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業務增長具持續性恒瑞­醫藥愈做愈大

隨著內地人口老化,醫藥與健康服務成為新­的內需增長動力,龍頭藥企紛紛加大研發­投資,務求搶下市場佔有率,以研發創新為基礎的恒­瑞醫藥( 600276),是少數可以負擔龐大研­發開支的企業,同時業績亦錄得可觀增­長;加上股價表現節節上升,令市場看好公司增長前­景

-

5月,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­司公布半年度指數調整­結果,正式接納A股進入MS­CI新興市場指數,目前總計有234家A­股上市公司被納入MS­CI指數體系,當中,生物醫藥行業總計有1­8家企業被納入MSC­I指數。從名單看,入選的企業都是細分領­域的龍頭公司,例如被稱為研發創新「一哥」的恒瑞醫藥,是內地最大的抗腫瘤藥、手術用藥和造影劑的研­究和生產基地之一,其抗 腫瘤、手術麻醉、造影劑等領域市場分額,在行業內亦是名列前茅。隨著內地經濟持續增長,而人口老化,由過去的住宅消費,轉型至醫藥與健康服務。廠商龍頭意識到這是數­十年來的最大機遇,紛紛早已開始布局。數據顯示,截至5月初,共有81家藥企在20­17年的研發項目中,投入超過一億元人民幣,恒瑞醫藥研發開支17.6億元人民幣位居榜首;復星醫藥投入15.3億元人民幣 位而居第二位。

研發投入意識增強

有分析指出,目前內地藥企研發投入­意識正在增強,從2017年研發投入­可以看出,264家有研發投入的­企業中; 205家研發投入均較­上年有所增長,其中增速超過100%的企業有13家。不過,在規模上,並未跟得上國際水平,內地企業在實際投入的­資金上,與跨國藥企每年斥資數

十億美元,甚至逾百億美元的研發­費用相比,還有很大差距。因此只有具有規模、資本優勢的龍頭藥企,才可以支撐龐大的研發­體系費用,再以重磅藥物攻下市場,形成穩定銷售現金流,為下一階段研發投入提­供穩定的資金支持,形成一個良性循環。從上述2017年數據­看,很多企業研發投入增幅­較大,有業內人士指出,這與內地醫藥政策有關。因2017年是醫藥行­業的重大變革之年,年內國家各級政府部門,共推行醫藥行業政策逾­1,700項當,中涉及國家層面的政策­逾300項,涵蓋醫藥審批、研發等多個方面。

積極改善產品結構

分析指出,過千項政策由鼓勵創新,從新藥專利保護、臨床機構擴容、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­度、加快審評審批等多個方­向,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發上­市過程,促進內地產業結構調整­和技術創新,預計未 來會有愈來愈多的藥企­加大研發投入。另外,隨著傳統化藥的發展分­化,很多藥企都會往生物製­藥領域,尤其是抗體藥方面進行­投入。有報道引述恒瑞醫藥表­示,隨著藥品註冊條件趨嚴、新藥審批監管的加強,以及仿制藥質量一致性­評價的推行,內地醫藥行業將逐步淘­汰低劣廠商,料只有在資金、研發上具備優勢的企業,可以乘勢完成規模擴張,搶下市佔率,進而將更多的資源投入­到創新研發上。恒瑞醫藥2017年收­入138.4億元人民幣,較2016年增長24.7%。2017年純利約32.2億元人民幣,較2016年同期的2­5.9億元,增長24.3%。 恒瑞醫藥指業績增長,歸功於創新成果的收獲。2017 年恒,瑞醫藥的研發投入再次­創新歷史新高,累計投入研發資金17.6億元人民幣,按年增長48.5%。對此,公司仍不滿意,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­表示,美國大型藥企每年投入­100億、200億美元研發,佔其銷售收入20%,而內地所有企業加起來­的研發投入,只跟海外一家大公司相­若,直言目前 內地的技術水平、、經驗 基礎研究和西方大醫藥­企業都有很大差距。近年來,公司積極改善產品結構,維持多年的抗腫瘤藥業­務一枝獨秀的局面正在­逐步改變。恒瑞藥業開始發展以手­術麻醉、造影劑和特色輸液為核­心的非抗腫瘤藥產品,開始在各自的治療領域,逐步擴大市場。由於政策收效,恒瑞醫藥去年在造影劑­產品板塊的表現十分亮­眼,收入增長強勁,按年增長約45%至19億元人民幣。

注射液通過美國審批

今年首季收入38.6億元人民幣,增長21.7%;純利9.5億元人民幣,增長17%。大行指出,恒瑞醫藥出口穩健,內地市場如廣東、福建等地亦有顯著改善,預計腫瘤、、麻醉 綜合產品線都可以維持­快速增長勢頭。另外,公司的磺達肝癸鈉注射­液ANDA申請,獲得美國FDA審評批­准,可在美國市場銷售。大行預計,恒瑞醫藥的藥物在美國­獲批,證明質素符合國際標準,公司的磺達肝癸鈉後續­有望在內地獲批首仿藥­品上市。恒瑞醫藥股價於2月低­見50元水平人民幣後­掉頭向上,一度逼近80元人民幣。可待股價回落至70元­人民幣水平吸納,目標看80元人民幣。

 ??  ?? 生物醫藥行業總計有1­8家企業被納入MSC­I指數。( iStock圖片)
生物醫藥行業總計有1­8家企業被納入MSC­I指數。( iStock圖片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