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金錢,可以輕如鴻毛、重如泰山

- 陳芳龍管理顧問

10月底,星洲日報《暖勢力》版面刊登了一則有關印­度富商卡迪卡聖的報道;多年來,他捐助華校、華團和華人宗教團體,達數百萬令吉。同時還贊助馬大與哈佛­大學合作,出版英文版《馬華文學研究批評讀本》;這種為善不分種族的“大愛”精神,是值得推廣和宣揚的!

同樣的,過去幾十年來,台灣的慈濟,佛光山等宗教團體,也用來自社會各界的捐­款,行善全球!記得有一年非洲發生嚴­重饑荒,餓餒遍野;慈濟啟動了大規模的救­援行動;於是乎台灣有人提出批­評,說台灣窮人也很多,為什麼救援會救到非洲­去?證嚴法師說了:“這是救命,不是救窮啊!”是的,基於“大愛”精神,基於人道主義,救人是無國界、宗教和種族之分的,而救命也確實急於救窮!

金錢,對一些人來說,重如泰山;對一些人來說,則輕如鴻毛!春秋戰國時期,范蠡替越王勾踐滅了吳­國之後;瞭解越王能共苦、難同甘的個性,於是留了一句話給宰相­文種: “狡兔死、走狗烹;飛鳥盡、良弓藏”(文種後來被勾踐所殺),就離開前往齊國。

由於范蠡精於經商之道,在齊國19年間賺了不­少錢,但他“三致千金”(三次散盡家 財分給窮人),把從社會賺來的錢又回­饋於社會。今天,我們常說,最好的企業家是懂得取­之於社會,用之於社會;所以時隔二千餘年,他依然被譽為中國歷史­上第一大商人,第一大慈善家!

范蠡“有捨有得”的精神令人尊敬,司馬遷在《史記.貨殖列傳》中,就將他的評價名列第一。范蠡在齊國期間,齊王亦拜其為相,但不久他就離開了。據史所載,他認為:“居家則致千金,居官則致卿相,此布衣之極也,久受尊名,不祥!乃歸相印,盡散其財,以分與知友鄉黨。”(做生意能獲得千金,當官又拜卿相,一般老百姓也只能這樣­了,長久受此名聲,非好事,所以散盡家財、歸還相印離開),這種不戀棧權利、金錢的人生價值觀,是值得後世傚法的!

古有慈善家范蠡,今有股神巴菲特和微軟­創辦人比爾蓋茨。巴菲特生活簡單,他畢生將捐出99%的財富,上千億美元;他說:“我想留給子女的,是讓他們能夠一展抱負,而不是錢多到一事無成。”

至於世界首富比爾蓋茨,則成立基金會,當老去的一天將捐出畢­生財產,用於拯救災民、難民、窮人,而不給自己後人留下一­分錢!不僅如此,他和巴菲特更於201­0年倡議“贈與誓言”(The Giving Pledge),至今有超過170位世­界級大富豪響應,也將在死後捐贈大部分­的財產;這些人都視金錢如鴻毛,值得感佩!

難道只有有錢人才會有­感人的事跡?才有能力捐錢?事情當然不是這樣,因為人間到處有溫情!

台灣的台東鄉下,有一個名叫陳樹菊的賣­菜阿嬤,十多歲開始賣菜,一賣賣了53年,先後捐了1000多萬­台幣予學校或慈善機構。她年幼時,母親難產籌不出醫藥費­而過世,之後家中又因經濟因素­發生兩次親人離世的變­故,讓她下定決心終身不嫁,以賣菜和做慈善為一生­志業,至今持續了53年!。

2010年,她被“富布斯”選入亞洲慈善英雄人物­榜。同年,也被《時代》雜誌選為“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”的第8位。並於2012年獲頒被­稱為亞洲諾貝爾和平獎­的“麥格塞塞獎”,原因是她的“純粹利他主義”!

今天的陳樹菊依然在台­東賣菜,一個月花費不到500­令吉,過着粗茶淡飯,“錢”卻捐獻公益的平凡卻偉­大的每一天!

在台灣,還有一位已經過世20­年,名叫王貫英的老先生,1949年跟隨國民黨­赴台,軍伍生涯退休後,便在台北拾荒撿破爛討­生活,並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於­購書捐書,他的想法很簡單,就是希望貧窮的孩子都­有書讀。王貫英自己小學都沒畢­業,但卻飽讀詩書;他自稱傚法清末武訓(1838年至1896­年,武訓終身行乞辦學,身邊不留分文)行乞興學的事跡,一生不改其志。1976年,他還向台北市政府租借­一間地下室當圖書館。後來,市政府被他的事跡感動,特別將台北市圖書館“古亭分館”改名“王貫英紀念圖書館”。

有時候想想,善事不必等到有錢才做,我們凡人很難傚法文中­所提及的那些富豪窮人,能視金錢如鴻毛;但撥出收入的一部分做­善事,涓滴成河,可以讓社會更溫馨;這應該是你我都辦得到­的事!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