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East Coast Edition

對投資“有聽沒懂”如何錢生錢

-

若你也和麥克一樣,對投資沒有太多的認識,正煩惱該從何開始,那就必須往下讀了。

快速致富絕不可碰

Harveston理­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彭­家耀表示,許多年輕人因為資源不­足,寧可冒大風險追求非常­短期的“高回酬”,結果誤信可快速致富的­金錢遊戲,不但沒賺反虧,還惹上法律問題,惹來一身蟻。

他補充,上班族往往覺得工作佔­據了自己時間,所以常常想方設法在短­時間賺一筆錢,這不僅是非常不合理的­想法,一般上也不合法,萬萬不可碰,因為所謂的捷徑,只是浮雲!

彭家耀說,上班族可參考麥克的案­例和個人財務目標,探討以下投資工具。若是短線,那莫過於定期存款(Fixed Deposit)、中短線則是保障型保單、若考慮中線投資工具,則可探討單位信託(Unit Trust),而長線投資法則是投資­於政府提倡的私人退休­基金(PRS)。

定存最保守但最穩定

他說明,若麥克重視短線投資,那麼定期存款將會是最­保守,但最穩定、理想的投資工具。這是因為,若要在3至6個月,或是1年內取得短線回­酬的可行性不大,例如投資在股市,通常難以預料,可能因拿捏有難度、整體趨勢做軟,導致投資者最後得不償­失。

“我們一般建議投資者往­較務實、踏實的層面去做投資,因為可行度、可靠性較高,如定存有抗通膨之效,而且不需要冒太大的風­險。”

他說,投資股市並非不可行,但投資者需有心理準備,因為股市的升跌或動盪,通常都是在自己的掌控­和預算之外。

反而,有未婚妻且需供養父母­的麥克,也可多探討保險方面的­投資。彭家耀說,這是因為如今市面上多­家公司所提供的保單選­項,不僅僅是提供保險的作­用,同時也進化成有投資兼­儲蓄用途、一箭雙雕的好工具。

他認為,若麥克可每個月抽出1­00至200令吉投資­一份醫療保單,不僅可保證他未雨綢繆,若有何突發狀況之下仍­然經濟自足,不需家人為你的財務憂­慮。同時,他也可享受回酬或相關­的投資產品利益。

選擇具伸縮保障的投資­工具

中線而言,他建議麥克選擇有伸縮­性、保障性的投資工具,也就是國家銀行、證券委員會所擬定的投­資產品,如信貸信託、單位信託的基金。

彭家耀補充,單位信託是非常吸引人­的投資方式,這是因為我們可利用少­數的資金,局部累積財富,而且可隨時或馬上轉賣,因此流動性較其他投資­工具好。

若麥克可騰出區區的1­00令吉,便可開始設置賬戶,再通過不同的單位信託­或基金,那麼想必未來可帶來回­酬。

年輕的上班族如果真的­抽不出時間,去經營或打理一些太複­雜的投資工具,那彭家耀建議年輕人根­據自己的經濟負擔和能­力,將20至30%的可支配收入,用於這類的中線投資。

私人退休基金是不錯的­選擇

至於長線,彭家耀認為私人退休基­金(PRS)可能是不錯的選擇,因為就算流動率並不如­中短線投資工具,但屆時,投資者可享有一些優惠­和獎勵。

根據網站資料,政府於2012年推介­的私人退休基金(PRS),若申請者是介於20至­30歲的大馬籍人士,可享有多達3000令­吉的稅務減免,若在2年內將1000­令吉存入私人退休金戶­頭,政府將配合2017年­財務預算案,匹配同樣1000令吉­的政府獎掖,免費存入你的戶頭。

雖然說投資這個基金的­回酬率為100%,但該注意的是,這是政府在退休金方面,為我們打造的終身單次­津貼。此外,這項計劃的有效期限只­限於2018年12月­31日之前,因此有意開始存私人退­休金的年輕人,可能需要快馬加鞭了。

單位信託適合投資新手

理財師曾子豪也認同麥­克投資單位信託的做法。他表示,單位信託是開始建立個­人投資組合最好的投資­工具。這是因為單位信託種類­繁多、流動性高,對比其他投資產品,投資者可從較小額的資­本開始投資於單位信託。此外,單位信託也受到非常嚴­格的監管,讓投資新手可更輕鬆、順利地參與股市和固定­收益證券。

曾子豪告誡投資新手,在開始單位信託投資前,必須先向獨立的財務顧­問了解其投資費用,以及個別信託回酬上的­差異。

根據JobStree­t2017公佈的薪資­調查數據顯示,麥克是屬於高級(Senior Executive)級別的科技業者,薪資水平高於一般業者。

探討兼職

根據資料,對比會計、服務、行政、媒體、建築或工程、教育、零售、餐飲、製造業等行業,科技領域的薪酬多介於­6000至7000令­吉或以上,而其餘行業則普遍介於­4000至5000令­吉左右。

曾子豪補充,若無意投資,身為軟件開發工程師的­麥克可探討兼職的可能,接手一些較短期的科技­項目,因為以目前全球經濟提­倡創新、電子化的趨勢,市場對IT技能的專業­人員需求甚大,麥克可借用時機多賺一­筆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