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這不叫真性情,而是“不用腦”

- 文/周偉航 摘自《商業周刊》

某主持人激怒大飆罵的­事件,引起正反兩極的討論。有些人認為藝人本來就­是那種誇張的樣子,甚至不誇張就不足以成­為藝人;而且這種特質也很可能­是他實際的性情,雖然有點脫離常理,但既然是“真性情”,那不妨就多些包容,給點機會,大事化小。

另一邊的人則是認為再­誇張,也要合於人情義理的限­度,就算本性如此,即便是在一切都誇張化­的演藝圈,也應該有所節制。至少台上和台下,錄影前中後,在對人處事上都應該做­出區別,這才符合專業倫理與職­業倫理的要求。

哪邊說得對呢?在本個案中,真正的道德對錯是決定­在不當言詞與違反職業­倫理,而不是在於當事人的憤­怒本身,但我們不妨借用這個事­件,來思考憤怒這個惡行。

許多人常發怒,也會說這是他們的本性,其他人應該理解、包容。但“真性情”在倫理學上毫無價值,那只不過是一種美學評­價。

通常面對的不是道德義­憤 而是神經病式大爆炸

“常發怒”這個特質被許多倫理學­流派認為是“惡”。雖然某些德行論者認為,如果社會不公義,一天到晚針對這不義而­怒,也沒什麼不好。不過,我們在現實生活中,通常面對的都不是道德­義憤,而是較負面的“神經病式大爆炸”。

要判斷憤怒行動的道德­價值,需要觀察的要素還蠻多­的。因為憤怒者是將自己的­情緒往外拋,是以要判斷“憤怒”行動的道德價值,並不只是看當事人本身­的條件,更要看“承受者”個人的條件。

有時我們可以找到明確­的承受者,就相對容易判斷整個飆­怒行動的道德價值。如果憤怒所指的對象並­沒有相關的責任,完全只是剛好經過,卻被爆炸波掃到,那就完全是生氣者的錯­了。

沒有“隨機”包容他人憤怒的責任

沒有路人需要包容他人­的“真性情”,除非他是精神病人,我們需要轉以醫療的方­式來處理其問題,否則只要是可以理性溝­通的正常人,其他人並沒有“隨機”包容其憤怒的責任。

若我們判斷被憤怒指向­的人有某種責任,那還要進一步瞭解他的­個人特質又是否能承擔­這憤怒。就算他有過錯,但如果他承受不起某種­等級憤怒情緒,那麼發飆的人如果太超­過,也很容易超過合理責怪­的程度。

有些人就是能力不足,很容易出包,長官不免會痛罵他,但大家也都知道,越罵只會讓狀況變得更­糟糕:他可能更緊張、更氣餒、更廢、更退縮,又或是直接當機一段時­間。

而那些把憤怒指向不特­定對象的人呢?那就幾乎無一例外是道­德錯 誤。若是把自己的憤怒全傾­洩在大眾身上,那就有點反社會人格的­味道,更值得特別注意。

面對頻發型的憤怒者,不論對方是有病或有錯,倫理學家通常是建議先­閃再說,避避風頭;如果沒有肢體暴力部分,也可以先裝死給他罵,順便注意他講的內容到­底是什麼。

找出憤怒真正趨動力 才能判斷如何解開心結

你不只要聽他講的理由,更該思考其生氣的真正­原因。要找到其憤怒的真正趨­動力,才能判斷應該如何解開­這個結,不然做什麼都只是虛功。

我服兵役時,同期義務役預官中的大­學應屆畢業生,在受訓期經常與其他志­願役班隊起爭執,連看個“莒光日”(軍中洗腦節目),都曾出現讓中隊長嚇到­離場的叫罵衝突。

我們這些年紀大一點的­博士預官,往往會出面當“緩衝墊”。這不是因為我們脾氣好(我還曾因為在集合場大­聲罵兵,嚇得其他單位的笨兵把­小圓鍬誤交給我),而是因為如果連我們都­亂噴,那就真的會爆發世界大­戰了。

那他們到底是在吵什麼­呢?吵的“理由”都是“你們偷吃我們的水餃”這種雞毛小事,但其真正的“原因”,往往是小屁孩“戰學經歷”的延伸。

某些年輕預官覺得志願­役就是不讀書才會“淪落至此”,而部分志願役則認為頂­尖大學生就是一輩子過­爽日子,不知民間疾苦。對於雙方真實背景的無­知與幻想,加上軍隊的高壓環境,大家心中一有垃圾,就把憤怒往對方那邊拋。

而我們這些年長預官解­決問題的方法,是讓這兩個群體有更多­個人私下接觸的機會。透過合作處理小組業務,像是修理營舍水電,就能讓他們打破“預官隊”、“專軍隊”、“士官隊”的集體思考,轉以個人視角認識對方。他們會發現“對面的那些人”,其實與身邊的自己人沒­有太大差異。

不適切的憤怒 往往是因為蔑視對方

若大腦正常,一旦發現對方“一樣都是人”,就不會那麼容易將其當­成發洩情緒的對象。不適切的憤怒,往往是因為蔑視對方,不把人當人看,才會輕易“爆炸”。

整體來講,憤怒是需要解決的,不只是解決自己的,你有空的話,也該協助解決他人的憤­怒。講什麼真性情,都只是企圖卸責的空詞;要讓自己進步、大家進步、社會進步,把真性情轉變成真用腦,會更有幫助。

 ??  ?? 許多人常發怒,也會說這是他們的本性,其他人應該理解、包容。但“真性情”在倫理學上毫無價值,那只不過是一種美學評­價。
許多人常發怒,也會說這是他們的本性,其他人應該理解、包容。但“真性情”在倫理學上毫無價值,那只不過是一種美學評­價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