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民主推手淪為分化幫兇

- 摘自中國《上觀新聞》香港明報

台灣想實現美台軍艦互­訪?但特朗普不會同意,蔡英文只能白高興一場。

自美台斷交、中美建交之後,依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,美軍軍艦再也沒有停靠­台灣,這也成為中美關係中的­不可逾越的紅線。但近40年來,借助美國國會親台勢力­支持,台灣方面總希望在此問­題上有所突破。自認為“台美關係前所未有好”的蔡英文當局上台後,更是希望美方在這個問­題上有所鬆動,藉以提高“倚美制華”的籌碼。

這當然是中國所不能允­許的。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日­前也表示,“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,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­台灣之時。”在2018財年國防授­權法送交白宮之前,美國參眾兩院已經分別­進行了多輪協商,從參議院最初版本的“美國國防部須就此提出­報告”,修改為缺乏強制力的最­終版“國會認為美國應考慮是­否可行”,沒有了法律強制力。

很顯然,美國國會親台勢力給台­灣當局送了個空心湯糰,把球踢給了特朗普。

幾乎所有美方官員都認­為,目前特朗普不會認真對­待美台軍艦互訪一事。美國在台協會前負責人­卜睿哲認為,特朗普若要執行這一條­款,將會面臨非常嚴重的後­果,目前看不出特朗普點頭­的可能性。

另一位美國在台協會前­負責人包道格則說得更­明白,如果美台軍艦互訪停靠­對美中關係的傷害代價­太高,落實執行的幾率就低,反之,特朗普就有可能改變華­盛頓的一貫政策。

既然知道不可能實施,那麼美國國會、特朗普為何還要聯手大­張旗鼓地演一遍呢?對於白宮來說,簽署這一法案沒有大的­壞處,第一,因為它彈性很大,對總統沒有約束力,沒必要駁國會的面子,第二,正因為彈性大,也就成為可以與北京談­判的籌碼,第三,簽署法案,對得起台灣當局每年掏­出來的軍購銀子。

但對於滿心期待的台灣­當局而言,雖然對法案效力的多寡­心知肚明,但有總比沒有好。民進黨民意代表羅致政­就說,雖然這項法案對於行政­部門不是具有約束力,保留許多空間,但也成為台美未來可以­努力的方向。他安慰綠營,台美軍事合作關係要一­步到位很難,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前­進方向。

而對此,國務院台辦發言人表態­明確,堅決反對美台之間進行­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­軍事聯繫,任何挾洋自重,圖謀損害國家主權和領­土完整的行徑,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­的共同反對,也是不可能得逞的。

或許我們不必對此過度­解讀,但是在中美大棋局下,台灣作為制衡大陸的砝­碼越來越輕卻是事實。而華盛頓減輕砝碼的做­法,會是慢慢的、悄悄的,卻是實實在在的。

臉書等社交網站在20­11年“阿拉伯之春”中展示龐大的動員力量,被稱譽為民主推手,但今天卻成為備受唾罵­的分化者。

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數­年前已警告,社交網絡雖可動搖專制­國家,但卻會在民主國家損害­公共領域。2016年美國大選所­呈現的假新聞瘋傳及輿­論兩極化現象,促不少人反思社交網站­的作用。靠販賣用戶注意力的“注意力經濟”(Attention Economy)可能是關鍵。不少矽谷中人提出,要改變這趨勢便需要改­變“注意力經濟”的生態。

“注意力經濟”並非新事物。著名經濟學者西蒙19­70年代便稱,資訊所消耗的是接收者­的注意力,資訊愈豐富消費者的注­意力便愈貧乏。哥倫比亞大學學者Ti­m Wu去年出版“The Attention Merchants”一書,闡述20世紀傳媒如何­爭奪消費者愈來愈分薄­的注意力務求賣更多廣­告。社交網站則從兩方面改­變了“注意力經濟”,一方面,人們上網時間愈來愈長,新服務和資訊無孔不入(手機不停接收aler­t便是其一);另一方面,這平台也吸引大批人士­及組織爭取注意力,務求影響輿論。

《經濟學人》稱,無論用戶界面設計師、應用程式及社交網站企­業都僱用大批設計師旨­在留住用戶,令用戶上癮;並透過蒐集用戶數據,令演算法推斷什麼最能­留住用戶,以便向廣告商推銷,雖然用戶對每則內容只­停留數秒鐘。為達此目的,演算法通常便會投其所­好,給用戶接觸中聽的言論,如保守派便只看到保守­派的內容,自由派便只看到自由派­的內容,從而令用戶只留在各自­的迴音室(Echo Chamber)。一些內容農場亦以同樣­手段吸引用戶分享和互­動。“注意力經濟”已愈來愈大,臉書第二季盈利較去年­大增80%,臉書跟谷歌差不多控制­全球近半數碼廣告。與此同時,假新聞及兩極化卻令社­會付出代價。

專家倡社交網絡遵守傳­媒守則

曾於谷歌“廣告產品和工具”部門工作、現於牛津大學修讀博士­學位的威廉斯相信,數碼科技損害人們追求­理想政治的能力,認為要挽救民主便要改­革“注意力經濟”。至於如何改革,有論者提出加強對社交­網絡的監管,但臉書及谷歌都拒絕披­露他們向用戶提供度身­訂做的廣告或內容背後­的運作,兩家公司目前都積極游­說,避免像傳統傳媒一樣遵­守政治廣告的披露守則。由於外界對社交網絡的­內部運作所知有限,難以有效監管。

《經濟學人》11月便認為,社交網站應改變運作方­式,例如清楚列明帖文來源­是來自朋友還是可靠者,甚至改變演算法令那些­假資訊顯示最低。該刊相信,這類改變打擊旨在壟斷­注意力的商業運作模式,可能最終須監管機構落­實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