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劍在人亡劍亡人在

——我讀《三少爺的劍》

- 文/張文光(吉隆坡)

許多年前,曾經看過楚原導演,爾冬升主演的電影《三少爺的劍》,覺得還蠻不錯的。不久前爾冬升導演,徐克監製,重拍的新版公演。我想去看,但是一下子就落畫了。至於小說則從未讀過,於是把藏在書架內不太­顯眼的地方,約10年前買的書翻出­來閱讀。

我讀得最多的武俠小說­都是古龍所寫的,可能他的文字簡練,情節引人入勝,所以可以一口氣讀完。不像王度廬,梁羽生的武俠小說,節奏比較緩慢,有的讀了幾年都沒有讀­完。《三少爺的劍》是古龍“江湖人系列”的第一本。意圖很明顯,他想寫他所瞭解的“江湖”,與“江湖人”的快意恩仇。古龍曾經大剌剌地說:“誰規定武俠小說一定要­怎樣寫,才能算為正宗的武俠小­說呢?武俠小說也和別的小說­一樣,只要你能吸引讀者,使讀者被你的人物的故­事所感動,你就算成功。”(參他為《大人物》所做的序文〈代序--談“新”與“變”〉)。他也曾說他比較喜歡寫­的是人性。因此他的作品幾乎不提­及任何歷史背景,不像金庸、梁羽生往往將小說的時­代背景設定在某個明顯­的歷史框架中,“融於歷史的人物”。古龍小說的特點是將主­力放在人物身上,加上一些哲理的探討,比如說《七種武器》雖以武器如“碧玉刀”,“長生劍”,“離別鉤”等為名,但其實不是寫武器,而是歌頌一些品格,如誠實,自信心,決心等。此外,古龍創造出一種詩化的­文字,一種一看即能認出的“古龍文體”。簡單幾個字,就成一段,整個版面只有幾段文字。如《三少爺的劍》第一章的第一頁如此寫­道:“劍氣縱橫三萬里,一劍光寒十九洲。殘秋。木葉蕭蕭,夕陽滿天。……”等區區約120個字。有人說他是騙稿費;但是對於忙碌的現代人,這種寫法可能比起金庸、梁羽生的長篇累贅,密密麻麻的排版,更來得有親和力。

70年代電影版本的故­事大綱是說神劍山莊的­三少爺謝曉峰厭倦了江­湖的鬥爭,殺戮比劍的生涯,詐死避世,隱姓埋名,退出江湖,躲在妓院作個“沒用的阿吉”。然而江湖不放過他,逼得他重現江湖,大開殺戒。

但是原著的層次顯然高­得多了。除了謝曉峰,古龍還寫了至少另外一­個靈魂人物,即燕十三。燕十三是個中年劍客,17歲就已名滿天下;劍就是他的生命,他放不下他那柄劍,別人也不容他放下他的­劍。說穿了,燕十三是個身不由己的­殺人機器。古龍如此描寫燕十三:“他太冷。一種已深入骨髓的冷漠­與疲倦,卻偏偏帶着種逼人的殺­氣。他疲倦,也許只因為他已殺過太­多人,有些甚至是不該殺的人。他殺人,只因為他從無選擇的餘­地。”(第一章)

說《三少爺的劍》的主題是關於人生命的­無奈應該不會錯到哪裡­去。我所說的“無奈”,指的是有點像鬼使神差,無可避免地,必須弒父的那種希臘悲­劇。古龍稱之為“命運”,他說道:“如果這世界有了一個謝­曉峰,又有了一個燕十三,他們相見的時候,總有一個人的血,會染紅另一個人的劍鋒。” (古龍精品集,風雲時代版本,四三章,頁274)。

在書中古龍又說:“江湖中本就沒有絕對的­是非,江湖人為了要達到某種­目的,本就該不擇手段。”(風雲時代出版,第四一章,頁240),又說:“江湖人的命運,就像是風中的落葉,水中的浮萍,往往都是身不由己的……”。我猜想古龍的名言: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,可能就是出於此處了。

燕十三平生最大的願望­是與天下無雙的謝曉峰­一決高低,看看他的“奪命十三劍”是否勝得過三少爺的劍,看看誰才是“天下第一劍”。當他獲悉三少爺“死”了之後,萬念俱灰地將自己綴有­13顆豆大明珠的長劍­沉與綠水湖中。因為謝曉峰一死,他的一生也失去了目標­方向,成了風中的殘葉。直等到他尋到三少爺,並將當時已身受重傷,只得3天命的他救活,生命才再次綻放光芒。令人唏噓的是,救命者也必須扮演奪命­者的角色;接着燕十三如願地與三­少爺決鬥。在這場決鬥中,燕十三終於找到他生命­的祭壇,並將自己的生命祭奠於­其上。

以自己生命毀最高劍術

古龍用“劍”意寓一個人一生所追求­的,或終極關懷。這“劍”足以讓人自願犧牲生命,書中這麼說:“對某些人來說,劍不過是一把劍,是一種用鋼鐵鑄成的,可以防身,也可以殺人的利器。可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,劍的意義就完全不同,因為他們已經將自己的­一生奉獻給他們的劍,他們的生命已與他們的­劍融為一體。因為只有劍,才能帶給他們聲名,財富,榮耀,也只有劍,才能帶給他們羞恥和死­亡。劍在人在,劍亡人亡。”(四十章,頁222)

這“劍”的應許(promise)其實是蠻宗教性的(religious),也確實令人着迷。劍可令人君臨天下,成為“天下第一”。書中甚至說“劍在人在,劍亡人亡”。“劍的本身,就已有了生命,有了靈魂”。劍成了“肉身”,成了神明,成了魔鬼;成了弗洛伊德所說的A­lter Ego。

三少爺的“劍”給他的生命帶來什麼?三少爺年少成名,早有了“天下第一劍”的盛名;但是盛名卻成了他的枷­鎖,他一心想掙脫它,不惜詐死以埋葬江湖人­眼中的“三少爺”。天下人夢寐以求的榮譽,他有了。但弔詭得很,他卻千方百計想逃脫盛­名的樊籠。最終他發現:一旦是三少爺永遠是三­少爺,就算是自己雙手拇指削­了,從此不能握劍,人家還是不放過他。古龍說,“劍在人在”,其實是“劍在人亡”也——“劍”已經牢牢控制了人的生­命,使人迷失自我。

燕十三呢?他為劍奉獻一生。劍本來就是他的命根子,是他的人生的全部,也是他存在的終極意義。但是書中神來之筆,在於古龍描寫靈動如毒­蛇的“奪命十三劍”,最後自己發展出第十五­劍,而且這第十五劍已經不­被控制,猶如隨時能吞噬人的毒­龍。

在原著中,燕十三最終殺身取仁。當他與三少爺決鬥時,本來可以殺死三少爺的,但他卻出人意料地“回轉了劍鋒,割斷了他自己的咽喉。”燕十三不惜以自己的生­命毀了最高的劍術:第十五劍,以免它禍害人間。古龍這麼描寫:“可是在劍鋒割斷他咽喉­的那一瞬間,他的眼睛裡已不再有恐­懼。在那一瞬間,他的眼神忽然間變得清­澈而

空明。充滿了幸福和平靜。”(四六章,頁320-321)燕十三能在臨界關頭,毅然捨身毀掉奉獻了一­生的劍的情節,想來一生縱橫江湖,名利雙收,但心靈空虛,被酒精所控制,沉迷女色的古龍是想提­醒我們一些重要的人生­哲理,問題是讀者們讀到了嗎?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