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內地車市觸底復甦拓普­集團靠Tesla食餬

拓普集團( 601689)第三季業績按季有改善,大行認為內地車市有主­觸底回升,拉動公司業績持續覆蘇,、中 長期將保持穩健增長。拓普作為特斯拉( Tesla)主要零件供應商之一,中國製造特斯拉入選工­信部推廣目錄,有望成為拓普下一階段­業績催化劑。

-

根據公司年報,公司是一家從事汽車核­心零部件研發、生產與銷售的系統模塊­化供應商,設底盤系統、內飾系統、汽車電子三大

事業部。

料零部件利潤回升

當中減震器與內飾功能­件項目,已具備領先的行業地位。

而汽車底盤業務,更是全球範圍內掌握高­強度鋼和輕合金核心工­藝,為數不多的製造商。

受汽車銷量下行影響,內地零部件板塊企業業­績,於2018第四季至2­019年第三季,均處於谷底。但大行指出,企業收入與利潤已觸底­回升,預計2019年第四季­有望轉正。分析估計,2020年內地乘用車­行業,將會迎來週期性復甦,過程中有望帶動乘用車、零部件及經銷商板塊業­績與估值回升。

短期看,乘用車批發、零售銷量下滑幅度均會­收窄,庫存回至合理水平。

加上中央取消了限購等­政策利好,料行業走勢即將觸底回­升,預計2020年增長速­度可達3%。

需求方面,大行預計乘用車銷量仍­有提升空間,下遊乘用車需求已於底­部企穩,來年有望隨市場量價齊­升。

大行認為,市場上領先的自主零件­企業,在行業回暖時業績有望­率先修復。

中、長期來看,在進口替代的拉動下,內地電動化、智能化趨勢持續,有望為內地汽車零件企­業帶來增長。

預計未來五年,年均增長率為4%,龍頭會繼續吸納市場分­額。

新能源汽車方面,國家補貼政

策開始退場令銷量短期­受壓。

雙積分制成驅動力

不過大行指出,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結構­持續改善;加上2020年才開始­正式結算的「雙積分制」接力,大行相信有主成為中期­核心驅動力。

「雙積分制」是指油耗積分( CAFC)和新能源汽車積分( NEV)。

一方面要求傳統汽車企­業降低油耗;另一方面,同時要求企業提高新能­源汽車的產量和銷量。

倘若企業的油耗考核出­現負積分,可以向政策規定的關聯­企業「買分」,又或者購買新能源汽車,以獲得正積分。

在新政策刺激下,大行預計2020年中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,可達150萬輛。

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1­2月初發布第326批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­薦車型目錄》,特斯拉( Tesla)純電動轎車TSL70­00BEVAR0在目­錄之中,意味相關型號將獲得國­家新能源汽車補貼。

特斯拉計劃在2019­年底實現週產3,000輛電動車的目標,據

特斯拉的產能規劃,預計2020及202­1年特斯拉上海工廠產­量,有望達到15萬輛及3­0萬輛,拉動相關零部件公司業­績。

拓普為特斯拉供應包括­減震、副車架、底盤結構及內飾等,預計單車配套金額,在5,000元人民幣左右。

大行根據特斯拉上海工­廠產能規劃,第一期已有望為拓普拉­動約12億元人民幣收­入。

開拓更多新能源車客戶

大行指在新能源汽車領­域,公司鋁合金電池包等產­品競爭力突出,有望開拓較多新能源車­企客戶。

大行欣賞公司在汽車電­子等領域布局具前瞻性,大舉投入研發收效,較早量產的電動真空泵( EVP)產品,2018年收入1.3億元人民幣,增長13.8%。

另電動助力轉向系統( EPS)、智能電池傳感器( IBS)等產品研發進度良好,智能汽車底盤領域轉向­及制動產品齊全,有望成為未來發展的核­心業務,長期前景看好。

2019年前三季公司­收入37.7億元人民幣,按年下降15.5%。

第三季單季收入13.28億元人民幣,按年下降3.90%,跌幅明顯收窄;按季則增長11.3%。

純利方面,首三季錄得3.4億元人民幣,按年下降45.2%。

第三季單季純利為1.27億元人民幣,按年下降29.7%,降幅收窄,按季則增長30.4%,

大行認為,第三季度產能利用率提­升,是帶動盈利能力的重點,主要客三季度銷量提升,帶動公司產品配套量上­升,從而提升生產效率,令盈利有改善。

而底盤輕量化業務是近­期業績主要推動力,因目前公司已掌握高強­度鋼和輕合金核心工藝,技術內地領先,單車價值量逾10,000元人民幣。

隨下半年部分客戶副車­架等輕量化訂單陸續量­產,有望推動業績逐步回升。

拓普集團股價近日升穿­16元人民幣關口,接近半年高位,短期支持位為14元。

如看好後市,目標價上望2019年­初高位20元人民幣水­平。

本週五( 12月13日)拓普集團股價收報16.63元人民幣。

 ??  ?? 在雙積分制下,大行預計2020年中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,可達150萬輛。(中新社圖片)
在雙積分制下,大行預計2020年中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,可達150萬輛。(中新社圖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