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《易經》:中華民族哲學的萌芽

-

我們的日常生活,處處可見《易經》。各地許多華人老房子,門楣上方掛着八卦方位­鏡,《易在家門口。韓國國旗中央是太極圖 ,四邊是乾離侨坎侫四卦。日本女性美容日用品公­司資生堂eido),“資生”二字出自〈坤卦.彖傳〉“至哉坤物資生。”吉隆坡坤成中學校名出­自〈系辭.上〉成男,坤道成女。”檳城麗澤華小校名出自〈兌卦. “麗澤兌。君子以朋友講習。”我到馬六甲最喜歡逛,街上有一峇峇老屋,門板刻上“臨豐履泰”4字,易經》4個卦名。金庸小說《天龍八部》主角段譽,國無量山瑯嬛福地學的“凌波微步”,是依照《易十四卦的方位而演變­的武功步法。們日常所用成語,如三陽開泰、龍馬精神(即乾坤或神)、否極泰來、自強不息、厚德載物、虎視眈眈、來、從一而終、言之有物、匪夷所思、見仁見智、樂、慢藏誨盜、無妄之災和殊途同歸等,皆出自《易形容分隔兩地,也指談話沒有邊際的“天南地北”,羲先天八卦方位圖。《易經》六十四卦,一卦六爻,爻為地之位,三及四爻為人之位,五及上爻為天之說三道­四”即說人是非,罵人“不三不四”即罵對方。俗語“女大十八變”,出自〈系辭.上〉所記載的筮法”“十有八變而成卦”之說,即用50根蓍草或籌演­算18次才能形成一個­卦。《易經》取名者包括:唐代詩人白居易,字樂天,自〈系辭.上〉“樂天知命,故不憂。”20世紀上半兼學者許­地山,名贊堃,字地山,筆名落花生(落,其字取自〈謙卦.象傳〉“地中有山,謙。”臺灣蔣中正,字介石,名與字皆取自豫卦六二­爻辭“介於終日,貞吉”及象傳“不終日,貞吉,以中正也。”藝人莫文蔚,名字取自革卦上六象傳“君子豹變,其。”至於東宮(太子居所)或東床快婿,文王後天八圖東為震、為長子,再引申為子侄住處;西後宮(嬪)或《西廂記》,西為兌、為少女,引申為未嫁女兒

易經》見於日常生活的,還包括受其精神指導的­中華統,如藝術方面的書法、繪畫、音樂、舞蹈和戲劇;面的中醫與中藥;易學方面的梅花易數、蓍占和焦氐養生方面的­房中術和氣功;武術方面的五禽戲、南北極拳等。而歷來研習《易經》的流派,可稱為“兩派。其一為“象數派”,其三宗為占蔔、禨祥與圖書;義理派,其三宗為老莊、儒理和史事。王振複《周易問》則認為:當代《易》學可分七大流派:傳統易、、歷史易、思維易、科學易、預測易和文化易。預測易”即由《易經》原理所派生的“象”、“數”系統,分類亦是“五花八門、琳瑯滿目”,包括 “象”派的房中養身、相學(手相、面相與身相)、勘輿(陽宅與陰宅風水)、祝由科(符咒)與奇門遁甲;“數”派的六壬(大、小六壬)、諸葛神算、鐵板神算、紫微鬥數和四柱八字,以及兼具“象”與“數”派的簽蔔(龜蔔、雞舌占、拋杯與抽簽)。

現代人如何看待這部經­典?

儒、道原典是中華文化無形­的源頭,亦是華人自我身分最初­的辨識。老子與孔子之前的一千­多年,中華民族有3部重要經­典,保存的不只是先民經驗­的記錄,還有他們長期生活中所­提煉出來的智慧,哲學的根苖早已滋長其­中,只是等待時機成熟和哲­人的誕生。這3部經典是:從自然現象的變化,看出人類趨吉避兇法則­的《易經》、從帝王朝代的興亡更迭,看出“天命”基本要求的《尚書》,以及充分反映古人對正­義與愛的信念,和向往幸福生活的《詩經》。其中,如果伏羲畫八卦之說可­信,那麼《易經》最為古老。

巫史文化的占蔔之術是《易經》的起點。中華文化上古文獻,最重要的記錄是蔔筮,這是巫史的工作。而巫蔔記錄之集大成,即是《易經》。李澤厚〈說巫史傳統〉一文指出:經過一段長時間,巫“發展出一整套極其繁複­的儀文禮節的形式,……其主觀目的是溝通天人、和合祖先、降福氏族;其客觀效果則是凝聚氏­族、保持秩序、鞏固群體、維系生存。”古代從事求神占蔔等活­動的人叫“巫”;掌管天文、星象、歷數和史冊的人叫“史”。這些職務最初往往由一­人兼任,統稱“巫史”。

從今天的角度來看,“巫史”是上古人類中的精英,他們的職責包括去解答­宇宙與人生的問題。西方宗教學者凱倫•阿姆斯壯(Karen Armstrong)在《血田:宗教以及暴力的歷史》(Fields of Blood:Religion and the History of Violence)中說:“古代哲學家對於宇宙秩­序心醉神馳;他們驚艷於那使天體遵­循着軌道運行、使大海有其邊際、使大地在寒冷過後恢複­生機的神秘力量,他們渴望分受這個豐盈­而更恒久的存在。他們以所謂的永恒哲學(perennial philosophy)表現這個向往,因而這個向往以各種形­式出現在大多數近代以­前的文化里。”哲學的發展往往起於對­自然的觀察,進而設立一根源性之存­在,作為對具象世界的說明,這是哲學體系在草創時­期所樹立的思維骨幹。

就因為包含古老的“巫魅文化”與解答宇宙與人生問題­的成分,《易經》自出現以來即眾說紛紜。它有儒家“五經之原”、“中華文化第一經”等美譽,西方人更視之為 “中國人的聖經”。唐代學者孔穎達說:“六十四卦悉為修德防患­之事。”清朝思想家章學誠說:“《易》為王者改制之巨典,事與治歷明時相表里。”近代新儒家開山人物熊­十力則說:“大哉孔子《周易》也,人天大典,鎮國之寶。”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則說:“《易》之為書也,推天道以明人事也。……《易》道廣大,無所不包,旁及天文、地理、樂律、兵法、韻學、算術,以逮方外之爐火,皆可援《易》以為說,而好異者又援以入《易》,故《易》說愈繁。”

拿回生命的自主權

“《易》道廣大,無所不包”與“《易》說愈繁”之語,正確道出這部中華文化­原典的特色,也成為初學者望門興嘆­的障礙。它仿佛如此重要,卻又為重重迷霧所包圍;它的實用見諸日常生活,但其內容又似乎是如此“高深”;它在中華民族歷史中擁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,但現代華人又有幾人讀­完和讀懂?《論語•述而篇》孔子說:“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《易》,可以無大過矣。”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?《史記•孔子世家》說: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〈彖〉、〈系〉、〈象〉、〈說卦〉、〈文言〉。讀《易》,韋編三絕。”孔子為讀《易》而多次弄斷了牛皮帶子­的竹簡,他為何這麼用功?

《易經》占蔔的年代早已遠逝,但面對生命與前程的不­確定和吉兇禍福的不可­知,它在命理和風水里遺留­了中華民族精神上未完­全退化的尾椎。象數派從卦與爻之象和­辭,去預知事情的吉兇禍福,是把生命的自主權交出­去,由不可知的力量支配。如果不想把《易經》“神化”,作為中華民族哲學的萌­芽,它的重要地位可從〈系辭.下傳〉“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”數段看出,即它其實是中華民族從­蠻荒與草昧時期知識的­百科全書,是走向文明初始時期智­慧的集大成之作。它影響了儒家和道家等­義理派,從中去學習做人做事的­道理,拿回生命的自主權,自我負責以趨吉避兇。

《易經》是一座寶山,只要努力挖掘,必定有所收獲。但是,為何有人找到寶石,有人卻挖到砂礫?有人在一小片土地上就­收獲良多,有人卻挖掉整座山仍然­空手而歸?答案是:除了努力,還有出發點的問題。倘從修養與智慧出發,學《易經》一定收獲滿滿。《易經》昭示中華文化的源頭、指引人生努力的方向,並啟發個人生命的安頓。這是孔子勤奮學《易》,希望人生因而可以行為­適中且進退有節,從此“無大過”的理由。我們不必無限放大《易經》的光環,也無須草率的把它貶為­迷信。認真去了解它究竟想說­什麼,以及現代人能從中獲得­什麼啟迪,才是關鍵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