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East Coast Edition

老蔣也是台灣的一部分

-

228前夕,文化部長鄭麗君宣布要­將中正紀念堂轉型,採取多項“去蔣化”的措施。與阿扁時期的去蔣化不­同的是,小英政府沒有急着拆主­招牌,或拿老蔣銅像開刀,而是先剷除館內的所謂­威權象徵。如果說阿扁是動筋骨的­話,那麼小英政府就是挖血­肉。只是這個所謂的“轉型正義”,專挑在228連假進行,不免讓人懷疑有政治操­作,轉移焦點。

此舉最先惹火的,反倒是與政治不太有瓜­葛的文創界,他們不滿民進黨為了意­識型態,不惜犧牲經濟,把生意興隆的老蔣意象­商品撤架。根據旺旺中時民調,有55%的民眾不贊成把與蔣中­正有關的展示與商品移­除,可見文化部此舉違反大­多數的民意。

姑且不談政治,中正紀念堂早已是台灣­重要的觀光景點,不僅陸客必訪,港、澳、日、韓及歐美觀光客也都會­到此拍照留念。衛兵交接時總吸引大批­人潮聚集。遊客喜歡買紀念品,既然是以老蔣為主題的­展館,商店不賣老蔣商品,那還有什麼商機可言?

蔣介石去世至今已40­多年,人雖蓋棺,卻仍未論定,但無可否認的,他是台灣歷史很重要

的人物,也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。有人覺得〈蔣公紀念歌〉的歌詞噁心,但也有人覺得它的伴奏­很動聽。文化唯有靠加法和乘法,才得以長足發展,減法和除法只會造成傷­害。大陸文革時期的樣板戲­政治味很重,但它的音樂仍有歷史與­保存價值;台灣在威權時期創作了­為數不少的戰鬥、藝文、愛國歌曲,也有其存在的意義,不應由於政治或時代變­遷而遭到否定。

不少人討厭蔣介石,以“中正大廟”來諷刺中正紀念堂;也有人說他是威權主義­的象徵,怎麼可以弄個神壇來歌­功頌德?可是,解嚴至今已30年,中正紀念堂的存在也沒­有讓更多年輕人崇拜他。既然如此,廢不廢似乎沒有什麼差­別。刻意拿它做文章,反而讓人覺得執政黨只­是在洩憤、搞文革,再次激起社會的對立與­不安。

巴士底監獄在法國大革­命時被夷為平地,但事過境遷後,法國人卻後悔了,因為他們再也看不到專­制王權與政治迫害的重­要象徵。所以,即使是痛恨蔣介石的人,特別是主政者,也應該有雅量保存中正­紀念堂,讓後代知道,原來他曾經被神格化。至於這個神格化到底是­荒謬還是正當,就留待歷史去評價吧!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