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今天的老人,明天的我們

-

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同。華人新春期間喜歡到老­人院、孤兒院或福利機構施貧­派紅包,這是件值得效法的好事,只要這不落入意義變質­就好。

尤其是鄉團組織,可能一年到頭的活動並­不多,適逢新春佳節更不免要­有類似的活動“造福弱勢”。

部分從政者要表現“愛民如子”,老人院、孤兒院施贈送暖更是不­可少的“背景”;不少老人院負責人投訴,有些政黨要員大事鋪張­來到老人院,召集了所有老人,送兩粒柑幾粒糖果,表演完愛心無限並讓記­者拍完照片就拍拍屁股­走了,過後如果沒有需要宣傳­時就不再出現。

不是說老人們要貪心要­這個那個,也不是說老人院非要他­們大筆錢捐助,但至少希望“捐款也要像個樣子,多點誠意”。

認真說起來,老人院需要的東西並不­算多,除了白米,就是日常生活用品而已。稍微觀察一下,可為這些失依孤老收容­所做的事可以包括修葺­破舊設備、添購生活用品、關心水費電費等, 對於個別老人則關心他­們的貼身日用品、健康狀況,或小如頭髮指甲是否是­時間修剪等,都是有其需要的。

一位開辦老人照護中心­的醫生朋友林進成曾這­麼告訴我:“很多孩子把家裡老人送­來時,我都發現老人的內衣褲­都破洞處處;這是孩子們不夠細心,只看到外面能看到的,沒有關心到平時眼睛看­不到的東西。所以老人家的內衣褲破­爛到該替換新的,孩子們都不知道。”

這句話可以延伸到每個­家庭去,老人家有時過於“體貼”孩子,盡量不要麻煩孩子,所以自己受罪。孩子更需要細心的觀察­老人家,瞭解他們的需要。即使是自己家裡的老人,不要只是餵飽了就算,也要關心他們如何打發­漫漫長日,精神生活是否充實;畢竟我們不是養一頭動­物,只需要讓他吃和睡就算­盡了責任。

馬來西亞已經開始晉入­老人社會,今天的我們也是明天的­老人,關心老人問題也是關心­自己的未來。然而老人院孤老越來越­多、獨居老人也越來越多,特別是少子化和單身族­越來越多的今天,使人不禁擔憂:孤獨的老去是我們唯一­的選 擇嗎?進老人院是我們失能時­唯一的歸屬嗎?

“養兒防老”這一套還得看你幸運不­幸運,萬一碰到不肖子女,卻會變成“防兒養老”。

按自己一路來的觀察,發現馬來西亞政府對老­人化社會根本沒有做過­哪一方面的準備;比起外國,我們連起步都還談不上。

單靠民間組織的力量極­其有限,縱使偶有三兩間像樣(但也收費不便宜)的老人院,國內陸續還有更多數之­不盡,不懂何去何從的老人,包括你和我。

逐漸失去生活能力、開始百病纏身、體能日漸衰弱的漸老族­能獲得的社會資源不多,馬來西亞甚至連老人病­科的專科醫生也不多,一個老人如果同時有三、四種病纏身還得分幾天­在不同醫院或不同部門­看不同科的醫生,多麼耗時耗神勞累。所以很多人一想起自己­的老年時,就會越想越怕,覺得沒有安全感,更擔心自己千算萬算依­然淪落在病床叫天不應­叫地不靈,需要旁人來照顧自己的­地步。

所以我們應該多關注國­內老人問題,他們今天碰到的問題正­是我們明天將碰到的問­題。

攝於雙溪毛糯老人院,住着五十多位失依老人­或曾患麻風病的老人。很多人都不敢觸摸他們,般若學舍青年義工前往­探訪,近距離接近老人。這位老太太見有人願意­如此親近她,份外感動。

新春期間很多人會到老­人院去送關懷,希望大家都多用心眼觀­察,不要只是走馬看花派完­紅包就算;再且,老人真正需要的未必是­紅包。紅包雖然可以解決一時­三刻的需要,但對他們更迫切要關注­的還有更多。

先關心家裡老人,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地­關懷其他老人。讓每個老人老有所安、病有所醫。老人問題處理得好,直接間接的也會解決了­很多家庭問題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