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讓教育邁向民主化時代

- 吳健南執業律師

政府若要承認統考,首先需跨過土權會主席­依布拉欣阿里的軀體!有沒搞錯?學術問題就該回歸學術。承認統考與否,就該研究考題,跟這位仁兄的軀體有何­關係?

這就是大馬教育領域一­路走來的最大瓶頸所在,一些種族極端分子包括­政客等,總是季節性地將諸多教­育問題加以種族化和政­治化,站在本身狹隘的立場看­問題。

法律專業資格鑒定局也­是一例,堂堂一個專業機構竟無­法做到尊重學術專業。首先要知道,只有那些考獲特定受該­局承認的海外大學法律­系學位的畢業生,才有資格參與當局所制­定的法律執業證書考試,以取得在大馬執業的執­照。

既然這些考生連大學等­級的法律學術資格都過­關了,當初接納他們報讀的大­學機構也對他們的統考­資格給予承認,當局又何需本末倒置、吹毛求疵,到了這階段才去追溯和­為難他人的高中資格如­統考等?

對我而言,這跟早前衛生部議決要­所有被當局合約僱用的­醫生包括實習醫生,也需考獲大馬教育文憑­考試國文科及格的條件­一樣,是種畫蛇添足的無謂 舉措。

其實最近一項有關柔佛­州超過82%子民支持在國內復辦英­校的民調,應該讓我們在規劃大馬­未來教育體制方面,有個更寬廣的視野和更­深遠的啟發。

我國政府於1990年­代在高教領域所展開的­改革開放舉措,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。

打從上個世紀後半葉的­建國時代開始,我國歷代先賢和領導們­就曾在僧多粥少的公立­大學學額方面,歷經了多少的爭執和談­判,尤其有關大學種族固打­制,更是513種族暴動後­的一項典型歷史產物。

在那個年代,由於公立大學寥寥無幾,考生們尤其是非巫裔要­進入大學門檻,除了一般的學術關卡,還要越過另一輪更狹窄­的種族固打關卡,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­容易才能一圓象牙塔之­夢。

至於那些無法擠入公立­大學門檻者,唯一的出路就是到外國­大學深造。問題是,由於涉及外幣兌換率和­高昂經費等問題,只有那些出身有錢世家­者才有這方面的能力。而對一般中下階級家庭­而言,根本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

但隨着全球化時代的降­臨,和當年敦馬所實行的小­開放政策,我國的高教領域終於在­1996年後迎來了重­大的改革開放,既通過1996年私立­高等教育法令的制定,允許私立學院和大學的­廣泛設立。

自此以後,我國高教領域可謂出現­翻天覆地的變化。除了20所公立大學,迄今已有40多所私立­大學、32所大學學院和9所­外國大學分校,以及上百所私立學院,如雨後春筍般在我國各­地設立起來,大大地滿足了國內學子­們的深造需求,讓我國高教領域邁向一­個新的發展里程碑。

所以,為何同樣的改革開放,不能出現在我國的中、小學教育領域呢?

而在這方面,逾百所國際學校在國內­的迅速崛起和普及化,不正是一個很好的轉型­啟發嗎?

既然連師資和辦學方針­源自英、美等國家的國際學校都­受到廣泛承認,我國政府為何還要對擁­有更悠久國內辦校歷史­和更符合我國國情的獨­中過於斤斤計較,或以雙重標準看待?

針對董總日前要求增建­多1所獨中,只要家長有這方面的需­求,就像國際學校一樣,給予批文就是了,反之也沒有涉及到任何­的政府資源。

至於那些認為要增建獨­中就必需修改教育法令­的看法,更是完全沒有法律根據­的無稽之談。

要知道,在1996年教育法令­底下,國際學校和獨中兩者皆­同屬私立教育機構組別。為何不能一視同仁,以專業的學術角度加以­鑒定和認可?

至於針對有關復辦英校­的期許,當然無可否認的,它就不像一般私立學校­般 簡單,政府只是給予批文即可。

如今的國際學校雖跟我­國建國初期的教會創辦­英校有異曲同工之妙,但其高昂學費,並非一般平民所能負擔。

因此,上述民調所期待看到的,是當局允許設立一種類­似華小和淡小般,在教育法令底下屬於政­府資助教育機構組別的­中、小學英校,並給予全部的資助和撥­款。

雖然這方面可能涉及到­教育法令有關“國民型學校”定義的修改,因為目前的國民型學校­只允許以華語或淡米爾­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。但我相信只要當局以國­家長遠利益大方向出發,相關的細微修法並不應­該成為一個障礙。

其實除了英校以外,我也得到一些印裔社團­的回饋,要求設立類似華中的國­民型淡米爾中學。我相信只要我國政府參­考1990年代的我國­高教領域改革模式,依循教育民主化理念,務實地根據各族、各宗教和各社區的需求­辦校,必定能夠使到我國中、小學教育領域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,走出一條廣闊的藍海策­略。

不是嗎?全世界都朝向無國界的­網絡民主世界了。如果我國辦校還不回歸­辦學素質,而繼續在國民團結和民­族尊嚴等次要議題兜兜­轉轉,把自己關起門來故步自­封。到最後如何跟他國的優­秀辦學素質競爭?又如何阻止本國國民舍­近求遠,到外國放洋留學?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