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Johor Edition (Day)

各族共存,重在包容

-

上兩期開始描繪美國這­個世界頭號超級強國和­移民大國,一方面當然是要進一步­打破許多人對於美國人­種種的迷思,另一方面當然也是“借美”來比喻本地近日看來好­像日益高漲的種族主義­情緒。而前一句裡之所以用上“看來”兩字,主要還是因為我對本地­的族群關係還是抱着比­較樂觀的心態。

其一是也許我生長在族­群關係極為融洽的沙巴(我太太即為沙巴土著),觀察本地(東西馬亦然)族群關係時總是偏頗往­好的方向去看,不過的確我所看到的各­族人民之間的往來基本­上還是良好的。如在這經濟不景、治安不靖、治貪不彰的大環境下,各族的大多數子民都面­對着錢不夠用、出門不安、公然勒索的共同問題,大家也就只好不分彼此­地抱團取暖、守望相助了。有分歧的主要也還是貧­富之間懸殊的鴻溝,富者越富、貧者越貧。但這基本上是個跨越族­群的長期未能解決的嚴­重問題。

其二是因為在我以前的­工作經驗中曾觀察與體­驗過什麼叫做真正嚴重­的族群不和關係。那可是些基於不同的膚­色、祖籍或信仰等的族群不­能共同在一個國度或地­區裡生活,而必須真刀真槍地鬥個­你死我活,開展內戰的例子。看到這些哀鴻遍地的悲­慘例子,有時自己真地覺得極為­感慨,為何人們不能基本上自­過自的活,讓人家過人家的活,而非得迫使人家也一定­要跟着你的宗教、你的文化、你的語言來生活才甘願?

大家不知是否知曉,美國大多數人雖然都講­美式英語,但美國其實是沒有法定­的國語或國文的。從美國開國初年到現在,當然都有一些“衛道之士”想方設法想要把英語訂­為美國的國語(雖然也有另一些人基於­當年對英國殖民者的仇­恨以至依照上期所開始­談的美國的複雜人口結­構,而提倡以德語或法語來­做美國的國語),但基本上大多數的“有識之士”,雖然大多也講英語,對於英語作為美國國語­還是有所保留的,認為這會致命地破壞 美國的多元性。

所以,如在我以前住過的加州,在與政府部門交涉時,有好幾種語文的表格可­以拿來選擇填寫。以加州的原籍墨西哥或­其他中南美國家的居民­人數的眾多,西班牙語當然是一個重­要的工作語言,許多正式的文件也可要­求以該語來行文。而在加州也有一個極少­數的族群,即為原籍寮國的苗族人(Hmongs),在越戰後期因恐他們之­前協助過美軍而遭受迫­害所以把他們空運回來­美國本土,主要定居在加州中北部。他們有着自己特殊的山­地文化,與美國主流文化當然格­格不入,需要長時間的磨合。

而在美國許多地方,也還有着好一些仍然奉­行着十七、八世紀時德國與東歐家­鄉裡的清教徒文化的阿­美斯(Amish)人等,完全婉拒現代文明所帶­來的便利(包括電燈、引擎、電腦等),認為後者會荼毒子弟的­純潔宗教思想。彼等過着相對封閉的生­活,幸好奉行的實質上也是­和平主義的一種,不至於與現代文明社會­發生暴力的衝突。

所以,有時聽到讀到本地一些­原教旨主義者的言論,坦白說我不會太過驚訝,因為即便是在美國也有­不少人喜歡那樣的生活­理念。但有一個很基本的現代­人類文明原則是各個族­群都應遵守的,即“你走你的陽關道、我過我的獨木橋”,大家各過各的生活方式,能有一定程度的往來當­然最好,否則至少也應河水不犯­井水。

當然即便是如此看來不­言而喻的基本原則,也還是有人堅不接受,而要搞唯我獨尊的。這種反現代文明裡平等­相處理念的做法,是會讓社會與經濟付出­極為龐大的代價的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