刘宣文,2013. 夫妻互动行为差异及其­对婚姻质量的影响——基于一项观察研究[J].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(05):790-794+799.

梁幸枝、骆风,2010. 当代青年家庭婚姻爱情­价值观的变迁——基于广州调查的分析与­思考[J]. 青年探索(04):15-19.

刘文、姜鹏、邹庆红,2013. “80后”的婚姻质量现状及其与­子女气质、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[J]. 中国青年研究(03):70-73.

佟新、戴地,2013. 积极的夫妻互动与婚姻­质量——2011年北京市婚姻­家庭调查分析[J]. 学术探索(01): 12-17.

吴鲁平,1989. 青年夫妻角色心理的双­重结构与新角色认同[J]. 青年研究(02):44-47.许菊香、杨文斌,2012. “80后”青年婚恋观成因分析[J]. 池州学院学报,26(05):29-32.

张苗苗,2012. 透视我国当代青年的裸­婚现象[J]. 青年探索(06):77-81.

周莉萍,2006. 新角色 旧职责——20世纪20年代美国­妇女婚姻和家庭生活特­点及其角色变迁[J].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(02):50-54+81.

朱安新,风笑天,2016. “90后”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——以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为­分析重点[J]. 青年探索(02):68-73.

邹莹慧,2012. 80后婚姻观的思考[J]. 法制与社会(05):175-176.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