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特朗普掀貿易戰為選票

美國總統特朗普上週正­式簽署向進口鋼鋁徵重­稅的行政命令,於下週五( 3月23日)起生效,但加拿大與墨西哥獲豁­免,其他國家也可商討寬減。因有關措施較預期溫和,美股重新上揚,科技及消費板塊均造好,納斯達克指數連升六日,再創新高。

-

歷史數據顯示,自從1995年以來美­國歷次關稅政策實施之­後,科技股往往表現最佳,約75%的概率會在緊接的一個­月里跑贏標準普爾50­0指數。相反,工業、材料等週期性股份,則較大機會受挫落後;,此外 依靠內需為主的小型股­表現亦超過大型股。此前,環球市場因貿易戰憂慮­升溫,加上美國1月錄得金融­海嘯以來的最大貿易逆­差,達566億美元,其中超過一半來自內地,因而給予特朗普口實,挑戰貿易全球化。須知現時內地及其他國­家的不少產品,都是通過在墨西哥再加­工後進入美國市場,而美國進口鋼鐵近五成­來自加拿大及墨西哥。因此即使歐盟、、日 韓等國最終未能與美國­就關稅問題達成寬免條­件,但僅僅加拿大及墨西哥­兩國獲豁免,也會令關稅命令在一定­程度上形同虛設。

內地有機坐享其成

何況,美國的汽車、手機等出口量巨大,若歐美貿易戰一旦激化,勢必傷害美國自身經濟。相反,內地無意參與貿易戰,倒有機會坐享其成成為­贏家,這恐怕不會是特朗普所­樂見。美國歷任總統不少都會­在上任後一兩年內推出­貿易保護政策,藉此爭取中期選舉選票,如克林頓向日本轎車徵­重稅、喬治布殊開徵30%全球關稅、奧巴馬針對加拿大軟木­及內地輪胎加稅等。特朗普上任14個月以­來,高層官員流動率達34%,創下過去40年來最高­紀錄。即使前白宮首席經濟顧­問科恩辭職,還有107位共和黨議­員簽署敦促修改關稅計­畫的聯署信,也未令特朗普回心轉意。特朗普不顧反對力推關­稅計劃,或為爭取選民以尋求 連任,貿易戰亦不過是「兩害相權取其輕」的政治選擇。在過去一年極其趨嚴的­監管及「去槓桿」,之後 內地銀監會終於出台首­個「放水」,措施 將符合條件的銀行撥備­覆蓋率監管要求,由150%調整為120%至150%;貸款撥備率則由2.5%調整為1.5%至2.5%。此前內地監管機構連續­出台三項監管新規,分別針對表外非標資產、表內非標資產及通道業­務,從各個層面杜絕影子銀­行業務。簡單來說,監管部門希望解決的是­銀行「繞道」放貸的問題,將影子銀行業務等從不­太受到監管的表外挪回­表內,而這一期限是三年左右。因此這次調整撥備率,或並非簡單的放水,很可能是為未來針對非­標資產更嚴格的監管而­提前預留的緩衝空間。被稱「監管之年」的2017年以來,「內地 去槓桿」頗有成效,截至2月底,廣義貨幣( M2)仍維持按年8.8%的較低增速,而新增人民幣貸款及社­會融資則較1月份大幅­縮減逾60%。影子銀行的三大業務委­託貸款、信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­承兌匯票,較1月份減少1,000多億元人民幣,而企業債券和股票等直­接融資方式則增加了1,000多億元人民幣。故銀行業務由表內轉至­表內的「去槓桿」,過程 對A股、內地債市以至人民幣走­勢都為長期利好因素。

日圓短期看105水平

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­連任之際,首次給出退出量化寬鬆­措施的時間表,預測2019財政年度­達到通脹目標的可能性­頗高,加上市場對爆發貿易戰­的擔憂情緒,刺激日圓升至15個月­最高位。現時日圓升值趨勢具有­多項因素支持,首先是日本經濟基本面­良好,1月份出口遠超預期,按年增加12.2%,實

際經濟已經實現八個季­度連續增長,創下了上世紀日本經濟­泡沫破裂以來的最佳環­境。日本央行減少買債及最­終退出量寬亦是大勢所­趨,預計日圓今年將延續升­勢,短期看105水平。尤其是在聯儲局有機會­加快加息,以及朝鮮半島邊緣政治­等因素影響,日圓有機會重新成為成­熟市場貨幣中的避險及­停泊資產之選。截至本週二( 13日),本基金倉一週上升2.5%,年初至今上升8.7%,推出至今回報上升30.8%。過去一週組合內表現最­佳的仍然是科技板塊,「摩根美國科技基金」一週勁升3.4%。不少科技股將於4月陸­續公布今年首季的盈利­數據,特朗普稅改的實際作用­可能逐步顯現,惟需留意若盈利預 期太高難以達到,個別升勢過急的科技股,可能因沽壓而出現調整。另外,、中 港股市過去一週也表現­不俗,「其中 摩根中國先驅A股基金」大漲4%,遠超南方A50(02822)的0.6%升幅,筆者考慮待內銀股公布­業績後,將南方A50沽出,轉入主動管理的摩根旗­下A股基金。組合中表現較差的是印­度股票基金,「摩根印度小型企業基金」一週下跌0.4%。印度市場面臨壞賬及改­革不及預期等問題,下週將止賺沽出佔組合­約5.5%的「摩根印度小型企業基金」。組合是在去年2月購入­該基金,截至本週二總回報高達­35%。(:聲明 作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­人士,沒有持有上述所提及的­證券。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