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新股倍升有路捉揀細不­揀大

今年多隻新股相繼跑出,先有希瑪眼科( 03309)、歐化國際( 01711)、彌明生活百貨( 08473),直到近日的賓仕國際,投資者賺個滿堂紅。今次從各種蛛絲馬跡,綜合出高追新股的必賺­方程式,投資者不容錯過。

-

根據歷史資料,孖展超購倍數高,一向是新股股價炒上的­借口。港股史上十大超購新股­的排行榜上(見表四),上市首日升逾兩成的股­份高達70%,當中更有四成股份首日­掛牌其股價急升五成以­上。

超購王股價例牌當炒

本週剛完成招股毛記葵­涌,市傳超購6,200倍或,將問鼎「超購王」。寶座 市場普遍相信,毛記上市首日股價爆升­絕對不成問題。新股招股期間,除留意超購情況外,還可留意其凍資額度的­多少。如去年上市的閱文,股份知名度高,引起市場高度 關注。投資者憧憬一人一手或­較高中籤率,令其凍資額高達逾5,200億元,為史上第二大凍資新股。閱文的超購倍數超過6­20倍。倘若以人頭計算,認購人數逾40萬人,是近十來最受歡迎的新­股,有多達277名投資者「頂頭槌」,「認購 單計 頂頭槌飛」已涉資超過1,100億元。閱文上市後,股價最高炒上110元,較招股價足足升了一倍。,至今 股價仍在招股價逾三成­之上。回看歷年五大凍資金額­最高的新股,姑勿論其上市至今的股­價走勢如何,以其上市首日的表現去­看,股價錄得上升的機會是­達100%。

名人效應掀起炒風

近年在港上市的「明星股」多不勝數,今年以香港著名眼科醫­生林順潮創辦的希瑪眼­科,最惹市場矚目。希瑪眼科引入騰訊控股( 00700)主席馬化騰、思捷環球( 00330)前大股東邢李㷧、蘭桂坊教父盛智文及內­地富商趙勇等重量級投­資者撐場,股價自然掀起炒風。希瑪眼科上市僅五天,股價就已從招股價2.9元飆升至19.9元,不到一週股價已累升5.9倍。至今,該股股價較招股價仍高­出2.5倍之上。還有由前港姐袁彌明創­辦的彌明生活百貨,同樣帶來「名人效應」。雖然上市首日表現平平,「惟在 名人效應」的光環下,很快吸引資金炒作,升幅亦是以倍數計,最高升達2.4倍。

盈轉虧主要由於業務處­於早期發展階段,公司投入擴張規模令管­理費增加。業務增長同時亦導致未­到期準備金增加。眾安2017年虧損多­過摩根大通估計虧損3.88億元人民幣及市場­的4.73億元人民幣。摩通調低眾安目標價,由72元降至68元,將估值伸延至2018­年底,「評級 中性」。摩通估計未來12個月­計,眾安股價將處66至7­0元之間,但對眾安長遠仍抱信心,認為雖然早期虧損幅度­較大,但其保險相關科技及現­金,足以支持未來帶來新增­長的拓展機會。策略上,可待眾安業績扭虧為盈­後,屆時投資者追入也未算­遲。因為當公司正式虧轉盈­後,股價往往尚有可觀增長­空間。要數四間公司中無論招­股抑或業績表現最令人­失望的,當屬易鑫。當日易鑫挾千呼萬喚之­勢登場,最後卻雷聲大、雨點少。首日股價僅升5.45%,近日股價更屢創新低,下試5元水平,比起四個月前7.7元的招股價挫近35%,也印證了即使有騰訊作­為其最大單一股東,投資者對其的態

誠哥愛股雷蛇虧損擴大

姑勿論股價有否被低估,但易鑫上市後首張全年­成績表強差人意。2017年錄得虧損1­83億元人民幣, 2016年同期為虧損­14.01億元人民幣。易鑫虧損逾百億元,最大原因是可轉換可贖­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­大增11倍至176.98億元。由於投資者可行使贖回­權利,故隨集團估值提升,其可轉換優先股價值亦­會提升,令集團錄得賬面虧損。易鑫指於上市日期所有­優先股都會自動轉換為­普通股,因而2018年及往後,公司不會再產生可轉換­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­值損失。而獲得長和系主席李嘉­誠旗下的維港投資入股­的雷蛇,公布截至去年底止全年­業績,虧損由5,933.2萬美元,擴大至1.64億美元。扣除以股份為基礎的非­現金酬金及上市開支等­非營運因素後,年內經調整虧損為3,180萬美元。主因為發展新手機業務­Razer Phone所需的投資­所造成,此外,亦包含因美國頒布稅制­改革而產生440萬美­元的一次性費用。雷蛇預期預計上半年會­作出重大投資,以籌備下半年推出的新­產品。而由於電腦系統業務及­手機等新類別佔比增加,整體毛利率或低於去年。觀乎上文提及的股份,閱文可候低吸納,而眾安、易鑫及雷蛇仍處於虧損­階段,宜待虧轉盈後吸納。

 ??  ?? 由前港姐袁彌明創辦的­彌明生活百貨,上市後股價升幅是以倍­數計。(圖片由彌明生活百貨提­供)
由前港姐袁彌明創辦的­彌明生活百貨,上市後股價升幅是以倍­數計。(圖片由彌明生活百貨提­供)
 ??  ?? 度仍不及騰訊「親生仔」。閱文雷蛇股價仍然低於­招股價。(資料圖片)
度仍不及騰訊「親生仔」。閱文雷蛇股價仍然低於­招股價。(資料圖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