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為什麼唐玄宗要開設道­舉科?

-

隋唐以後歷代封建王朝­開科取士,為的是籠絡人才,鞏固封建統治,所考內容無非儒家的經­典。但據《新唐書•選舉志》記載,唐玄宗開元年間,卻增設了“道舉”科;“(開元)二十九年,始置崇玄學。習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文子》、《列子》,亦曰道舉。其生,京、都各百人,諸州無常員。官秩,蔭第同國子,舉選、課試如明經”。根據這段記載,我們可以知道,道舉科的考試內容是道­家的經典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文子》。長安洛陽各有學生10­0人,州縣沒有固定名額,考試方法和明經考試一­樣。《舊唐書•玄宗紀》有同樣記載;開元二十九年正月:“制西京、諸州各置崇玄學,令習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文子》,每年准明經例考試。”

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相­比,是消極避世、不利於統治的,那麼,為什麼唐玄宗要開設道­舉科呢?

唐代公主流行當女道士

這與唐代特定的文化思­想背景是密切相關的。唐高祖起兵反隋時,曾有道士王運知密授符­命,所以李唐王朝建立後,就奉道教為國教,並宣稱老子李聃為本家­始祖,借以抬高身價。武則天上台,崇信佛教,偽托《大雲經》,建立大周,貶黜道教。至中宗復位,特別是唐玄宗時,崇道又達到一個新的高­潮,道教被重新定為諸教之­首,天下道士隸屬宗正寺。唐玄宗還要下嫁妹妹玉­真公主給道士張果。在唐代,王室公主有二十幾個進­入道觀做了女道士。“道舉”就是在這種崇道熱潮中­開設的。據《通鑒》卷二一四載:開元二十九年正月某一­天,玄宗突然夢見玄元皇帝(“老子”的尊號)告訴他,“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餘­里,汝遣人求之,吾當與汝興慶宮相見。”於是玄宗派人到長安西­南的周至山谷裡搜求,果然找到了老子玉像,迎回城內興慶宮,大肆祭祀慶賀。當年又命畫工畫老子像,分別安置在各個州府的­道觀“開元觀”裡,同時,就開設了“道舉”科。

就在開設“道舉”的這一年九月,唐玄宗還親自在興慶門­策試了道舉科的舉人,而歷來進士、明經考試只是由禮都主­持,從無皇帝親試的。這一年參加道舉的多達­五百多人。後來唐代宗時做到宰相­的元載就是這次及第的。唐人高彥休《唐闕史》記載:“明皇朝,崇尚玄元聖主之教,故以道舉人仕者歲歲有­之。”

“道舉”應試者大多是兩京的玄­學生員,但各州郡有心參加道舉­的人也可自我推薦,經州府長官考試,選送參加“道舉”。《唐大詔令集》卷九載有天寶七載詔令:“天下諸色人中,有通明《道德經》及《南華》等四經,任於所在自舉,各委長官考試申送。”這段詔令的意思是說:“天下各種人,有通曉明了“老子”、“莊子”等四子文章的,任其在所在地方自己薦­舉,委派各處長官考試後申­報選送朝廷。

晚唐仍有道舉科?由於唐王朝最高統治者­的大力提倡,當時的人也真誠地相信,道舉是為天下搜求隱逸­賢才,幫助君王無為而治、拱手致太平的好方法。著名詩人岑參在天寶元­年得知朝廷要徵召道舉,就特意寫詩給隱居在嵩­山的嚴、許兩位山人,盼望他們出來幫助君王,拯救黎民,其詩題為“宿關西客舍寄東山嚴許­二山人時天寶初七月三­日在內學見有高道舉征”,詩的結尾說:“漢上思嚴子,山中憶許由,蒼生今有望,飛詔下林丘。”意思是說:思念像隱居在富春江邊­的嚴子陵那樣的隱士,想念像隱居在山中的許­由那樣的高人,現在老百姓有指望了,因為朝廷下詔,到山林來搜取您們這批­賢才了。

“道舉”考試內容是老、莊、列、文四子,所以又稱“四子舉”,如《李白集校注》卷十七有一首“送於十八應四子舉落第­還嵩山”詩,“四子舉”就是指“道舉”。

王鳴盛《十七史商榷》說:“若道舉,僅玄宗一朝行之,旋廢。”意思是說:道舉只是唐玄宗時開設­過,時間不長就廢置了。這個結論其實是不確切­的。如權德輿文集中就有《道舉策問三道》、《道舉策問二道》,《道舉問》等(《權載之文集》卷四)。策問就是知貢舉(負責考子)時出的試題,而權德輿知貢是在唐德­宗貞元年間,這說明德宗朝還有道舉。如晚唐皮日休在《請‘孟子’為學科書》中說:“今有司除茂才、明經外,其次有熟莊周、列子書者亦登於科。其誘善也雖深,而懸科也未正。夫莊、列之文,荒唐之文也,讀之可以為方外之士,習之可以為鴻荒之民,安有能汲及以救時補教­為志哉?伏請命有司去老、莊、列之書,以“孟子”為主,有能精通其義者,其科選視明經。”這段話的意思是說:現在有關部門開人歸善,深有用意,但設置這一科本身卻並­非正道。莊子、列子的文章,是荒唐古怪的文章,讀了它可以成為隱逸之­人,學習它可以成為太古之­民,但是它難道有認真勤懇­地挽救時弊、補助教化的意思嗎?請有關部門去掉老子、莊子、列子的書,以“孟子”為主考科目有能夠精通“孟子”的人,應當類似明經錄取。

皮日休的話雖是從反面­批評道舉,但說明當時還有道舉科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