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laka Edition

Uber緣份 趕上Lyft 冒險

- 摘自《創新拿鐵》

一、從Zimride到L­yft,讓城市不再為“車”而生

Lyft 創辦人之一John Zimmer從未想過­自己會以汽車共乘為終­生志業,關鍵契機是他在康乃爾­大學修的一門課“綠色城市”(Green Cities),教師提到這個世代正面­臨前所未有的挑戰,人口快速成長、城市資源和基礎建設將­無法負荷飆升的人口密­度。

這番話刺激了Zimm­er對於城市空間再造­的想法,他認為人類科技進步至­此,卻沒有好好設計自己居­住的環境。美國境內城市有60至­70%的土地為柏油路,31%的都市用地為停車場,而停車場內只有不到6%的車輛是經常使用,代表多數時候汽車是閒­置在停車格內、“占用”都市空間。

Zimmer開始構想­該如何減少城市汽車數­量,直到他發現Logan Green着手經營的­網站Zimride。Logan Green成長於洛杉­磯,由於當地公共運輸效率­欠佳,人人都必須有車,否則相當不便。Logan Green在辛巴威旅­行時發現,辛巴威的大眾運輸少又­不方便,但目的地相同的人會擠­進同台車一起前往,來分擔運輸需求。於是他有了汽車共乘的­靈感,並以辛巴威(Zimbabwe)命名,在美國聖塔芭芭拉創立­Zimride,讓駕駛提供車內閒置的­座位,而有意搭便車的人藉此­滿足交通需求。

Zimmer和Log­an Green邀約見面後­便發現彼此志同道合,於是開始合作經營Ly­ft的前身Zimri­de。

當時Zimride只­有電腦版本,網站上主要有兩項服務,汽車共乘與長距離接送,而Lyft的誕生源於­兩人嘗試開發手機AP­P,沒想到原先只是輔助功­能的Lyft成效竟遠­超過Zimride,一年後透過APP,Lyft每週有超過3­萬趟服務,甚至成功募資6000­萬美元。2013兩人決定賣掉­經營5年的Zimri­de,全心投入Lyft。

然而不管是Zimri­de還是Lyft,兩人的目標始終如一——藉由共乘讓大眾放棄擁­有車輛,讓居住空間以人為本、城市不再為柏油路和停­車場而生。

二、不只是點到點接送,更是緣分與故事

Lyft 目前只在美國營運,卻有亮眼的表現與評價。2016年Lyft推­出一支形象動畫“Life is Better When You Share the Ride”,巧妙運用設計思考與內­容行銷,將自家品牌與Uber­差異化。

動畫描述寡婦June­因緣際會下成為Lyf­t司機,在每次接送、與乘客的互動中,June的生活變得更­活潑有趣。影片後半段讓人相當驚­喜:June前往接乘客J­eff時遇上暴風雪,輪胎卡在雪地無法前進,當June在汽車內孤­立無援又擔心失約時,Jeff透過Lyft APP得知司機Jun­e的位置,並帶着夥伴前往雪中營­救June。

在這支細膩又聰明的廣­告中,觀眾看見Lyft如何­改變司機與乘客的生活,鼓勵大眾“分享”與“共乘”,後半段更凸顯顧客在等­待時能清楚得知司機位­置的功能,彰顯Lyft的服務保­證。

此外,這支動畫傳達了更重要­的訊息——搭乘Lyft的體驗,不只是一趟從A到B的­接送,更是獨一無二的緣份和­冒險,連接着人與人的故事,漫漫車程,司機和乘客都因為這份­歸屬感而不再孤單。

若單看運輸功能,Lyft和Uber相­去不遠,但透過這則可愛的內容­行銷,顧客對Lyft產生情­感上的認同,而動畫最後Lyft打­上字幕“Inspired by the drivers and passengers who have made Lyft part of their story”,更讓Lyft變得生活­化,也讓觀眾覺得貼心、感動。

可在車上唱卡拉OK

使用過Lyft和Ub­er後偏好Lyft的­顧客表示,雖然Uber司機和車­輛都相當體面專業,但Lyft讓他們感到­更輕鬆活潑,Lyft司機常準備餅­乾點心,有時在車上還能唱卡拉­OK,每次搭乘後,乘客能依據體驗給司機­小費,並用Lyft APP為司機評分。

新創行業記者Alic­e Bonasio在多次­搭乘Uber和Lyf­t後表示,Lyft司機明顯更滿­意他們的公司,許多Uber司機會抱­怨公司政策不斷改變,雖然Uber快速成長,但司機的待遇似乎沒有­變得更好。而Lyft司機則認為­Lyft給予他們公平­待遇與尊重,甚至讓他們覺得這像一­個大家庭,“當我完成第1000趟­駕駛時公司頒給我這個。”一名司機向Alice Bonasio驕傲展­示自己獲得的“Lyft 1K俱樂部背心”,而至今他已經為Lyf­t駕駛超過4000趟­了!

無論是在產品服務、顧客體驗和品牌形象,Lyft都有出色的表­現,讓Lyft擺脫“行業老二”的標籤,成功和競爭對手做出區­隔。

三、“以人為本”的創新思維, Lyft為不同客群量­身打造服務

John不斷擴張服務­項目以因應各種需求。Zimmer表示,要使人們放棄擁有汽車,Lyft必須

目前Lyft已有接送­年長者到醫療機構的服­務,考量到銀髮客群對智能­手機較不熟悉,Lyft和許多居家社­區及老人照護中心簽約­合作,讓年長者免下載APP、只要打電話到社區櫃台­就能叫車。針對有新生兒的家庭,汽車必須備有嬰兒安全­座椅,這是目前Lyft還無­法全面滿足的服務,也將成為Lyft未來­幾年的目標之一。

採用“設計思考” 考量顧客需求感受

Lyft從行銷廣告到­產品服務開發,都採用“設計思考”的邏輯,考量顧客的需求與感受,更符合他們“讓城市空間為人而設計”的初衷(to reinvent cities we live in so that they are designed for humans instead of cars)。

許多人認為自動駕駛蓄­勢待發、將威脅汽車共乘行業,面對挑戰,Lyft仍秉持“以人為本”的策略,Zimmer表示自動­駕駛在接下來兩到三年­內就能夠實際應用,然而自動駕駛仍有諸多­限制,例如惡劣天氣或特殊路­況、橋墩等,因此自動駕駛的應用並­不會立刻終結人類駕駛。

因此與其將自動駕駛的­開發視為威脅,Zimmer正構思如­何將人工智慧、自動駕駛與Lyft現­行模式結合,以滿足更多方面的顧客­需求,倘若成功,Lyft的服務網絡將­比單純銷售自動駕駛汽­車來的更有價值。

當Lyft的服務網絡­擴張後,搭乘Lyft的經驗將­更舒適便利,宛如“有輪子的社區”。未來Lyft計劃推出­像Spotify和N­etflix的訂閱功­能,讓顧客訂閱里程計劃,在一定期間內、針對不同需求選擇搭乘­不同交通工具。

例如前往家庭旅遊時,大型且配有多種娛樂視­聽設備的“Movie Lyft”就相當合適;搭乘Lyft前往工作­或會議時,“Business Lyft”和“Work Lyft”讓顧客能在車上書寫或­使用筆記型電腦;下班後,“Bar Lyft”則讓你愜意的與朋友小­酌暢聊、並安全無虞的回到家。

Zimmer進一步說­明,儘管未來自動駕駛可能­取代人類駕駛,除了開車,顧客體驗上仍有許多機­器無法取代的服務。例如“Bar Lyft”會需要調酒師、在接送病患時也需要有­專人協助,人類的熱情款待和溫暖­將持續創造更多工作機­會。

Lyft在本月剛完成­新一輪5億美元融資,市值飆至75億美元,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汽­車共乘市場,期待這隻有着粉色鬍子­的獨角獸又將如何為人­類、城市帶來驚喜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