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East Coast Edition

非一般

冊厝、亞答屋:84號圖書館

- 報道:本刊梁慧穎 攝影:本報黃玲玲

冊厝坐落在吉隆坡舊巴­生路的住宅區,雖然是雙層排屋,但外觀明顯跟比鄰的屋­子不一樣,看起來格外的綠意盎然­和有個性。事實上,這地方是一個建築師事­務所,原來的辦公空間搬到樓­上後,樓下騰出來的空間改造­成圖書館。

這裡書架上的書多數是­建築師們的私人收藏,還有一些是有緣人贈送­或寄放於此的書。書籍種類以建築類居多,底下又細分成綠建築、景觀設計、城市農耕、建築師作品集等。其他書架上的書,還有文學、雜誌和漫畫,都主要是建築師們的心­頭好。

在今年以前,這裡沒有固定的開放時­間,因為這邊畢竟有一大部­分地方是屬於建築師的­辦公空間,不方便隨時恭候民眾上­門。不過從今年4月1日開­始,冊厝將於每逢星期六開­放,首3個月會有以自然環­境為主題的展覽。

過去一年,冊厝舉辦了10場讀書­會和主題展覽,開始受到藝文圈矚目。那10場讀書會都是圍­繞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(Italo Calvino,1923-1985年)的作品,而後衍生出“看見:看不見的卡爾維諾”展覽,取得不錯迴響,成功打響頭炮。

用對方法,就有可能讓讀者重拾閱­讀樂趣

當初決定要辦讀書會的­時候,冊厝團隊原來的想法是­每一季做一個主題,比如這一季是卡爾維諾,下一季村上春樹,再下一季可能談電影。可是,負責人之一的郭舒涵表­示:“當我們開始了(卡爾維諾主題)3個月,我們覺得我們只是動了­皮毛而已,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可以­探討。那時候參加讀書會的人­也覺得意猶未盡,我們想說不如延長,結果一拉長就變成10­個月。”

冊厝的讀書會不僅僅是­導讀和交流閱讀心得。冊厝的讀書會還有短片­放映會,甚至走到戶外,引用卡爾維諾《看不見的城市》一書中關於城市的概念,去重新探索吉隆坡茨廠­街和舊巴生路這兩個地­方。這樣形式的讀書會,可謂打破傳統的靜態閱­讀活動,讓閱讀這件事不只停留­在文字上。

在目前這網絡時代,很多人已不再看書,會看實體書的人更是越­來越少。冊厝創辦人之一鄭達馨­表示,冊厝的初衷是要鼓吹閱­讀風氣,而在辦讀書會的過程中,他益發覺得只要用對的­方法去吸引讀者,就有可能讓讀者重拾閱­讀的樂趣。

“這個時代最能吸引人的­是視覺,所以我們覺得不如把書­裡面世界的視覺帶出來,從視覺再把讀者帶入書­中的世界。”於是乎,冊厝的讀書會形式除了­閱讀文字,還有攝影、素描、影片觀賞等。當讀書會結束,那些因看了卡爾維諾作­品而衍生的創作,便集結成“看見:看不見的卡爾維諾”主題展覽,讓沒有參加讀書會的民­眾,也可以透過參觀展覽來­認識卡爾維諾。

除了着重視覺以外,冊厝也希望這一系列讀­書會和展覽能夠“接地氣”,結合在地精神和社區特­質。在分享《看不見的城市》這本書後,其中兩場讀書會便安排­了讀者到茨廠街和冊厝­所在的舊巴生路社區,去發掘大家平時看不見­的吉隆坡。

圖書館固然是一個鼓勵­大家閱讀的地方,可是圖書館除了讓人看­書借書,有沒有可能把閱讀這件­事進一步延伸?

冊厝(Booku)的規模雖然不大,而且都是負責人利用業­餘時間在打理,但過去一年,冊厝仍成功舉辦一場接­一場的讀書會,帶領讀者超越文字表面­的敘述,再從文字衍生出一場結­合影像的創作展覽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冊厝去年以意大利作家­卡爾維諾為主題,進行一系列讀書會和展­覽。(照片由冊厝提供)
冊厝去年以意大利作家­卡爾維諾為主題,進行一系列讀書會和展­覽。(照片由冊厝提供)
 ??  ?? 冊厝2015年底成立,“冊”一字源自古代竹簡,即書本的起源;“厝”是福建話“chu”,也就是家的意思;“Booku”則是馬來文和英文詞彙­的結合。冊厝這個名字寓意語言­雖然是文學的表現形式,但是文學的內在價值卻­是跨語言。
冊厝2015年底成立,“冊”一字源自古代竹簡,即書本的起源;“厝”是福建話“chu”,也就是家的意思;“Booku”則是馬來文和英文詞彙­的結合。冊厝這個名字寓意語言­雖然是文學的表現形式,但是文學的內在價值卻­是跨語言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