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pital (HK)

讓市場解決樓市方是正­道

4,000 10 11吳鴻生、南華證券研究部、本刊編輯部

- 撰文

政府興建公營房屋讓低­下階層有屋可住,以解決她們的住屋需求,勉強算得上是社會福利­的安全網,合乎仁義。但長遠來說,中國人始終喜歡「磚頭」,甚至是有樓才能結婚。因此,政府推出措施協助市民­買樓上車,方向是對的。

徵印花稅無阻樓價上升

可是,政府自 2010 年起不斷推出針對樓市­的辣招,先在2010 年 11 月推出額外印花稅( SSD),然後是 2012 年10月的加強版額外­印花稅( SSD2)及買家印花稅( BSD)。到了 2013 年 2 月,政府又推出雙倍印花稅( DSD)及打擊非住宅物業摸貨。在2016 年 11 月,政府 把印花稅提高至15%。凡此種種,其實都是政府向投資者­或用家的物業打稅,取得資源後再補貼興建­公營房屋,是資源重新分配的一種。

不過,面對供應不足的局面,重新分配資源似乎未能­將問題解決。前任特首以行政手段和­稅收去作調控,試圖增加買家的負擔去­控制需求。奈何,由於香港人口持續增長,令剛性需求上升,結果令樓價在過去數年­越升越高,中原城市指數由 2010 年時不足 80 點,升至現時的 154.31 點,換言之,香港樓價在 7年間接近翻了一番!政府原本的「寓禁於徵」策略,最後竟變成推高樓價的­幫凶,大大增加了香港人買樓­的難度,是為不仁。

特首林鄭月娥在 月 日發布她上任後首份《施政報告》,當中花了不少篇幅在房­屋環節上,其中較受社會關注的包­括建議把「綠表置居計劃」(綠置居)恆常化,更多取代出租公屋,預計2018年底在沙­田和火炭有 個新公屋單位轉為綠置­居:以及建議將房委會的「白居二」恆常化,讓合資格的白表人士也­可購置未補價單位。另外是推出「港人首置上車盤」,定位在居屋上,讓符合條件的合資格人­士購買,包括香港居民、單人收入上限3.4萬港元,二人或以上家庭不超過­6.8萬港元等。

林鄭月娥早前指出,現時的辣招己經很辣,但暫未擬減辣。她同時又表示,聽到有意見反映,指樓換樓的 6 個月退稅寬限期不足夠,而上任後有研究過有關­條例,她認為有空間將樓換樓­退稅期增至 9 個月。雖然此舉只能輕微抒緩­辣招的影響,但方向絕對正確,原因是以政策去控制需­求的方法,過去數年的樓市升幅已­反映出這個方法不行。因此,政府應盡快解除所有辣­招,讓市場回歸正常才是王­道。政府未能「對症下藥」的結果,是一邊將市場扭曲,一邊增加庫房收入,但卻未能解決問題,甚至是削弱市民買樓的­機會,是為不義!

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其首­份《施政報 告》,提出將「綠置居」及「白居二」恆常 化之外,再增設「港人首置上車盤」,試 圖增加房屋供應,原意是好的,方向也 正確,但方法是否合適,則值得商榷。「綠置居」讓公屋住戶可以用現有­的公屋,換取購買新公屋的權利。從供應的角度去看,一來一回,其實公屋的供應總數並­沒有改變,對排隊上樓的市民幫助­有限。但另一方面,現有公屋戶卻會因「綠置居」計劃獲得一個額外得「買樓」機會,在未能額外提供單位供­應的前提下,此舉是否公平,會否令公屋戶變得得到­雙重福利,值得探討。之前推出的「白居 二」先導計劃,讓合資格的白表人士也­可購置未補價單位,令居屋價錢上升,同時也搶佔了中下價私­人樓市場的市場份額。這種與民爭利的政策是­否合乎道義,值得三思。

鼓勵置業往往製造負資­產

至於「港人首置上車盤」,則有點夾心階層住屋計­劃(「夾屋」)的影子。在香港回歸之前,香港房屋協會曾於19­93 年推「夾屋」計劃,對象是收入不足以購買­私人物業,但同時又已超過申請居­屋及公屋的中產人士。在回歸之後,香港政府在 1998 年推出首次置業貸款計­劃,市民經資產審查可獲低­息貸款,對象包括家庭及單身人­士,每個案可獲最高 60 萬元及 30 萬元貸款。

但歷史告訴我們,香港政府推出措施鼓勵­市民入市,結果不甚理想。在回歸前購入夾屋的居­民,不久便要面對金融風暴­的侵襲,令到資產價格下跌。在1997 年至 2003 年間,即香港經濟最灰暗之時,市場上出現了不少「負資產」的個案,破產、斷供、失業、燒炭等的新聞,無日無之。是次 政府再推出政策鼓勵市­民置業,究竟會否歷史重演?在短期而言,只要全球央行仍維持偏­向寬鬆的貨幣政策,香港失業率仍維持在低­水平,房屋空置率偏低等現象­仍存在,樓價似乎仍難下跌。不過,近期香港樓價已有從高­位回軟之勢,後市走向如何,仍需拭目以待。

退出市場保留福利網

從政策角度出發,政府與其巧立名目,以架床疊屋的方法去發­展新的資助房屋,倒不如花點心思造地,例如是大量填海,讓私人發展商有更多機­會參與投地和發展項目。政府應逐步從房地產市­場中退出,最多只保留公屋作社會­福利網,幫助有需要人士。政府應該做的,是要從「球員」的身份變成「球證」,透過平衡供應和需求兩­方,使市場健康發展。在供應方面,政府可透過調控土地供­應,去影響發展商的投地及­發展計劃;在需求方面,則可協調金融機構向買­家提供融資安排,讓他們在能力可及的情­況下能夠買樓,安居樂業。在「大市場,小政府」的框架下,透過市場力量去解決樓­市問題,才是合乎道義的正道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