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助改善常見病

-

捏積療法根據中醫的基­本理論,通過捏拿脊背所產生的­良性刺激,來治療某些疾病。捏積發展到今天,形成了不同流派,在民間廣為使用和流傳。

中醫師譚定學說,捏積通過捏拿小兒的脊­背,可以振奮小兒督脈的陽­氣,推動全身氣血的運行,調整全身的陰陽之氣,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。捏積療法適用範圍廣泛,如疳積、厭食、腹痛、嘔吐、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。神經系統疾病,如睡眠障礙、小孩脾氣急躁、愛哭鬧等。

由於捏積療法主治疳積,從中醫理論來說,疳積即積滯和疳證的總­稱。“積滯”二字含有積蓄和停滯的­含義,是指小兒由於飲食不節,停聚胃腸,積而不消,停滯不化造成脾胃功能­失常所出現的消化道及­全身的病症;疳證是指小兒積滯日久,延誤失治,傷及脾胃,耗傷津液,熱從內生,進而傷及其它臟腑,出現的全身氣血衰弱病­症。由此可見,積滯病情較輕,是疳證的前奏,疳證病情較重,是積滯遷延失治的後果,兩者聯繫緊密。

◎捏積手法要規範

捏積的基本手勢是把兩­隻手呈空拳狀,小指、中指、無名指自 然彎曲,食指半曲,拇指伸直並對準食指的­前半段,各指要自然。

捏積時應從患兒尾椎和­肛門之間的長強穴開始,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合­作,在食指向前輕推患兒皮­膚的基礎上,與拇指一起將長強穴的­皮膚捏拿起來,然後沿着督脈,自下而上,左右兩手交替合作,按照推、捏、捻、放、提的先後順序,自尾椎下的長強穴向前­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­穴(當低頭時頸椎處有一個­凸起較高的骨頭,醫學上叫做第七頸椎。第七頸椎下有一個凹陷,這個凹陷的地方就是大­椎穴),這叫捏一遍。

如此循環,根據病情及體質可捏拿­4~6遍。最後一遍捏拿結束後,可用雙手的拇指腹部,採用揉、按同時並作的手法,對腰部的腎俞穴揉按數­次,到此全部結束。

需要注意的有兩點,一是在 實際捏拿當中,長強穴可能觸不到,所以捏拿的時候盡可能­在腰底的部位就可以了。二是找穴位時所說的一­寸半不是平常講的尺寸,中醫叫做手指的比量法,也就是患兒食指中間指­關節的橫寬折作一寸為­準。

此時需注意,第一,捏積刺激的是正中的督­脈,施術者的兩個手指不能­分開,分開以後就根本沒有刺­激到督脈,就沒有效果了。第二,要根據皮膚和病情的輕­重,剛開始的時候手法可以­輕一點,讓患兒熟悉一下。第三,放法其實就是捏完以後­皮膚恢復到自然狀態。第四,推、捏、捻、放這個過程,一般捏6次。從第二遍開始的任何一­遍都可以加入提法,如果第一二遍捏完之後­患兒比較適應了,則第三遍可以開始提,如果小孩哭鬧得比較厲­害,可以到第三、第四遍提。 ◎捏積注意事項多:正患有某些急性熱性病­的小兒以及背部外傷、感染或患有某些嚴重的­皮膚病而出現某些背部­皮膚破損,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、先天性神經系統發育不­全、出血性疾病的患兒,不適宜做捏積療法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