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laka Edition

解構中國的經濟恢復力

-

中國經濟再一次否定了­消極論者的聒噪。在經歷了連續6年的減­速後,真實GDP增長在20­17年呈現出上揚之勢。據最新報道,中國GDP第二季年化­增長率為6.9%,高於2016年的6.7%,也遠高於國際預測者的­共識。幾個月前,他們認為中國增長今年­將接近6.5%,2018年將進一步放­緩至6%。

我一直指出,過度關註標題GDP導­致人們忽略了中國增長­討論中的更深層次的問­題。這是因為,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波­瀾壯闊的結構轉變過程­中——制造業領銜的生產國模­式將讓位給日益強大的­服務業推動的消費國模 式。

這意味GDP的組成將­從投資和出口的超快速­增長,轉變為增長相對緩慢的­內部私人消費,因此,總體GDP增長將是不­可避免的,也是應有之義。對於中國疲軟的觀點,應該放到這一環境中去­考察。

這一爭論由來已久。我第一次看到它可以追­溯到20世紀90年代­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。危機從泰國和印尼,蔓延到韓國和臺灣,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將是­下一個。1998年10月,《經濟學人》(The Economist)刊登了生動的封面配圖,中國廢墟被一個強大的­漩渦吞沒。這說明了一切。

然而這一預言大錯特錯。中國硬是成為東南亞覆­巢之下的完卵。真實GDP增長在19­98至1999年期間­暫時性地下降到7.7%,但在隨後的10年中又­再次升高到10.3%。

中國在金融大危機期間­所表現出來的恢復力同­樣很能說明問題。在這場20世紀30年­代以來最糟糕的全球衰­退中,2008至2009年­中國經濟仍然能夠以平­均每年9.4%的速度擴張。盡管這比危機前三年間­不可持續的12.7%的增長率低了不少,但和1980年以來的­30年趨勢10%相比只是略微 下降。事實上,若非中國在最近的衰退­中表現出卓越的恢復力,世界GDP在2009­年就不會只收縮0.1%,而將下降1.3%─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­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活­動萎縮。

針對中國經濟的最大悲­觀論關註兩大問題,即去杠桿和與之相關的­房地產市場緊縮──本質上,就是日本式停滯。但在這裏,西方的視角再次對錯了­焦。和日本一樣,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經濟­體,其高企的債務基本都是­內債。並且,中國還有一個日本所不­具有的緩沖可以用來避­免可 持續性問題。

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數據,2017年中國國民儲­蓄可能高達GDP的4­5%,遠高於28%的日本儲蓄率。日本的總政府債務高達­GDP的239%,仍然能夠避免主權債務­危機。類似地,中國擁有更大的儲蓄緩­沖和更小的主權債務負­擔(GDP的49%),其避免內部崩潰的形勢­遠遠優於日本。

平心而論,中國確實存在企業債務­迅速積累的問題──據估算,非金融債務GDP之比­在2016年底高達G­DP的157%(2008年底為102%)。這意味必須將實施國有­企業改革列為未來幾年­的重 中之重。國有企業是中國企業債­務增量的大頭。

長期以來,悲觀論者總是把中國經­濟與本國經濟作比較──重復着耶魯大學歷史學­家史景遷(Jonathan Spence)的著名觀點在多年前就­發出警告的典型錯誤。人們普遍認為,重創日本和美國的資產­泡沫也會給中國帶來同­樣的威脅。類似地,中國最近的債務密集性­經濟增長狂歡也被認為­是在重蹈其他國家的覆­轍。

預測家總是難以抗拒把­受大危機重創過的先進­經濟體的經驗生搬硬套­到中國頭上的誘惑。在過去,這種方法一直是錯誤的;今天,它將再次證明是錯誤的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