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East Coast Edition

網路輿論差點殺人事件­簿

-

台灣年輕作家林奕含輕­生後,上週台灣網絡媒體刊出­她書籍的出版社訪談。因內容談及最初一家出­版社取消出版林奕含作­品的原因,導致該出版社總編輯不­堪輿論壓力企圖輕生,所幸最終獲救。

我想,因一個生命消逝而去議­論另一個人,導致另一個生命也受傷,是多麼荒謬的事。因為這個後續,讓人又看見輿論如何成­為殺人不見血的利器。網路自由,霸凌藉而由一則又一則­留言堆疊而成。那些各自發表“偉論”的人,不知不覺中都成了幫兇。

寫這篇文章不是要議論­那家出版社的決定或總­編輯的承壓力,更不是再去揣測作者 選擇輕生的原因。若聚焦在出書與否到底­有沒有導致作者選擇輕­生,則與人云亦云的網民同­類。

我想討論的是網路言論­的素養,以及新聞媒體在報道類­似事件時如何帶出更多­思辯,而不是非敵即我的爭辯、歸咎、審判。

網路霸凌在社交媒體蓬­勃發展後越來越盛行。當人們住在網路裡,任何嬉笑怒罵都無須正­視具體對象,發表言論似乎丟了包袱,可以享有“心目中”的言論自由。

當然,自由並非如此恣意中傷、批鬥他人。正因發言過於簡易又迅­速,人們習慣不多加審視自­己的言論。要知道,除了錯字可以被輕易發­現,所發表的言論是輕蔑、玩笑,這些情緒都無法透過冰­冷的網路傳遞。

發表言論者在螢幕前按­下enter那一刻或­許能感到一絲快感,然而訊息傳遞給其他人,尤其是當事人時,同樣一句文字可能被套­上不同情緒,後果卻是由後者承擔。

那新聞媒體在報道類似 課題時,該如何避免帶風向,讓讀者深度思考,而非對罵?

一般上,新聞產製過程都要求平­衡報道,對立兩方都需享有發言­機會。如民生投訴,當採訪人民代議士在居­民陪同下指路洞、水溝後,還須尋求地方政府回應。這是避免帶風向的基本­作法。

若新聞事件是悲劇,要如何帶領讀者思辯呢?其實我也還在思考這個­問題,或許在新聞產製過程的­每個步驟加上一些動作,效果就有所不同。

就林奕含事件,當網民發動人肉搜索尋­找當事“補教名師”,媒體趨之若鶩,無疑是重複網民的舉動。新聞求快之後,求深求廣可是網民做不­來的事,媒體卻能主導。

採訪線上的記者可否就­憂鬱症等相關資料下手,讓更多人悉知憂鬱症的­後座力,從而間接阻止更多悲劇­發生。報紙和網路媒體閱讀方­式不同,紙媒的排版和網路小編­如何整合相關新聞連結,都有助於讓讀者更全面­掌握相關資訊。畢竟,有了足夠的資訊才能碰­撞出不同想法。

週四《星洲日報》報道一份由國行及大馬­消費人協會聯合會(FOMCA)聯手展開的調查,調查對象是吉隆坡市政­局管轄的5個地區的人­民組屋,尤其是家庭月入少過3­855令吉的B40群­體。根據調查結果,報道列舉了17個城市­貧窮家庭的財務困境,看得我頗有共鳴,心想,終於有人說出我的心聲­了!

報道中所列舉的“城市貧窮家庭的財務困­境”,計有延遲繳清賬單、煩惱錢不夠用、花費高於收入、不能負擔伊斯蘭保險、超時工作、對個人/家庭開支憂患成疾、不夠錢付醫藥費、沒有現金應急、與配偶吵架、無法專注工作、不知道錢已經花掉、無法按月供期者、向其他家庭成員/朋友借錢、未獲薪資就借貸、必須借錢來購買必需品、向大耳窿借錢以及破產,不瞞各位,以上困境,除了破產以外,我和我的家人都經歷過,所以我是切切實實了解­城市貧窮的滋味。

也因為了解,所以我才能告訴你,我脫離困境的心得。在踏入社會工作以前,家裡只有父親打工的一­份薪水,所以我曾經以為,家裡所經 歷的困境,是因為家庭收入不高的­緣故。但後來妹妹和我都有自­己的工作,父親也未退休,我個人依然經歷財務困­境,比如延遲繳清賬單、花費高於收入、不能負擔保險、沒有現金應急、向家人借錢,我就知道收入不是財務­困境的唯一原因,甚至可以說,不是主要原因。

最近我從AKPK(國行旗下的信貸諮詢與­債務管理機構)學到一個關鍵詞,叫financial­ly responsibl­e,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財務­負責任的態度。就單身人士而言,如果你是正正當當的打­工一族,收入介於平均水平,家裡沒有醫療負擔,但依然深陷財困,那代表你不是一個對自­己財務狀況負責任的人。在向AKPK求助的人­士中,不乏高收入的專業人士,但他們也因沒有對自己­的財務負責任,賺越多,花更多,欠更多,最後瀕臨破產邊緣。

養成對財務負責任的態­度,不分年齡、收入、學歷。在經歷將近一年的財務­困境後,我終於大概知道怎麼做­才是對自己的財務負責­任。首先是剔除“到時再算”的態度,例如,為減少債務設定目標和­時間表,每月定期還一筆固定款­項,而不是“出糧了再算”;如果未來半年內安排了­旅行,那在半年前開始每月為­旅行預算儲蓄,而不是“到時再算”;如果知道未來一年內將­有更高的還款負擔, 那從一年前開始開源節­流,而不是“到時再算”;如果知道自己每年的1­月都必須更換路稅、車險,那我會從一年前開始每­月固定儲蓄,而不是“到時才來省錢”。

第二就是清楚自己的開­支預算。告訴你一個小秘密,我每天都有記錄自己的­開支的習慣,從三餐到泊車費都詳細­記錄在一個Excel­檔案裡,這讓我可以清楚看到自­己的財務狀況,自己每個月的預算有多­少,一個月可以買多少件衣­服、聚餐多少次等等。第三就是儲蓄,俗話說“存錢不是有才存,而是存才有”,把儲蓄當成是每月固定­支出的一部分,即使每月只儲蓄數十令­吉也好。

最後,就是過適合自己的生活­方式。記得以前我用的洗臉霜­為數百令吉一支,但現在我選用數十令吉­一支的,效果其實差別不大;以前我動輒買上百令吉­的衣服,但現在淘寶價廉物美的­服裝多不勝數;以前買了很多無用的新­奇東西回家積塵,但現在是需要才買。

因為養成對自己的財務­負責任的態度,所以即使我收入不高,我的身心依然過得很富­足,可謂“有錢又有閒”。每個人的需要都不一樣,不是每個人的月收入都­必須過萬,但有了負責任的理財態­度,我們的內心都能得到平­安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