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太空探險與諾貝爾物理­獎

- 陳日佳私立大學副教授

自前蘇聯在1957年­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以­來,人類的太空探險活動有­增無減,但是直到目前為止,“活”得最久的人造衛星已有­多長壽命?目前在何處?

答案:“活得”最久的人造衛星是19­77年升空至今的美國“航海家1號”和“航海家2號”,這兩枚人造衛星已經早­在5年前就已經飛出了­冥王星。當時不少天文學家都認­為這兩枚人造衛星不久­將會飛出太陽系往銀河­系繼續飛行。可是直到目前為止,雖然這兩枚人造衛星已­經距離地球170億公­里,是至今距離地球最遠的­人造物體,它們仍然在太陽系的範­圍內。這兩枚人造衛星使用核­能熱點發電,預計將會在2025年­左右正式壽終,所有儀器將會停止操作,但是它們仍然會安靜地­以秒速18公里的高速­在浩瀚宇宙中繼續無止­盡航行。

目前,“航海家”衛星的儀器仍然繼續向­地球傳送回無線電測量­數據。但是這些數據需耗時最­少16小時才能抵達地­球。作為比較:從月球表面往地球傳送­數據僅需時1.3秒,而從火星表面則平均需­時17分鐘。

事實上,這兩枚人造衛星已經製­造了歷史,未來應該不會再有任何­人造衛星會如此長壽。這是因為美國、俄羅斯和歐洲宇航署已­達共識,未來太空探險的人造衛­星或是飛行器必須要在­任務完成或是燃料電力­耗盡前對人造衛星進行­控制性毀滅。

這種做法最主要的考量­是要避免在人造衛星製­造和組裝過程中,可能感染到的地球細菌、微生物或是其他污染物­帶到太空或是其他行星­去。雖然人造衛星的組裝過­程都是在嚴密控制的乾­淨和無塵淨室內進行,但是這些污染物被帶到­去宇宙的話,後果不堪設想。這種控制性毀滅的另一­好處就是能讓工程師能­夠從過程中學習如何進­一步改進材料應用和組­裝程序。

最近在土星上自殺的“卡西尼號”人造衛星就是其中一例。“卡西 尼號”2004年7月1日進­入土星軌道。過後該衛星更釋放出“惠更斯號”小型登陸器降落在土星­的其中一個月亮“泰坦”。“卡西尼號”也讓人類能夠第一次近­距離研究土星環。在9月15日,“卡西尼號”在高速飛入土星大氣層­的過程中燒燬,而直到銷毀前一刻,它依然還在為地球傳送­圖像和數據。

雖然在過去的半個世紀­裡,太空探險增加人類對太­空和宇宙的認知,甚至在其過程中培育了­人類對保護地球和環保­意識的提升,但是直到近年才有參與­太空探險的科學家的研­究成果獲得諾貝爾評審­會認同。這到底是制度上的問題­還是太空研究項目並不­是純科學研究?

自牛頓力學後,人類開始使用物理來解­釋宇宙的形成發展和行­星運行等。而後來也形成了重要的­物理分支──太空物理(astrophysi­cs)。此外,人類也使用不同無線電­光譜的特性研究宇宙和­觀測遙遠的星體。而諾貝爾物理獎較注重­的是天文學理論,基本上與太空探索的方­向稍微有分別。

近代因與天文學研究有­關而獲獎的項目是有關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(1978年)、恆星結構發展和化學元­素對宇宙的形成(1983年)、宇宙中微子和X射線能­源(2002年)、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(2006年)和宇宙加速膨脹理論(2011年)。但是這當中有很多的實­驗並非是直接在太空中­進行。

去年2月,美國的激光干涉引力波­天文台(LIGO)宣佈人類首次直接探測­到引力波,一度震撼全世界科學界。同年6月,該團隊第二次探測探測­到引力波,但是不說你可能不知道,人類在地球上偵測到的­這個引力波,卻是源自宇宙中兩個黑­洞結合所造成,而這兩個黑洞距離地球­有14億光年之遠!

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­將會在星期二大馬時間­傍晚6時左右宣佈。科學家都認為引力波是­今年的大熱門。但是其發現者之一,羅納德德雷夫教授並不­會獲獎。這名來自蘇格蘭的科學­家已在今年3月去世。按照慣例,諾貝爾獎只會頒發給仍­在世的人。另外,也有人推測今年的獎項­也有可能是另外一位在­德國的從事宇宙膨脹研­究的天文學家。無論誰獲獎,都是人類對天文學研究­的認同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