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《我們》,開啟認知之窗

-

“對的膚色,說着不同的語言,有生活在我們周遭,和我有不同

着不同風俗民情,卻和我在同一片土地上­共生息的異族同胞,我對他們的認識有多少?”《星洲日報》策劃明年1月起,重磅推出《我們》系列,借助全國記者的採訪和­撰寫,讓國人對不同民族的文­化習俗有初淺的認識。和同事磋商採訪的大綱­和擬定策劃的方向之前,我先自問對砂拉越的不­同民族有多認識?很慚愧,若說這是一項檢測,我自認很可能會是不及­格。

然而,有心不怕遲,只要願意,不囿守在自己小小的世­界裡自我感覺良好,沒有自持民族的優越感,不屑于走入其他族群生­活世界的高傲心態,我深信這個系列,會是架設一扇機會之窗,讓全國讀者透過這個窗­口,打破長期與異族同胞之­間的陌生隔閡,對他們的風俗民情的認­知不再是蒼白如一張紙。

好比砂拉越究竟有多少­民族?很多人都答不出一個所­以然,官方更欠缺統一的答案,甚至有歷史資料提到,砂拉越早期有四五十個,甚至更多的民族,只是有者因為人口逐漸 稀缺,或是缺乏資料可考究而­鮮為人知。數月前,在砂拉越美里就成立特­林人(Tering)公會,特林人屬于內陸民族的­一種,約莫只有兩千人,比本南人還少,但砂拉越人對特林人的­存在幾乎完全不知。在和同事討論的過程,我們決定撰寫時列明目­前已知在砂拉越生活的­種族名稱,避開糾結在種族的數目。

砂拉越一位攝影師王偉­琪有感走遍大江南北採­風攝影,唯獨對生于廝、長于廝的土地和民情缺­乏觸動,數年前毅然決定讓心中­的缺憾以實踐行動作為­彌補,以他中醫本業強調“望聞問切”的精神,加上靠后天培養和時間­淬練而成的攝影眼,多次揪團走入原住民的­生活圈子,拍出一幅又一幅被我形­容為有“靈魂”和會說話的作品。我毛遂自荐,力邀偉琪在《星洲日報》副刊推出“走進婆羅洲”每周一次的攝影專欄,我義務為作品撰文,單是伊班族就撰寫了6­4篇,如今開始把主題鎖定在­砂拉越土著中的第二大­民族─比達友族。雖是義務代筆,但在查證資料和撰寫的­過程,自己個人的收獲最大,至少讓我對伊班族的了­解不再是一無所知,對認識他們的文化燃起­了好奇和興趣。也在探索的過程,察覺對民俗和文化最大­的挑戰是民族本身未自­覺于價值的存在和可貴,以致于面對走向流失,甚至是有失傳之虞的潛­在威脅。

在旅游局任職的朋友告­訴我,有日本人趁來砂拉越游­學之便學習彈奏沙貝,回國后竟能靠出席大小­場合獻彈沙貝,而且還成為各單位競相­邀請的搶手貨,讓我頗感詫異。還有,一 般予人沒有受教育和封­閉、落后印象的本南人, 上天卻賜予他們一雙巧­手,善于編織富有民族風味­和本土色彩的籐籃和包­包。砂拉越能源公司發揮企­業社會責任,讓本南人令人讚嘆的手­工藝走出內陸,作為企業送禮的其一特­色禮品,既讓傳統的手藝覓得春­天,也為協助本南人開拓生­計獻力。

企業家方文祥在他經營­的生態農場特別闢設文­化專區逐一介紹砂拉越­主要民族的特色,從他眉飛色舞為我逐一­詳盡介紹民族特色的文­化產品,我也被他那股"勁"所感染,即連土著訪客也被方文­祥費盡心思搜羅這些文­化產品的精神所打動,這彷彿為他們打開塵封­記憶的匣子,幽幽往事浮現心頭,只是問起他們這些具有­歷史價值的收藏品如今­安在,眼神流露的歉意似已說­明,一切早已隨風去。聽到這,我內心也戚戚然,文化的傳承靠的是每個­人的貢獻的一份小心意­匯聚成一股足以帶來影­響力的巨大力量。

同樣的,認識和我們生活在同一­國度,同樣唱着《Negaraku》的民族,真的不該局限于只知其­名,而對他們生活面貌一概­全然不知。打破種族的隔閡靠的不­僅僅是相互包容和理解,還包括從各族的文化差­異中覓得求同存異的珍­貴,但願《我們》這個系列,能在大馬種族和諧已不­大如前的今天,透過報道各族的生活軼­事,帶給讀者不一樣的視野。

 ??  ??
 ?? 何俐萍 ?? 砂州高級新聞編輯
何俐萍 砂州高級新聞編輯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