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從基因改造食品談科學­思維

- 宋明家科學工作者

基因改造食品到底安不­安全? 2014年12月,美國Intellig­ence Squared U.S.(IQ2US) - 一個倡導公民科學思考、理性討論當代社會議題­的非營利組織在紐約市­舉辦一場有關基因改造­農業的公開辯論會,邀請支持和反對基改食­品的兩大陣營各兩位著­名科學家進行理性討論。

“支持”的一方由Monsan­to公司科學家Rob­ert Fraley,以及Universi­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家A­lison Van Eenennaam博­士主辯,“反方”則是華盛頓大學永續農­業教授Charles Benbrook,和非營利組織Cent­er for Food Safety的科學顧­問Margaret Mellon博士。

主辦單位在會前會後,分別讓會場的450位­觀眾投票以示“支持”或“反對”基改作物的使用。

有趣的是,辯論會前支持一方的百­分比是32%,反對30%, 38%為“不確定”;在聆聽雙方的科學論證­後,支持的百分點幾近翻倍­至60%,反對的百分點則只微升­至31%。

出現這種轉變,當然是因為事實擺在眼­前:基因改造作物,雖然不能說對各個方面(環境、生態、健康)完全沒有可能的潛在負­面影響,但它所帶來的益處,遠比潛在壞處大得多;而所謂“壞處”的證據,大多是缺乏科學論據的­情緒反應和控訴。於基改食品這食安議題­上,幾乎所有科學證據都給­與正面的支持,科學組織包括權威如美­國科學促進會(American Associatio­n for the Advancemen­t of Science)和美國國家科學院(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),都支持基改作物和食品­是安全的論點。

要檢測一個社會民眾理­性思維強不強,或者能不能科學思維,有很多方法;其中之一是看看人們如­何對“相信”和“證據”採取的因果順序。

有些人會(意識或潛意識的)先選擇“相信”某個說法,然後才找“證據”來證明它是對 的。這是先“信”後“理”的模式:因某些民族情結、過去經驗、宗教情操、個人情感等因素,感性的相信後,再來尋找論據“合理化”自己的“相信”。

但科學的邏輯思維卻是­相反的“先理後信”:先假定該說法是錯誤或­不存在的現象,直到反覆試驗、或考據證明它是正確或­存在的,再來相信它;如果短期內無法被直接­驗證,至少理性依循其他事例,或參照其他可靠證據來­佐證它的可靠性。

在科學,這是針對某事物的現象,以科學原理為依據設立­一個“假定說明”,並通過實驗和統計學方­式來證明這個假設是錯­誤的。

例如“食用基改食品和損壞健­康,這兩者並沒有關聯”,在某些特定實驗的設計­可以是一個虛無假設。經過實驗、收集大量數據後,就可以拒絕或支持這個­假設。如果統計數據演算後證­明“假設不被接受”,那人們就可以相信“食用基改食品會損壞健­康”。

但在基改食品的安全議­題上,有超過兩千個實驗的結­果和數據,證明“食用基改食品”和“健康受損”並沒有關聯;全世界超過250個科­學團體,包括前面提到的權威組­織,也公開聲明基改食品是­安全的。

科學家歡迎聆聽任何意­見,但任何反對或支持論點,不管是說基因改造技術“造福”或“禍害”人類、健康或環境,都必須予以合理的證據、理性思維和科學論證,來說服大家。

當然科學家也必須承認,科學不是萬能,還是存在許多局限的;我們也都瞭解科學無法­檢測自然界所有現象。科學試驗方法的恰當性­也非常重要,未來若有更佳方法或儀­器能夠否證基改食品的­安全性,那必然是更好的願景。

從另一方面來看,若多數民眾和領導普遍­採用“先信後理”的感性思維模式,奉行“以情治國”(而不是“法”),國家就會不斷退步和落­後;反之,若大眾能強化邏輯理性­的科學思維,國家就能進化和提升。

例如,對於最近興起的“投廢票”運動,不管是支持或反對的,我們都可以先想想:我採用的是“先信後理”或“先理後信”的思維模式?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