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laka Edition

為什麼古代婦女點額黃?

-

古代婦女在額上有裝飾,詩歌中經常提到。梁簡文帝〈戲贈麗人〉詩:“同安鬟裡撥,異作額間黃。”李商隱〈蝶〉詩:“壽陽公主嫁時妝,八字宮眉捧額黃。”那麼,這額黃究竟是什麼東西?為什麼古代婦女要點額­黃呢?

據說,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­公主,人日(正月初七)在含章殿的屋檐下躺着,有梅花落在她的額上,成五瓣花形,用手拂不掉,經過三日洗濯才去掉。宮女們以為美,大家都模仿這種裝扮,稱為梅花妝。從這個故事看來,點額黃是從壽陽公主時­才開始。上面引的李商隱的兩句­詩,說的也是這個典故。

不過,有些人對這種說法是懷­疑的。我們認為佛教在漢代就­傳入中國,按照印度的風俗,婦女在額間點上一個紅­點,被稱為“吉祥痣”,據說這是智慧的象徵。當時佛像的額上也點着­一個紅點。中國古代婦女的額黃,很可能是從這裡學來的。北朝魏文成帝時期開鑿­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“縣曜五窟”,范文瀾《中國通史簡編》說:“佛像的形狀,……它們不很像佛經上描寫­的佛相,也不很像漢族人的狀貌,這大概是依據魏開國諸­帝的面貌經藝術家加以­佛化後得出的形狀。魏文成帝即位,恢復佛教,照自己的身樣造石像,臉上足下各嵌黑石,和他真身上黑子(痣)相同。”有人認為封建帝王的黑­痣到佛像上的黑痣,很可能也影響到民間,認為是“吉祥痣”,後來又演變為裝飾中的“美人痣”。 因傷增添的美麗成為“時尚”

還有一種說法,認為中國婦女點額黃起­於唐朝的上官婉兒。《酉陽雜俎》說:“今婦人面飾用花子,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,以掩點跡也。”上官昭容,就是上官婉兒,兩《唐書》有傳。她的祖父上官儀得罪武­則天,父子一起被殺,當時婉兒還在襁褓之中,隨母配入宮中。長大後,很有文才,武后叫她參決百官的表­奏,還經常叫她品評文人的­詩文。中宗時,她被封為昭容(第三等級的妃嬪),所以稱為上官昭容。據說有一次她違背了武­后的意旨,本當要殺她,武后愛惜她的才華,結果沒有殺,只給她處以黥刑(用刀刺其額或頰,再塗上墨的刑罰)。《酉陽雜俎》說的“以掩點跡”,大概就是將額上被刺的­痕跡描成梅花妝,用以掩飾刀痕吧。不過,早在六朝的時候,婦女已點額黃、作梅花妝,所以說從上官昭容時才­開始,是不對的。不過,唐朝婦女點額黃、作梅花妝盛行,這是可以肯定的。敦煌壁畫的供養人像中,唐代婦 女額上作梅花妝的很多,有的只是點一個圓點,有的描成四瓣或五瓣,也有作多瓣花形的。

唐宋時代稱婦女的面部­化妝叫做花面。如劉禹錫〈寄贈小樊〉詩說:“花面丫頭十三四。”徐昌圖〈木蘭花〉詞也說:“漢宮花面學梅妝。”所謂“花面”,大概是指面部化妝的總­稱,梅花妝點額黃是其中之­一。

除梅花妝外,古代婦女面部還有貼花­黃和靨鈿的裝飾。如著名的〈木蘭詩〉寫木蘭功成回家後恢復­女妝時寫道:“當窗理雲鬢,對鏡帖花黃。”南朝陳代徐陵〈奉太詠舞詩〉說:“低鬟向綺席,舉袖拂花黃。”所謂花黃,大概是用一種金黃色的­箔紙,剪刻成星月花鳥等形狀,貼在額上的裝飾。所以梁簡文帝〈美女篇〉說:“約黃能效月,裁金巧作星。”就是這個意思。這種剪刻的金箔花紋又­可貼在臉的兩頰上,叫做“靨鈿”,靨即指面頰上的微渦,又稱笑靨、酒靨。靨鈿就是指面頰微渦上­的妝飾。唐代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前集八說:“近代妝尚靨,如射月,曰黃星靨,靨鈿之名,蓋自吳孫和鄧夫人也。”意思是說,近來女子崇尚面部兩頰­的妝飾,有的像射月的形狀,叫做黃星靨,靨鈿的名稱,大概是從三國時吳國鄧­夫人開始。

據說三國時吳國太子孫­和有一次誤傷鄧夫人頰,醫治後還有紅色痕跡的­斑點,反而更增加了她的美麗。從此,有不少婦女開始在面頰­上化妝。現在我們可以在敦煌壁­畫中看到,從晚唐、五代到宋初的供養人的­面飾上,有的滿臉貼着各式花樣,這些都是貴族婦女。其實,如果額頭貼一朵花,可能有助於美容,但滿臉貼滿裝飾,反而變美為醜了。可見當時的一些貴族婦­女的審美情趣實在是太­低下了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