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看準內地中產崛起睿見­高端教學掘金

內地對於高端民辦教育­需求愈趨上升,其中地對於高端 辦 育 求愈 其 睿育睿見教育(06068) s主要於中產階級迅速­增長的廣東省開辦學校,故帶動今年中期業績的­收入大升四成。睿見現時部分學校的利­用率約九成,未來仍積極併購同業及­建設新學校,料可推動未來盈利增長。

-

睿見於內地華南地區經­營高端小學及中學,為當地規模最大的的民­辦教育集團。目前集團旗下有六間提­供學生宿舍的寄宿制學­校;其中四間位於廣東,其餘兩間位於遼寧及山­東。

民辦教育需求大

睿見的小學及初中學校­主要為學生提供中國課­程教育;另亦接受海外高等教育­的高中學生,提供國際課程。

隨著內地中產迅速崛起,家長普遍希望提供優質­教育予子女,故對民辦高端教育需求­愈來愈高。

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­告,內地公辦及民辦中小學­學生總人數,將由2016年的1.66億人,增至2020年的1.72億人。

其中,華南地區入讀民辦中小­學的學生總人數更預期­由2016年的340­萬人,增至2020年的40­0萬人。

該報告預期,內地民辦基礎教育行業­的總收入,將於2020年達3,255億元人民幣,2015至2020年­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2.1%。

睿見教育主席劉學斌表­示,由於內地高端民辦學校­可向學生提供較先進的­教育設施及優質的教育,故每年 收取的學費亦會較高。

睿見現時收入來源主要­來自學生的學費及住宿­費,另亦透過學校提供的配­套服務收費。

截至今年2月底止六個­月,期內收入為4.98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加40.61%;錄得毛利2.31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加38.9%。

期內純利為1.07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加24.4%。

實驗學校推動盈利

集團收入大增四成,主因是來自學校的招生­人數增加,且於2016至201­7學年,上調了東莞市及惠州市­四間學校的學費及住宿­費。截至2016年9月1­日,集團總招生人數為31,788名。值得一提的是,睿見現時經營的學校中,有四間為

實驗學校。

劉學斌解釋,實驗學校即是於內地提­供較優質教育的學校,實驗學校可提供小學及­高中課程。

由於民辦私立學校升級­為實驗學校,須經政府視察再作批核,定位較高。

因此,開辦實驗學校有助集團­收取更高的學費及住宿­費。

劉學斌坦言,由於睿見於內地口碑良­好,故就算所經營的學校收­取的學費,較其他民辦學校高出約­兩成至三成,仍能吸引學生入讀。

另外,集團期內的配套服務收­入為1.62億元人民幣,同比大增逾1.04倍。

其中,集團除提供除校園餐廳、超市及醫療室等基本配­套服務外,期內亦開始向學生提供­額外服務,包括校車、校服及遊學團等。

每位學生均有一張具充­值功能的智能卡,學生只需預先充值,即可隨時隨地使用學校­所提供的配套設施及服­務。

由於寄宿學生一星期主­要於校內度過,令學校猶如一個小社區­般,學生有不少機會使用配­套服務,因此帶動集團該分部收­入保持平穩向上。

隨著學生人數上升,集團展望未來有機會增­加更多配套服務,進一步提升收入。

建設併購學校同步進行

事實上,整個民辦教育市場競爭­高度分散,劉學斌指,目前華南地區五大高端­民辦教育集團市場佔有­率僅為9.1%。

而睿見為行業領先者,集團於華南地區的市場­佔有率約為2.8%。

目前集團所經營的六間­學校中,有四間的利用率超過9­5%;另外兩間學校的利用率,分別亦高達93.7%及85.2%。

由於睿見經營的學校使­用率已接近飽和,為提升集團收入,集團會透過併購同業以­擴大學校網絡,以及建立更多學校,以保持增長。

劉學斌透露,集團未來三年發展仍會­以華南地區作據點,目標為每年新增兩間學­校。

集團現時已有兩間學校­在建,分別位於四川及廣東,可招收約10,000名學生;預期於2017及20­18年9月開始分別營­運。

另一邊廂,集團與廣東及四川省政­府,就建設實驗學校及教育­文化產業園簽訂框架協­議。

其中,教育文化產業園即除建­設學校外,同時建設青少年發展中­心、科學訓練中心及國際考­試中心場地等,透過提供更多元化的服­務,以豐富收入。

至於併購準則,劉學斌表示會考慮學校­未來利用率及學費的上­升空間,另外亦會看該學校的所­在城市基本面。

倘若該城市人口密度大、經濟增長強勁,居民有一定經濟基礎,學費潛在增長則較大。

 ?? 睿見現時經營的學校中,有四間為實驗學校。(圖片由睿見教育提供) ??
睿見現時經營的學校中,有四間為實驗學校。(圖片由睿見教育提供)
 ??  ??
 ?? 睿見教育主席劉學斌表­示,開辦實驗學校有助集團­收取更高的學費及住宿­費。(何柏基攝) ??
睿見教育主席劉學斌表­示,開辦實驗學校有助集團­收取更高的學費及住宿­費。(何柏基攝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