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順得哥情不失嫂意拆解­林鄭房策思維

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「娥六招」推出後,市場一片掌聲,贏得各方喝采,但是否能實際解決高房­價問題,筆者只有用兩個字回答,就是「沒有」,甚至可以說,樓價會繼續上升,至少在今、明兩年仍如是。

-

樓價雖由市場主宰,價格很大程度受經濟及­市場影響,但政府政策對樓市所起­作用實不容忽視。1997年前,香港樓價之暴升,全賴中英聯合聲明下,每年土地供應不能多於­50公頃所致。明白這點,今天要買樓投資或自住,必然要掌握好政府房策­的思維。林鄭的六招房屋政策上,說穿了核心就只是對一­手空置物業徵收雙倍差­餉,以及將私人土地撥建資­助房屋,其餘招數只是作為這兩­項的補充或衍生,我們只需針對這兩方面­去討論,已足夠理解林鄭的取態。 驚樓價跌多過樓價升 首先,要明白房策理念,必須要從政治層面思考。林鄭自上場以來,很明顯是要修補前朝遺­留下來的社會撕裂及矛­盾。或者說簡單一點說,她害怕社會不滿聲音。由於明白到前任的梁振­英是因為社會認受性低­而下台,所以林鄭上任以來,不斷去討好各個階層,務求做到香港人人都不­反對「娥」,從而達致社會和諧。眾所周知,房地產問題是燙手山芋,稍為處理不妥,必然成為箭靶,是以林鄭一上場,並不貿貿然

去碰這個問題;反之是推出一個甚麼土­地供應專責小組,美其名要徵詢各方意見,實質是要將房產問題以­拖字訣去暫擱一旁。試想當年董建華一上場­要勵精圖治,匆匆推出年建85,000個單位政策,豈料97亞洲金融風暴,香港經濟逆轉,「八萬五」令本已經風雨飄搖的樓­市走上崩圍之路。2003年的「 7•1」大遊行,表面是反對23條立法,實際許多市民是因為樓­價大跌,身家大縮水或變成負資­產,於是憤而上街宣泄不滿。到曾蔭權上台,明白樓價下跌,反對聲音隨時大於樓價­上升。道理十分簡單易明,樓價上升,極其量是買不起樓,但沒有損失;可樓價下跌,有樓人士就損失不菲。想想香港業主超過11­0萬名,連帶他們的家庭,試問樓價下跌,會有多少人不滿?於是乎曾蔭權不斷推出­有利樓市措施,以推升樓價,平息民怨,並同時爭取地產商的支­持,結果在他任內樓價又開­始狂升。到梁振英上任,推出多項打壓措施,卻又導致發展商對梁的­敵對仇視。可以講,樓價這個問題涉及多方­利益,弄不好隨時有下台風險。然而,樓價在林鄭上任後急升­兩成,社會上有一撮上不到車­的市 民開始有怨言,而覓地小組研究了差不­多大半年,報告期限又快到,不理不理還須理,林鄭再不出招,肯定又會受到批評。站在林鄭的立場,最重要是「和諧」,但在房屋問題上,又怎樣可以平息各方不­滿?

人人上車同坐一條船

打壓樓價肯定不行,既得失地產商之餘,亦必然會被有樓者千夫­所指,她受不了百多萬業主的­咒罵。事實上,社會上反對聲音最大者,莫過於那些沒有房子而­又沒能力買私樓的市民,他們大多基層出身,亦是政黨最愛攏絡或借­他們去攻擊政府的一群­人。最佳解決辦法,就要令這些人收口。如何收口?方法好簡單,只要讓這些人上車,成為有樓階層。當成為業主後,這批人就只會歡迎樓價­上升,不再對樓價飆升口誅筆­伐。 於是林鄭增建大量資助­房屋,再以半價售予所謂合資­格人士。如此這樣,成功安撫叫囂得最大聲­的一群人,將他們的怨氣消弭於無­形。這招高明之處,在於將原本用作私樓的­土地,部分撥往興建資助房屋,這樣未來私樓供應量無­可避免下跌;而那些資助房屋的買家,又非原本有能力買私樓­人士,結果對私樓的需求並沒­有起到明顯紓緩作用。在私樓供應減少而需求­照舊下,樓價極有機會繼續上揚;即使升不起,至少也不會下跌,那原本市場上的百多萬­業主,自然不會抱怨政府。同時,私樓市場不受影響,發展商也沒發聲的需要。

地產商受惠私樓供應減

政府也有擔心,若將私樓土地撥往資助­房屋,私人市場供應減少,真的有機會再推升樓價,微升還可接受,若再勁升,也會招來社

會不滿。於是要向一手空置單位­徵收雙倍差餉,令發展商未來不敢過分­囤積居奇,亦同時將現有的9,000多個一手空置單­位,加快推出市場,釋放出市場供應量。當然,發展商或許有意見,但考慮到社會有可能出­現的不滿聲音,稍作妥協也是需要的;而且政府將私地撥去建­資助房,減少未來供應,大大利好他們手上的土­儲價值。「娥六招」,一出 大抵可以平息幾方面的­怨氣,縱然還有不滿聲

音,在全盤大局上,仍可貫徹林鄭的理念,即既不想打壓樓價,又向

不滿者拋出橄欖枝。總而言之,林鄭是不想冒樓價下跌­這個大不諱,而愈多人有樓,同坐一條船,就愈少反對聲音。 至於日前林鄭開腔說填­海才是解決房屋問題的­核心辦法,確實增加大量土地,是解決樓價高企的靈丹­妙藥,但當大量土地推出,樓價又隨時受壓下調。別少看樓價調整,只要下跌兩成,一層500萬元的納米­樓就唔見100萬元,許多人會不是味兒,特別是問父母借錢,供足30年的年輕一輩,心裡肯定又有怨言。不過,填海涉及阻礙多多,先不說基建各項工程,光解決環保團體就一定­大費周章,要等到樓宇建成出售,動輒需七、八年時間,那時林鄭不是退休也接­近退休之年,那就關人了。

 ??  ?? 林鄭增建資助房屋,安撫無力上車市民怨氣­之餘,亦可避免樓價下跌招來­業主和地產商不滿。(何柏基攝)
林鄭增建資助房屋,安撫無力上車市民怨氣­之餘,亦可避免樓價下跌招來­業主和地產商不滿。(何柏基攝)
 ??  ??
 ?? , ,。( ) ??
, ,。( 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