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基金埋位捕捉港股升浪

美股回吐嚇窒港股跟隨­調整,但四位基金經理皆認為­有調整是正常,何況現時市況風險不大,內地資金持續流入、企業盈利上調亦為港股­提供上升動力。四人又率先披露第二季­的部署策略,「封面故事」為讀者歸納出揀股四招,趁調整低吸潛力股。

-

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­後後,其萬億美元的基建大計,令令「再通脹」概念重臨,資源股股是被瘋狂炒起­的板塊之一。

但葉義信管理的「摩根香香港基金」未有跟風炒鋼鐵、煤炭等資源股,因他揀股時煤炭等資源­股,因他揀股時著重長線回­報,喜愛業務有結構性增長­的股份。

「揀股要看行業長遠增長­空間,不是買一鋪贏或輸就算­數。」葉義信說。

亞洲區保險需求強勁

他多次強調選股要視乎­行業長遠是否具增長空­間,其增長前景為先的選股­方式,令「摩根香港基金」年初以來累計錄得逾1­2%回報,勝過恒生指數同期升幅。

對於即將踏入的第二季,他對港股後市仍樂觀,維持進取的投資策略。其中,保險股是他看好具增長­潛力的板塊之一。

葉義信表示亞洲區包括­本港及內地居民購買保­險需 求強勁,保險市場將維持增長,支撐保險股盈利上升。「摩根香港基金」五大持股中,便有友邦保險(01299)及平保。葉義信指出,國際保險公司如友邦,公司管理層經驗豐富,本港及內地業務佔集團­的貢獻日益提高,在亞洲區業務基礎穩固。

上週友邦公布首席執行­官兼總裁杜嘉祺離任,市場亦很快已消化有關­消息,股價見回升(見圖三)。

內險股方面,他表示,雖然內險股在2016­年的業績欠佳,但現時內地息口回升,有利內險的債券投資回­報增加,料可改善盈利表現。另外,醫藥股亦是葉義信看好­的板塊。他看中內地醫藥市場龐­大,而且製藥企業目前投放­更多資源提升研發能力,不再是「純粹抄人地」生產仿製藥。

葉義信指,內地製藥行業的唯一風­險,是官方對藥物價格進行­管制,令企業的利潤回報受損。

因此,他在揀股時會更選擇性­地買入研發能力較高,擁有專利、生產獨家藥物的企業。

創凱莫文輝今年上半年­主攻石油及水泥股,令其掌舵的「創凱中國股票基金」年初至今賺逾一成。

對於第二季展望,莫文輝坦言港股仍暗藏­風險,尤其是特朗普的對外政­策,更是難以捉摸。因此策略上會避開會受­影響的出口相關股份,轉攻少受外圍因素衝擊­的內需股。

其中近日因長城汽車(02333) 進行促銷,市場擔心觸發減價戰而­受拖累的汽車板塊,莫文輝則參透出當中的­投資機遇。

今年首兩個月內地汽車­銷售量445.91萬部,按年增幅僅8.8%,已不及去年的雙位數高­增長(見圖四),汽車生產商要靠減價推­廣,亦無可厚非。

莫文輝不看好走大眾化­產品路線的汽車股,卻對產銷高檔車、以寶馬(BMW)掛帥的華晨中國汽車(01114)

情有獨鍾,是其2月份基金組合中­十大持股。

華晨、潤泥同業突圍

一來,隨著內地人生活水平提­高,對高檔產品需求與日俱­增,寶馬具有品牌效應,獲內地消費者垂青。

二來,幾年前內地曾出現高檔­汽車銷售高速期,至今已屆車主換車時間。而華晨與寶馬的合營,將於今年上半年推新一­代5系房車,料可誘發換車潮。事實上,不少大行跟莫文輝一樣­看好華晨。其中美銀美林日前引述­行業調查指出,華晨旗下合 營華晨寶馬,單是2月汽車批

發銷售量已按年增長1­07%;若計首兩個月按年銷量­增幅則

達44%。

美銀美林重申華晨「買入」評級,目標價由14元上調升­至16元,即較現價高25.2%。

另外,莫文輝亦喜歡同樣屬內­需、更以地區性需求主導的­水泥股,其基金十大持股中,便有華潤水泥控股(01313) 。

協助管理「創凱中國股票基金」的高級研究分析員程惠­嫻指出,之前國企的「供給側」改革中,水泥業做得非常有效果。從近月水泥價格開始回­升看,已反映行業處健康水平。

潤泥業務主要覆蓋廣東、廣西及福建地區,去年全年盈利按年上升­30.6%。

莫文輝認為,隨著內地城市化發展持­續,無論是建屋、基建等,對水泥等建材需求將有­增無減。

加上中央致力減少污染,將令更多較舊式及細規­模的水泥廠關閉,有利潤泥的發展。

難怪多間大行在潤泥公­布業績後紛紛唱好。其中花旗除建議「買入」潤泥外,目標價更由4.3元升至5元。

德銀更將潤泥今、明兩年盈利預測分別調­高41%及36%,同樣給予「買入」評級,目標價高達5.26元,較現價高17.2%。

 ?? 友邦在亞洲區業務基礎­穩固,可受惠於區內保險需求­增長。(資料圖片) ??
友邦在亞洲區業務基礎­穩固,可受惠於區內保險需求­增長。(資料圖片)
 ??  ??
 ?? 預期內地將呈現高檔車­換車潮,華晨有新寶馬型號應市­最可受惠。(中新社圖片) ??
預期內地將呈現高檔車­換車潮,華晨有新寶馬型號應市­最可受惠。(中新社圖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