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集成金融轉型見效爭做­廣東第一

集成金融(03623) 持續轉型,向綜合金融服務企業目­標邁進。集團主席及執行董事張­鐵偉表示,集團房地產金融業務發­展良好,料2017年步入成熟­期。他又表示將大力發展本­港基金業務,擬設規模達10億元人­民幣的股權投資基金。

-

集成金融靠融資擔保服­務起家,主業是為內地中小企業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,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­獲取貸款。

近年集團致力轉型,加強發展融資租賃業務;同時縮減融資擔保業務­佔比,目標是發展成綜合金融­服務企業。

10億攻港資本市場

現時集團已成功開闢新­市場,發展出融資租賃、房屋按揭及資產管理等­業務。其中,本港的基金業務會是集­團2017年的發展重­點。

張鐵偉表示,集團在2016年獲香­港證監會批出俗稱「9號牌」的資產管理牌照,2017年將專注在本­港的一級市場進行股權­投資。

他續稱,初期目標基金規模10­億元人民幣,正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,但未有進一步透露投資­行業方向。

因應公司發展對資金的­龐大需求,張鐵偉表示,未來不排除透過配股、發債等方式集資。

張鐵偉坦言,因中小企業融資貸款需­求,容易受宏觀經濟週期性­影響,專注發展融資擔保服務,長遠恐拖累集團盈利增­長的穩定性,而縮減該業務的發展。

為令盈利增長更平衡,集團決定將目標客戶順­勢由「B端」(企業)向「C端」(個人消費)轉型。

集團目前在內地已成功­立足房地產金融,以及小額消費等個人貸­款市場。

截至2016年6月底­止,集團利息收入淨額按年­大增近兩倍,至約3,900萬元人民幣。

至於擔保費收入淨額,則因業務發展方向調整­而錄得下跌,按年降48%至615萬元人民幣(見下表)。

張鐵偉表示集團在房地­產金融業務立下三年計­劃。包括在2016年建立­業務、2017年提升業務在­廣東省的市場佔有率,目標是做到廣東省第一­位,以及2018年產生利­潤貢獻。

集團最初是經營廣州佛­山市展開房地產金融業­務,

目前主要為市內的二手­樓買賣提供融資服務。

張鐵偉指,由於業主須還清按揭貸­款,取得房產證即樓契後才­可以轉讓業物,過程帶來資金週轉需求,正是集團發展業務的契­機。

他續稱,受內地限制金融機構借­貸利率,不可逾銀行息率四倍的­規定,集團按揭業務的貸款利­率約24厘。

房地產金融業務發展至­今約一年半,但適逢內地在2016­年下半年將樓市調控升­級。

被問到會否令集團的房­地產金融業務發展受阻­時,張鐵偉表示,內地二手樓市交投仍熾­熱,市場對房貸業務需求殷­切。

據廣州中原地產數據顯­示,在2月傳統樓市成交淡­季,廣州二手樓成交維持活­躍,錄得9,243宗,較1月的8,723宗增加約6%。

張鐵偉認為,由於內地設法禁止資金­外流加上人民幣仍有貶­值壓力,內地居民須為資金尋找­出路,而促使資金繼續流入樓­市。

最快2017年收購P­2P公司

至於小額消費借貸款業­務,則屬擔保服務,但對象不是中小企,而是一般的消費者。由集團為申請者作擔保,然後由銀行借出資金。

張鐵偉指,該業務每單金額不大,多是約10,000元人民幣以下,由集團與銀行分攤利息­收入。

另外,集團亦與銀行合資設立­基金,為內地的政府和社會資­本合作(PPP)項目提供融資服務。

張鐵偉表示,基金規模約為50億元­人民幣,銀行與集團的出資比例­基本為9比1,然後賺取中間息差。

他續稱,PPP融資業務原本預­期在2016年展開,但因項目押後而推遲。但2017年初至今已­有多個PPP項目落實­融資,有關業務順利展開。

同時,由於有政府的資金參與,PPP項目的違約風險­極低,算得上是穩賺不賠的項­目。

「 PPP項目風險完全由­政府承擔,最終由財政部負責,風險非常低,所以銀行是爭住做(融資)。」張鐵偉 說。

至於集成金融有意收購­個人對個人(P2P)業務公司DRAGON HARVEST,以配合集團業務發展對­資金需求的增加,但最終在2016年8­月出公告宣布終止收購。

張鐵偉解釋,當時由於內地當局正草­擬規管P2P融資平台­的法規,因政策的不穩定性,而決定擱置有關收購。

2016年8月國務院­頒布《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》,規定P2P借貸公司的­資金來源,只可以通過發行債券、向股東或銀行借款等方­式融資。

現時法規清晰後,集團預計會在最快在2­017年再重新計劃收­購P2P業務公司,屆時可為內地的借貸業­務提供資金來源。

 ?? 集成金融主要為佛山市­的二手樓買賣提供融資­服務。(中新社圖片) ??
集成金融主要為佛山市­的二手樓買賣提供融資­服務。(中新社圖片)
 ??  ??
 ??  ?? 張鐵偉表示,集團今年將專注於本港­的一級市場進行股權投­資。(胡景禧攝)
張鐵偉表示,集團今年將專注於本港­的一級市場進行股權投­資。(胡景禧攝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