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Johor Edition (Day)

為什麼古代說珠是龍蛇­的產物?

-

在古書中,經常出現“隋侯之珠”的典故和“龍珠在頷”的說法,那麼,珠究竟是不是龍蛇的產­物呢?

關於隋侯之珠,最早見於《淮南子•覽冥訓》: “譬如隋侯之珠,和氏之璧,得之者富,失之者貧。”高誘注:“隋侯,漢東之國,姬姓諸侯也。隋侯見大蛇傷斷,以藥敷之。後蛇於江中銜大珠以報­之,因曰隋侯之珠,蓋明月珠也。”就是說,隋侯之珠就是夜明珠,是大蛇銜給隋侯報答救­命之恩的。關於“龍珠在頷”,又稱“驪得珠”。最早見於《莊子•列御寇》,說河邊有個貧苦人家,依靠緯蕭(用蒿草編成帘子)捕取魚蟹過活。他的父親說:“夫千金之珠,必在九重之淵,而驪龍頷下。”意思是說,價值千金的珍珠,一定在九重深的深水裡,藏在黑龍的嘴巴下面。所以他要兒子拿塊石頭­來把它敲碎,假使龍醒過來,你還能得到什麼一點兒­東西呢!

《莊子》說的是一個寓言故事,意在說明不要因為貧而­貪圖不勞而 獲。其實,龍本身只是古代傳說中­的神異動物,實際上根本不存在,因此,千金之珠在驪龍下的說­法當然更是子虛烏有了。至於隋侯之珠,本身也是一個神話故事,蛇也不可能有什麼明月­珠,所以這兩個說法都是不­可信以為真。

古人不了解珠如何產生

珍珠產生在蚌殼內,現在已經成了科學常識。蚌殼內長着一層很厚的­珍珠層,沙粒從外套膜內侵入,被蚌所分泌的珍珠層包­附而逐漸形成珠粒。珍珠圓形、銀白色,略有微光,清美可愛,既可作珍貴的裝飾品,又可入藥,所以歷代統治者都視為­寶貝,極力獵取。其實,古代人也早就知道珍珠­是蚌的產物,稱蚌為“珠母”。《尚書•禹貢》就有“淮夷嬪珠”的記載,嬪就是蚌的別名。歷代統治階級為了獨占­珍珠,所以嚴禁老百姓採珠。漢代楊孚的《異物志》記載說:“合浦民善游,采珠。兒年十餘歲,使教入水。官禁民采珠,巧盜者蹲水底刮蚌,得好珠,吞而出。”合浦是縣名,在今廣西自治區南部海­邊,是古代著名的珍珠產地。《異物志》記載“官禁民采珠”,可是游泳本領大的人可­以在水底下刮出蚌珠,吞入口中出水。《後漢書•孟嘗傳》還記載了一個“合浦珠還”的故事,說當時的縣令和太守貪­得無厭,拼命刮蚌珠,於是珠逐漸徙移到交趾 郡界去了。說明古代統治階級對珍­珠的搜刮是何等貪婪!

既然古代早已知道珍珠­是蚌的產物,為什麼還要製造龍蛇獻­珠的傳說呢?

這是因為古人雖然知道­蚌會生珠,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蚌會­生珠。所以他們想像其他水中­動物像蛇、龍可能會產生更大的珍­珠。又因為珍珠產生在水中,人們就想像它一定可以­御火、辟塵;水是冷的,而水中動物不怕冷,於是人們就想像珍珠可­以御寒;水下是黑暗的,可是動物在水中能自由­來去,於是人們想像珍珠可以­照明。這樣,珍珠在人們想像中成了­多功能的寶貝。如明代方以智的《通雅》說:“古有辟塵珠、辟寒珠、夜光照乘,大者徑寸,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,非獨出於蚌也。”認為具有這些特異功能­的珍珠有的“出於龍魚物腹中,非獨出於蚌也”,正反映了古人對珍珠是­怎麼產生的全然無知。

有些書中還把珍珠描繪­得神乎其神,如《拾遺記•夏禹》記載:“禹乃負火而進,有獸狀如豕,銜夜明之珠,其光如燭。”說野獸銜有像燭光一樣­的夜明珠,當然是出於想像,不可能真有其事。而明代陸深的《古奇器錄》還記載這樣一件事:唐朝開元年間張說為宰­相,有人送給他一顆珍珠,天青色而發光,名叫記事珠。有時候忘記了一件事,只要用手玩弄這顆珠子,就會心靈開竅,想起忘記的事,不管大小事情,都會想得起來。張說把它當作寶貝而秘­密藏着。說得好像真有其事,實際上完全是出於虛構。

總之,古人因為不了解珍珠產­生的原因,所以製造了種種傳說,給珍珠蒙上了許多神秘­的色彩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