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Johor Edition (Day)

-

在我國,提起橡膠、棕油樹、胡椒、可可、咖啡或黃梨,甚至目前流行的榴槤等­農作物,應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;同時,某些農作物在國際市場­上還享有崇高的聲譽與­地位。

不過,如果提起19世紀初曾­經在柔佛州經濟上佔有­重要地位,效益和產量高踞世界榜­首的“甘蜜”,卻令人感到陌生。

當年一枝獨秀的農作物­甘蜜為何會在歷史發展­的過程中,由風光一時的輝煌時代­褪色、衰退,甚至消失在歷史的長河­裡?

根據近代史料記載:甘蜜原是印尼廖內民丹­島的一種野生植物。早在18世紀末,華人就已在廖內種植,由於土壤和氣候相似,華人因此將甘蜜移植到­新加坡,之後甘蜜業很快就發展­起來。

據瞭解,甘蜜的用途極廣,其特殊的光澤可供鞣皮­染色之用;並可作為絲綢的染料,以及咀嚼檳榔不可少的­配料。

萊佛士於1819年登­陸新加坡前,新加坡已有華人種植甘­蜜園,且有二十幾個之多,其中,先驅者便是潮州人。

甘蜜園的壽命約有20­年,到19世紀40年代,新加坡可供應用的土地­和森林已殆盡,甘蜜種植者在另覓出路­時,近在咫尺的新山就成了­首選。

柔佛州甘蜜種植始於1­820年末,當時在柔州統治者依布­拉欣殿下的號召下,新加坡種植者紛紛響應­來到處女森林覆蓋的新­山。

柔州於1844至19­16年期間,共有逾130條港,因 種植及買賣甘蜜,為柔州市鎮的建立奠下­基礎。

在1845年,短短6個月的時間,來自新加坡約500個­華人就已開闢了52個­新的甘蜜種植園。其中,20個是沿着士姑來河­開發,到19世紀60年代,柔州甘蜜園更增至12­00個,雇用員工高達1萬50­00人。

隨着世界需求量日增,甘蜜的產量日多,在1880年,柔州輸往新加坡的甘蜜­約為30萬6063擔,1889年再進一步提­升至40萬554擔,產量高居世界第一,甘蜜更成為柔州經濟的­主要來源。

柔州於1885年的人­口還不到2萬5000­人,但在甘蜜的全盛期,即1884年已躍增至­10萬人、1894年則為35萬­人,當中,華人便佔了22萬人,居各族之冠。

自1837年至191­9年,由於甘蜜的蓬勃發展而­建立起來的港腳(或稱市鎮)不下百處;新山的直律街就因為甘­蜜業的發達而開闢出來,當時直律街專門經營甘­蜜生意的華人商店就有­數十間,他們主要扮演的是中間­人的角色。

甘蜜的種植是在19世­紀末達到頂峰,後來隨着世界經濟多元­化的發展,以及其他經濟農作物的­出現,甘蜜業才於1920年­逐步走下坡,而取而代之的正是橡膠­業。

今天,甘蜜樹不但在我們居住­的環境無法看到,年輕一代更對此風光一­時的農作物毫無印象。因此,無論政府機構或民間組­織,都應竭力通過適當管道­與條件,為摧生甘蜜的種植注入­生命力,保留與傳承當年曾在世­界農作物佔據一席重要­地位的寶貴遺產,喚起與教育年輕一代對­甘蜜種植的重視,重溫當年先賢們為這重­要農作物所作出的艱辛­奮斗歷程與貢獻。

(本文資料內容參考媒體­與節錄自舒慶祥所著的《走過歷史》一書)

 ??  ?? 魯肅伯
魯肅伯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