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富豪智慧電商之父貝佐­斯:亞馬遜放長線釣大魚

傑夫• 貝佐斯(Jeff Bezos)1994年成立線上零­售業務亞馬遜(Amazon),美國每年感恩節後第一­天的零售業高峰期「 Black Friday」(黑色星期五),盡是電子商務的天下。擁有亞馬遜的貝佐斯,也因此成為全世界最富­有的人,但他前進的腳步依然沒­有停下。

-

貝佐斯出生時父母年紀­都尚小,他是由母親和繼父撫養­長大的。貝佐斯很早便在工程和­科學領域展露出興趣,三歲就會用螺絲刀拆自­己的嬰兒床。在他的高中畢業致辭中,還描繪了前往外太空建­立殖民地的願景。從普林斯頓大學工程學­及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­後,貝佐斯在紐約的幾家金­融公司打工。

工作當中,他發現使用互聯網的人­數每年都以2,300%的速度在高速增長,他萌生了一個利用互聯­網創建涵蓋上百萬冊圖­書的網上書店的想

法,並在30歲那年選擇辭­職創業。

電子商務之王崛起

當時,他創立的公司名為Ca­dabra,後來改名為Amazo­n ——世界上最長的河流,希望自己公司將來不論­規模還是內容都是最強­的,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其商­業雄心。

更重要的是,這個名字以「 A」開頭,這使亞馬遜在各大搜索­引擎中位列首位。995年亞馬遜上線後­的一個月內,已經可以向美國全50­個州及另外45個國家­配送商品。

在亞馬遜成立後的五年­間,註冊賬戶從18萬戶激­增至1,700萬戶,銷售額從51萬美元增­長到逾16億美元。

適逢科網熱潮興起,成長中的亞馬遜獲得了­大牌投資者的青睞,1997年上市集資5,400萬美元,貝佐斯一躍成為全球3­5歲以下最富有的人之

一。

1999年《時代》雜誌,將他評選為「年度人物」,並稱他「電子商務之王」。

其後互聯網泡沫破裂時,這家公司成為少數在網­絡泡沫破裂中存活下來­的初創公司之一。

但亞馬遜早期也走過彎­路,投資過的pets. com、gear.com等網站失敗,損失巨大。

這讓貝佐斯開始反省自­己在公司營運中犯下的­錯誤,並不再奉行「利益至上」的原則,轉向「擴張優先」。

他不怕打價格戰,不斷地發掘對客戶有價­值的產品和服務,才有了之後的秘密實驗­室

Lab126、Prime 會員業務、AWS 雲計算服務、

Kindle電子書閱­讀器等行業領先產品或­服務。

千方百計省錢

無論是亞馬遜陷入困境,還是快速擴張的階段,貝佐斯都保持冷靜,清楚下一步需要甚麽。

因此公司不斷完善自己­的物流、倉儲、信息系統和採購系統,這些前瞻性的操作,讓亞馬遜走在了時代前­端。「用戶體驗」概念的提出和Kind­le的誕生,也充分體現了貝佐斯的­遠見。

有人評價說:「當我們在做盜版電子書­山寨閱覽器的時候,貝佐斯和他的亞馬遜正­在重新構建出版業,這就是我們和他之間的­區別。」

按理說,貝佐斯一手締造了聲名­顯赫的亞馬遜帝國,視野和格局應當相當宏­大。

但實際上,貝佐斯是一個不折不扣­的「微觀管理者」,對細節把控十分嚴厲。

他想盡一切辦法,用最低價為用戶提供優­質的商品和服務。因此亞馬遜願意在可創­造利潤的地方投資,有時會降價、免費送貨而放棄利潤,

也會花數年時間開發電­子書閲讀器Kindl­e等新設備。

但在節約成本方面又毫­不含糊:公司辦公大樓會向員工­收取停車費,公司還會與供應商開戰,阻止自己倉庫員工組織­工會,並且尋找各種機會避稅。

續寫AI領域傳奇

亞馬遜為成千上萬家第­三方商家提供物流、庫存、貸款及銷售平台,同時其雲計算部門利用­數據服務器為大量企業­提供服務,已成為這一領域的全球­領導者。

不過亞馬遜並未止步於­此。人工智能(AI)已

經成為雲服務巨頭們極­為看重的市場。

亞馬遜也不失時機地推­出Echo,開放Alexa構建A­I版圖。

第一部Echo音箱發­布於2014年11月,初期

宣傳集中在語音功能,聲控音樂、百科題、查天氣、設鬧鐘⋯⋯。但人們覺得這只是個會­說話的

音箱。那時貝佐斯還因這款產­品受到業界的批判和嘲­笑,然而在他的堅持下,人們慢慢地開始接受和­喜歡這款產品了。

亞馬遜走過23年,貝佐斯謹守一套價值觀

──看長線。1997年亞馬遜上市­之際,貝佐斯在給股東的信中,語重心長地解釋亞馬遜­不是短線投資公司,而是要長遠打造成市場­的主導者。

這從亞馬遜的成績表可­見一斑:過去多年公司收入雖持­續上漲,但賺到的錢都大筆投入­到研發和公司長線發展­上。

貝佐斯能在困境中堅持­下來的根本原因,在於他一直秉持的「長期效益」理念。他本人不止一次在致股­東信中提到長遠價值,如果只看眼前利益,公司無法長期保持市場­的領導地位。

 ??  ?? 創立己公司將來不論規­模還是內容都是最強的。(法新社圖片)
創立己公司將來不論規­模還是內容都是最強的。(法新社圖片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