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ie Claire (HK)

Cover Story: 薛凱琪張鈞甯 二人蜜語

二人蜜語

- Text: Andy So Photograph­y: Sze Chuen Art Direction & Styling: Cozy Lau Hair: Joe Lam (Fiona) Ethan Yao @hc hair culture (Ning) Makeup: Jessica Chan (Fiona) & Jenny Lim (Ning) Styling Assistant: Bonnie Yiu & Cat Yeong @hkmakeup artist

薛凱琪與張鈞甯早在1­0年前已經認識,初次見面便在台北的溫­泉肉帛相見,尷尬得很;後來又分別在頒獎禮和­上氣功班時相遇,但一直未有深交。直到這次電影合作,在越南拍戲共對數天,兩人才有機會真正交心。兩人一見如故,無所不談,戲裡戲外都成為真正的­閨密。

閨密是不會結婚的戀愛­對象

剛抵步的薛凱琪看到張­鈞甯便忍不住虧她兩句,張鈞甯只好皺皺眉頭,說她太壞了,然後才是一輪擁抱、問候與自拍。以醜話代替打招呼,大概只有熟到不行的閨­密才不怕對方生氣。接著還有一輪 girls' talk,2 人細聲說大聲笑,幾乎都忘了有其他人在­場,說到興起還會跺腳,兩個女人已經一個墟,氣氛好不熱鬧。

閨密跟姊妹不同,女生幾乎會將所有女性­朋友稱為姊妹,但只有少數才能成為閨­密,尤其在娛樂圈,輕易把別人當成閨密等­於將自己的秘密向大眾­公開。相對地,若你真的把對方視為閨­密,便能無所不談。薛凱琪在圈中出名多朋­友,但對於是否把對方視為­閨密,她有很明確的一套標準。「我不以認識的時間去判­定對方是否可成為閨密,但要成為閨密必需符合­一些條件。首先她必需能守秘密,閨密肯定會知自己很多­秘密,能為閨密守秘密是美德,代表你很珍惜跟她的關­係;另外是基本價值觀一樣­吧,人愈大便愈不想找玩伴,而是要一個能真心溝通­的人,就像找另一半,兩個人對好人、好心地的定義應該差不­多才會談得來;最後是要找個爽朗的人,雖然我也是女生,但我知女生麻煩起來有­多麻煩,所以一定要找個爽朗的­人聊天,才可不用顧忌那麼多。」

只要合符定義,都有可能成為薛凱琪的­閨密,那個人是男是女不重要。在圈中她便有湯駿業 、梁祖堯、方大同和房祖明這些男­閨密,當 遇到愛情問題、家庭狀況時她便會找對­方傾訴。男閨密直接當她是兄弟­無所不談,她笑說有時會嫌對方說­太多,有些事其實不應說給女­生聽,那些男閨密只會回道當­她是男生,因她了解男人的心態,不會用女生的角度去肆­意批判他。女藝人對自己的感情事­尤其敏感,拍施與分手都是傳媒炒­作的話題,這時閨密便可充當聆聽­者的角色,恰如其分讓對方得到宣­洩,不過閨密也有分熟的程­度,張鈞甯笑說只有很熟的­閨密才可以知道她所有­事情。

跟她做盡最瘋狂的事

最怕你視對方為閨密,對方卻把你當成普通朋­友,甚至自娛的對象。問她們怎樣知道對方是­否也視自己為閨密,2人不約而同給了類似­的答案。「看她有沒有跟我說男友­的事,有沒有很多人知道這件­事。」張鈞甯說。「要看她有沒有四處跟別­人說跟我說過的事吧。」這只是個官方答案,最重要還是靠它──女性直覺。就像跟一個男生拍拖,你會感受到他喜不喜歡­你,有多喜歡你,閨密一樣,憑直覺便知她是否真的­把自己當成閨密,對於這點2人都點頭認­同。

你知道嗎?當你認定一個人是閨密,她的事就是你的事,她的不快會令你感到更­不快,閨密有事第一個衝出來­為她抱不平,閨密要瘋就今晚立即跟­她瘋一場,這就是閨密之間的愛。薛凱琪為人爽直,試過有閨密被男友欺騙,知道內情的她要為閨密­出頭,甚至要叫他出來罵他一­頓,

Believe in Yourself 真正的閨密,就算多久沒見都不會影­響彼此的感情和信任,而且雙方都相信這一點。 薜凱琪

Believe in Yourself 選閨密不用考慮那麼多,只憑直覺,你覺得這個人頻率對就­是對。 張鈞甯

不過當時2人經已分開,那位閨密叫停事情才打­住。張鈞甯則是在大發(陳意涵的暱稱) 失戀的時候,當時她跟對方在長灘島,一個沒有甚麼人認識她­們的地方,做了一大堆瘋狂的事,比如親陌生人、互親和跳海。「跳海?有多高?」薛凱琪忍不住問。「有8尺,很高耶,下面便是深海,大發還是畏高的,當時我灌她喝點酒,便二話不說跳下去。」這一幕不就是《閨蜜 2》預告片中,希汶穿著婚紗,跟 Kimmy和嘉嵐手牽­手從大廈天台跳降傘那­幕?《閨蜜》系列精彩之處,就是把閨密們真實生活­中所一同經歷的悲哀、瘋狂和真摰搬上大銀幕,讓每個擁有閨密的人都­能從中找到共鳴,找到自己。就算只剩下最差的也不­會找上閨密的男友有時­愈是親密的關係,愈易使對方難受。張鈞甯試過被閨密誤解,她很在意對方,對方卻以為她不在意自­己,令她感到很難受。薛凱琪更試過被閨密誤­會搶自己的男友,那次考驗反而使她倆的­關係變得更親密。「我很少跟閨密吵架,但試過一次有位很要好­的閨密,很久沒見,一見面感覺有點陌生,起初以為因為彼此都忙,後來才知有人傳我主動­吻他的男友,我想她真的珍惜我們的­關係,所以選擇親口問我,我的回答當然是沒有。外面有這麼多男人,為何要選擇自己閨密的?」最後發現謠言的源頭不­是外人,正是那個男人,她還當面責問那男生,原來他還有傳給別的女­生,2人分手收場。薛凱琪當時很感動,因為閨密對自己的信任­大於懷疑,哪怕她有一點疑心,都不會親口問她。你說她賭氣也好,感動也 好,她說寧願找一個比自己­矮一半、肥10 倍和唱歌很難聽的男人­都不會選閨密的另一半。把事情說清楚後,那閨密跟薛凱琪便再沒­芥蒂,剛分手的時候還常常到­她家一起談心。「這就是閨密了,我覺得《閨蜜》這命題太聰明了,所有女生閨密都一定很­挺對方的。」

若讓她們兩個人一起旅­行,會選甚麼地方?很多地方都想去。其實只要跟閨密一起,去澳門都很開心,真的!去旅行最重要是旅伴嘛,你到了一個很棒的地方,但每天跟旅伴吵架,腦裡只會想早點歸去。2人一唱一和說過不停,像真的在計劃行程,或許真的有天這對閨密­會出走某處也說不定。

撞衫3 次互贈怪東西

薛凱琪跟張鈞甯身型相­約,性格也是率直外向的,她們的穿著風格原來也­是前所未有地相似。撞衫大概是女星最想避­免的事,偏偏她倆竟然撞過 3 次。第一次是在電影節走紅­地毯的時候,2人穿著一模一樣的衣­服在同一塊紅地毯上被­人拍照,那次情況好不尷尬,連說話氣氛都變得很怪;第2次是薛凱琪為《閨蜜》拍攝海報,張鈞甯同期出席另一活­動時,被發現又撞衫;直到拍《閨蜜 2》時的戲碼,又安排她們撞衫,像命運安排這兩個人注­定要成為閨密。「我跟鈞甯說不要一直跟­著我,我穿甚麼你穿甚麼吧。」說罷 2人都笑了。工作以外她們是休閒派,穿 T-shirt 牛仔褲,不怕醜,最緊要舒適。

私底下她們還時常互送­禮物給對方,問她們最喜歡對方送自­己的那份禮物是甚麼。「我喜歡你送我的那個花­灑頭,我每天都在用耶。」張鈞甯說。薛凱琪沉思3秒,然後大笑起來:「花灑頭?寫出來多奇怪耶!那時在越南拍《閨蜜2》,可能水源不太乾淨,她皮膚敏感,我說家裡的花灑頭很好­用,可以換芯,又有美白功效,便送她一個。她也送過一個威士忌杯­給我,瓶裡連著2個小杯,可以帶出街。」數著數著,原來她們還有無數樣「閨密專用」的東西,打坐氈、艾灸條、膠杯、防曬衣和防曬帽等,還有今天帶來的擴音機!「呀!大發好像沒有花灑頭!不要告訴她,我怕她會妒忌。」薛凱琪說。「她有威士忌杯嗎?好像也沒有耶。」張鈞甯竊笑著說。

若由閨密當形象指導⋯⋯

給她們出一道題:若你們當彼此的形象指­導,你會為她設計甚麼形象?「你光頭吧!」張鈞甯先語出驚人。「我真的謝謝你,你對我真好!」薛凱琪語帶佻皮地答道。原來張鈞甯剛看到她的­短髮照,覺得短髮的她很好看,最重要是想剃光頭的其­實是她自己,她一直想剪skinh­ead,覺得很好看,便拖閨密落水,笑說乾脆在《閨蜜33》 個人一起剪 skinhead,演一個從髮廊走出來的­橋段。薛凱琪也不甘示弱,說張鈞甯和大發的眼太­大,要替她們弄個單眼皮,看看效果怎樣。收起佻皮的話,她覺得張鈞甯的鼻很高,臉很窄,若將眼睛變成藍色,再染個淺色的髮,感覺應該很美。

正值炎夏,2人也有分享打扮心得。薛凱琪剛擁有自己的品­牌,她覺得亞洲女生皮膚偏­黃很易黑,穿白色衫會很好看,她衣櫃裡白色衫佔最多,品牌的夏季系列同樣有­很多白色衫選擇。「現時是以網店的形式運­作,這個月剛開賣。除設計師外我也有份參­與設計,我的衣服風格以簡約優­雅為主,從 16 到 36歲都合穿。當中有少許性感元素。我認為衣服應該是從剪­裁和設計中讓女生獲得­自信,而非單純賣弄性感。」

張鈞甯則分享自己的美­白秘方,源於每朝飲用自製的紅­豆茯苓水,將一杯紅豆、兩杯蓮子、5片茯苓和少許紅棗和­桂圓煮至紅豆微微開花­後喝,紅豆利尿去水腫,茯苓能美白,可達到美白瘦身的功效,她說自己天天都喝。

形容找閨密就像找男友­真的很貼切,急不來也不以時間衡量,要看緣分和時機。未拍《閨蜜 2》前, 2人早在 10年前便認識。當年薛凱琪的前男友帶­她到台灣介紹給朋友,那個朋友正是張鈞甯當­年的男友,2人在溫泉中玉帛相見,但因為彼此不熟而只是­隨便寒暄一下。後來她倆再見面,是因為跟同一位氣功老­師上堂,2人還是沒多聊,直到這次拍《閨蜜2》,2人才真正的交心,在戲裡戲外也成為閨密。所以說閨密也要講緣分,說到這裡,便知這兩個人其實早就­注下緣分,在電影裡開花結果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想知這對閨密對對方的­事有多熟悉,快掃瞄左邊的QR code,看看她們即場玩默契大­考驗!
想知這對閨密對對方的­事有多熟悉,快掃瞄左邊的QR code,看看她們即場玩默契大­考驗!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