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Johor Edition (Day)

三代同堂──傳承生命的機會

-

他說,無論工作或教會如何忙­碌,他每天都會定時替患上­帕金森氏癥的媽媽按摩,舒緩情況,而他和媽媽總是會弄得­滿身大汗。媽媽每次在痛苦時,嘮叨想早點離開,不要再活受罪;聽在耳里,他心里卻不是滋味,但他極力安慰媽媽,鼓勵她,生命在神的手中。

而與父母同住,肯定會有些摩擦,特別是在個人理念和教­育孩子方面,媽媽比較開通,反而是和爸爸相處,更需調整和忍耐,例如煮晚餐。太太估計分量,避免剩菜剩飯,爸爸卻覺得這樣吃得有­點限制,感覺拘謹,心情不是很暢快。而爸爸也比較縱容孫子,任由孩子憑喜好行事,但是他和太太卻覺得一­定要按情理管教。

“每當妻子和父母發生這­些摩擦時,我會為她做擋箭牌,不過,之後會拉她進房內詳談,避免事情重演。”他說,起初幾年,確實有想嘗試改變父母,但是常常不免沖突,鬧得很不愉快,反省的時候,想他們都已經這樣生活­幾十年了,現在又處余暉之際,就讓他們順心開心好了。

孝順父母並非易事,是要放下自己的身段、好好學習,不是順其自然,是需要刻意去學習的,特別和父母同住,更要耐心學習和接納。與父母相處可謂五味雜­陳,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教­育卻富有生命的意義,三代住在一個屋檐底下,讓他們親身經歷,真實體驗如何孝順、尊敬長輩等等,這也是一個傳承生命的­機會,讓孩子憑借自己所見的­行出來。他覺得,和哥哥的孩子相比,自己的孩子因此多了一­點祝福。

他說,媽媽去年過世,陪伴她的日子前後16­年,前10年她的狀況還不­錯,後三四年眼睛都睜不開,舌頭也變短了,看着她一天天衰弱,無法減輕她的痛苦,是他感到最難受的事,但只能盡量做好,當然還是有不足之處,卻沒有遺憾。

爸爸媽媽是比較傳統的­父母,他說,他們從未用語言來表達­他們的愛,但是他們用一生的行動­讓孩子過得好,有機會讀書。爸爸單薄的公務員薪金,加上媽媽靠養豬、養雞等,卻能讓哥哥姐姐到國外­讀大學,這一切證明愛的本能。

他感恩兄弟姐妹非常同­心,也能彼此體諒,一位姐姐和妹妹協助服­侍父母,其他的兄姐則在經濟上­給予支持,大家各盡其職,拉長補短,是一個很好的配搭。

他也感恩自己選擇回來­照顧他們,因為聖經教導要孝敬父­母,很多時候都是“要”與“不要”的一念之間,而孝敬父母是孩子對他­們的恩情回報,不能說是“值得不值得”,應該說“夠不夠”。而他回來了,不但可以陪伴他們,同時過着不一樣的精彩­生活。

自從媽媽去世後,他說,爸爸變得比較孤單了,因此他常“制造一些爸爸喜歡的活­動”,如釣魚,卻因父親年事已高,不能再打獵,他盡量配合爸爸,讓他不會感到寂寞。

太太江惠惠則感謝神,讓她能與丈夫同心,回到詩巫老家服事公婆,由於自己在人事上不敏­感,什麼事情大而化之,加上有丈夫“庇護”,她當媳婦還蠻自在的。

她說,嫁為人婦後,常會有一種“外來人”的心理,畢竟是不同的生活背景,因此更需要時間調適,她感恩有個體諒及包容­的丈夫,兩人一起經營、面對,再大的沖突都能化解,因為當中有愛的包容。

她勸請時下的父母要以­身作則,很多時候她也會要求孩­子參與照顧公公婆婆,餵食、按摩、聊天……那些,都是愛和關心的表現——這是一場機會教育,好好教導孩子,將來自己就能得回相同­的對待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