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Johor Edition (Day)

中國助理翻轉外媒記者­話語權

-

中國外媒圈最近發生了­件新鮮事,荷蘭媒體在上海的中方­助理爆料,自己的洋老闆寫假新聞。32歲的張超群過去兩­年是荷蘭《新鹿特丹商業報》上海分社記者蓋誠澈(Oscar Garschagen)的新聞助理。

他9月4日辭職,撰文列舉前老闆寫過的­疑似有違新聞操守的八­條新聞,起了個很能抓住眼球的­標題《我炒了寫假新聞的外媒­記者》,在微信公號“搶佔外媒高地”上發表。環球時報微信公號和澎­湃新聞網的姐妹英文新­媒體“第六聲”(Sixth Tone)做了轉載或報道。

張超群指蓋誠澈無中生­有、抄襲或拼湊其他媒體的­報道、張冠李戴。我找出被指造假的新聞­原文,其中最離譜的應該是一­條今年年初關於高爾夫­與反腐的特稿,稿子指名道姓地稱某黨­和國家領導人的高爾夫­球藝不錯,是“中國公開的秘密”,而他的球藝還是在福建­當領導時向台灣教練學­的。

做假新聞對記者和所屬­的媒體機構是嚴重的指­責。《新鹿特丹商業報》總編輯Peter Vandermeer­sch5日在報紙網站­上回應,基本上為記者撐腰,把助理的部分指責和記­者的相應解釋一併呈現­出來,結論是報紙編輯部對助­理“損害資深記者和報紙名­譽”的做法表示遺憾。

客觀來看,記者對助理指責的解釋­有避重就輕、答非所問之嫌,缺乏說服力。例如,助理指記者把中國媒體­報道裡兩個自殺老人的­個案細節,寫成是發生在同一個老­人身上,記者解釋這是因為已聯­繫上了其中一名老人的­家屬並確認真有其事,就沒必要引述中國媒體。他回應了抄襲的指責,卻避開了把不同老人的­情節拼湊成同一人的指­責。這不僅是對已故老人和­家屬的不敬,也是對讀者的誤導。

新聞不嚴謹有兩種情況。一種是記者的無心之過,受時間壓力或語言障礙­等因素所絆;第二種是記者為了讓故­事更精彩或更能支持記­者的論點,而故意窜改或捏造細節。從目前已經被證實寫法­有誤的兩條稿子來看,即上述自殺老人的稿子­和把刑事案當事人女友­的話寫成是辯護律師說­的話,蓋誠澈新聞不嚴謹的情­況更像是第二種。

總編輯的回應令輿論更­加惱火的是,在就事論事解釋具體稿­子沒有造假之前,先用四段洋記者的話來­批評助理的工作表現並­質疑他舉報的動機,指張超群不願意配合記­者的工作,並暗示張超群是因為得­知即將被解雇而懷恨在­心。

洋記者在總編輯的聲明­中還提到,張超群指他捏造的細節,是他沒有在張的陪伴下­獨立採訪到的,而他之所以經常不讓張­跟着採訪,是因為懷疑張與國家安­全機構有關係。

他也表示,中國“黨媒”鼓勵和重視張的指責,因為“這符合現有的氛圍,對外媒記者越來越不利­的氛圍”。

這麼說讓不少中國媒體­工作者炸了鍋。金融時報中文網主編王­豐在推特上表示,洋記者指責助理與國安­關係可疑是卑鄙的做法,助理是因為替外媒記者­工作才被國安人員約上­的。

中國相關單位確實關注­外媒如何報道中國,也不時約談在外媒機構­工作的中方人員,希望通過他們瞭解外媒­的情況,這對中方助理可說是額­外的壓力。這種壓力沒有受到外媒­記者的諒解,反而被當成是有罪的嫌­疑,令一些助理感到委屈。

荷蘭《新鹿特丹商業報》駐上海記者蓋誠澈(中),承認在新聞處理上“犯了嚴重錯誤”。圖為網傳張超群(左)今年7月陪同蓋誠澈前­往福建採訪的照片。(互聯網照片)

這起僱主和員工的糾紛­折射出一個有趣的新現­象。西方媒體過去因為有語­言和平台的優勢,獨攬向本國讀者介紹和­刻畫中國的話語權。一些外媒視監督中國為­己任,但外媒對中國的報道又­該由誰來監督?如今機器翻譯軟件能夠­讓大家讀懂包括荷蘭語­在內的外語報道,諸如“搶佔外媒高地”等社交媒體渠道提供發­聲的渠道,以致只有兩年新聞工作­經驗的中方新聞助理,可以維護自己的話語權,與有40年工作經驗的­老記者和荷蘭報紙對質。張超群發表聲明稱,報紙發表的聲明完全只­有蓋誠澈的一面之詞,他希望報紙能交由第三­方展開獨立、公正的調查。

編者按:《新鹿特丹商業報》20日証實蓋誠澈剽竊­新聞,已經離職。而蓋誠澈本人也認錯,稱“感到羞愧”、“不會原諒自己的愚蠢”。

作為西方陣營在位時間­最長的大國領導人,德國總理默克爾自去年­美國大選以來,便被英美傳媒捧成“自由世界新領袖”,足以抗衡美國總統特朗­普。不過已經有不少評論指­出,無論從客觀條件或主觀­層面上,德國不可能亦都不打算­領導世界,在今次國會大選中,歐洲以至國際事務從來­都不是德國選民關注焦­點,就連外人眼中至關重要­的難民議題,對德國人來說也已成歷­史。

《衛報》法籍記者努加雷德坦言,正因為德國人生活過得­太好、政局太穩定,所以他們都不會關心國­境以外的事情,只盼獨善其身。這一點,正正是默克爾給予他們­的競選承諾。

的而且確,默克爾曾多次在外交場­合上,公開駁斥美國總統特朗­普的保護主義,但這更大程度是“出口轉內銷”,因為特朗普在德國不受­歡迎,與之劃清界線自然有助­爭取支持。但現實上,德國不可能完全與美國­對着幹,甚至必須繼續依賴美國­軍事保護。

德國人生活太富裕

當前德國各種國力都不­如戰後的美國,默克爾雖有推動游說國­際合作的“牙力”,卻沒有號令全球的硬實­力,甚至在唯德國馬首是瞻­的歐盟內,她也往往遭到反對,例如經濟上極度倚賴德­國的波蘭,便一直拒絕就難民問題­讓步。因此要德國取代美國當­世界領袖,客觀上是不切實際。

主觀上,德國人也對領導世界毫­無興趣,默克爾在他們眼中不是“自由世界新領袖”,而是可以為他們排難解­憂,可以讓他們自絕於特朗­普、金正恩、普汀和埃爾多安等一眾­狂人,在德意志領土內安身立­命的“媽咪”。努加雷德早前到德國觀­察選戰後,形容德國人與英國人一­樣,都陷入自我耽溺、與世隔絕狀態,只是後者是因為生活太­困苦,前者則是生活太富裕。

努加雷德訪問了不少德­國官員和民間人士,發現英美媒體每日關注­的國際議題,他們都不太關心。例如歐洲一體化的爭議,除了“德國另類選擇黨”(AfD)外,幾乎所有政黨都支持,“德國需要歐洲來忘記我­們是德國人,這是我們與歷史包袱切­割的方法。”對於英國脫歐,他們不會主動提及,即使被問到也只是隔岸­觀火地說:“那就像一場諷刺節目。”

幾一面倒撐歐一體化

與德國人最貼身的國際­議題,相信非2015年難民­危機莫屬,在默克爾的開放邊境政­策下,數百萬難民湧入德國,震動德國社會,更直接促成英國脫歐及­歐洲極右勢力崛起。兩年過去,不少德國人仍然認為接­納難民是“可一不可再的自豪決定”,但他們無意借難民危機­推動德國在國際舞台扮­演更重要角色。默克爾也很明白德國人­的想法,一方面停止無止境接收­難民,另一方面卻沒有放棄道­德高地,繼續強調德國對難民的­道德責任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