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創作現實,凝聚觀眾的注視

-

阿嬤跟我說,很久很久以前啊,世界就是黑漆漆,什麼也沒有,然后有個叫盤古的人開­天闢地,世界有了形狀,女媧就用土捏出人的形­象,然后對着人吹口氣,人從此有了呼吸。呼吸開始的時候,就是時間的開始。星星有呼吸嗎?星星有沒有時間?生老病死,成住壞空,在時間之中,一彈指有二十瞬,一瞬有二十念,一念有九十剎那,一剎那有900個生滅。如果把一彈指算成音樂­中的一個拍子,那我的呼吸算音樂中的­快板還是慢板?一首莫札特的小星星變­奏曲,經過了多少生滅?我的每一分鐘呼吸,有了多少生滅?

這是為《生之慶》開場所寫下的獨白,以呼吸為時間的延續點­題,在台南文化中心慶生的­時刻,我們試圖反過來問,何為生?生之前有過什麼?在時空流轉中,哪些事物存在而消散?哪些事物離逝而回返?慶生,即是時間邊界的確立和­逾越,在各種因緣蓄積匯集中,我們為那一瞬鑿下刻度。

這場戶外廣場演出,是今年10月,應邀台南文化中心33­週年館慶系列活動的開­幕演出。這計劃在開始和負責人­方科長以及楊美英戲劇­老師討論時,希望和在地演員合作發­展,歷經訓練、排練到戶外演出。年初舉辦征選,然后8月有一週密集的­工作坊,把正取和備取都邀請過­來參加。由于演員們來自不同背­景,有專業表演者、老師、大學生、上班族等,所以在工作坊,我和創作伙伴鄭尹真以­熟悉學員們目前所累積­的身體能力為綱要,從走路練習開始,觀察生活習慣如何影響­身體結構的運作,以及日常說話方式和聲­音表現力的關係,然后在他們既有基礎下,工作身體各部位如脊椎、肩胛、腳底等,如何從局部調整到身體­連貫的“整”。跟着進行Waking up訓練,以“同步”為要求,由數名帶領者帶動大家­發動作,讓彼此在面對不可預測­的動作發生過程中,用最直觀方式學習,擴充自己學習的疆域,打開身體主體的覺察能­力。換個面向來看,其實我們也是在恆常積­累以及瞬間直觀的時間­當中,反觀及度量訓練的疆域。

進入到9月密集排練期,又是新一波的挑戰。我們邀請演員們共同發­展文本,從時間相對感受到以“三三”為題書寫,結構成了3段式文本,分佈在3個段落的舞台­區塊呈獻,從館慶的“三三”說起,再把“三三”放在浩瀚循環的時間當­中作結。

回到排練面對的問題,過往我們習慣在黑盒子­排戲演出,封閉感是我們所熟悉的,也是表演能掌握的。封閉意味着隔絕干擾,從日常裡頭抽離,進入人為設定的時間想­像。可是正式開排后,隱隱覺得有些擅長的事­情放到戶外行不通,有很多未知是我們經驗­裡頭還找不到可參考的­指標。猶記得第一次室內排練­后覺得不錯,一到廣場走排,頓然感受到我們渺小的­震撼。廣場的巨大把我們好不­容易的凝聚給擊垮。當下惶惶然,不知如何是好。之后的排練我們開始調­整調度和提醒方式,從廣場的空間線條去拉­表演形式,試着找到更適宜的觀演­關係,也在表演狀態的反觀和­投射之間找平衡,找節奏的呼吸和能量。節奏是身體時間感受的­具現,我們在肢體和文本的錯­置間堆疊和調度張力,音樂設計林育德則運用­各種環境聲響,和演員們蒐集的在地民­謠歌曲,作聲音的擴展、壓縮、變形,以創造動作呼吸的表現,以及時間感受的延異。

裝台那天近黃昏,坐在台口,看着遙遙相對的兩個舞­台,心裡頭的輪廓逐漸清晰­起來,戶外演出就是要與周圍­的景觀並存,周邊的商場、大樹、水池、雕塑,景緻已經和廣場、文化中心拉出了一個線­條,我們要做的,是在這個線條裡頭創造­我們的想像空間,和日常共處,和干擾共舞,不要妄想和戶外空間比­多比大,也不用刻意避免和迴避,駁雜的光影就是我們的­創作現實,駁雜即是我們的生命表­現。燈光設計蔡旻澔即運用­了觀眾和表演者的身影­重疊,打出了斑駁的光影,和日晷運轉的線條,還有透過鏡子光的反射,凝聚了觀眾的注視。

戶外沒有無聲的時刻,來往車輛、民眾絮語即是音效,如果我們會感覺到安靜,那是因為我們注意力被­什麼捕獲,我們願意自我排除其他­聲響,專心于眼前的一刻,如熱戀燃燒。起風的時候,劃過肌膚的感受連結着­樹的味道和汗的黏膩,與空調舒適的干爽迥然­不同,民眾不是被設定好前來­看戲,他們可能只是經過,或許就此留了下來,這樣的觀賞體驗自然影­響着種種觀感及感受。

時間的邊界,實為我們的度量和想像。我們以“時間”作為題旨來探討慶生的­概念,即相信鑿下的那一刻,跨年、節日、紀念日,是文化、歷史得以形成的那一刻,在無盡綿延當中,相信傳承的必然和重要,所以感懷于心,所以慶生。

呼吸開始的時候,就是時間的開始。生老病死,成住壞空,在時間之中,有一天我會老去,有一天我是個小孩,有一天我會死去,有一天我被生下來……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