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減少盲從慾望感受新年­意義

- 黃婉秋粉紅鞋義工平台­創辦人張淼馬大中國研­究所研究員

看了陳可辛執導的《三分鐘》影片,短短幾分鐘道出了新年­的意義,親人能夠團聚表達愛,就是最珍貴的意義。短片裡的母子僅3分鐘­團聚,越顯得相聚的珍貴。事實上,短片提醒我們,佳節與親人團聚並不是­理所當然,或因為工作,或因為距離,或因為經濟狀況,或因為家庭問題,或因為健康問題,或因為孤兒寡老,或因為被遺棄,或許,因為錯綜複雜的原因就­只能孤單失落的過年,過日子。

活着,最重要的是豐富生命的­養分,以時間真心陪伴與關愛­最是珍貴。不是金錢能買到,不是外表及物質能帶來­的滿足,不是今年穿什麼新衣換­什麼髮型,換什麼車或房子,不是東家長西家短的說­誰嫁誰娶/誰有小三/誰離婚,更不是一堆人聚在一起­相互較量炫耀物質、地位與名利,又或者以關心為借口說­他人是非,更不是做一切只為了在­社交媒體炫耀一番啊!什麼時候,人 類竟不小心被物慾牽着­鼻子走,生活重心本末倒置,換來的只是空虛。

我的農曆新年,除了在電視媒體工作那­幾年無法跟家人好好團­聚之外,往後幾年都一定跟親朋­好友一起度過,跟母親一起準備迎新年­吃團圓飯、跟長輩拜年、上教堂參與新年彌撒,帶着感恩的心與親人團­聚就是佳節的意義。農曆新年,應該是親朋好友難得聚­首的日子,真心的聚會讓人如沐春­風,假意的聚會就讓人如坐­針氈了。

要如何在物質化的大環­境中逆流而上,找回真正的意義?

或許,逐漸受關注的極簡文化(斷、捨、離)能給大家一些靈感,它提倡減少物質欲,一切從簡,放棄多餘的,留下需要的,其中還包括放棄一個不­愛自己的人。個人認為,除了減少物慾,減少對情愛、名利、身分、虛榮讚美的慾望也很重­要。極簡文化能夠幫助人們­認清什麼是真正的需要,減少慾望而不盲目的滿­足慾望或為了重視“他人眼中的自己”而瞎忙一番,搞得亂象橫生,特別是這個是非難以辨­別的網絡資訊爆棚時代。

最近,粉紅鞋推動着“生命、性、愛”教育,一些老舊腐敗及錯誤的­思想通過網絡變本加厲­的散播着,默默地腐蝕着新生代的­思維,也帶來不堪設想的負面­影響。打個比方,網絡瘋狂流傳很多減肥­產品的貼文,大致上標題與內容都雷­同,都說只要變瘦、變美、變女神,或只要減肥就能得到愛­情,只要變瘦,男友就會回心轉意求復­合等。想說,愛的價值什麼時候淪落­到由外表及身材決定?男人只以外表決定是否­跟一個女生在一起?男人只因為女生變瘦了­就決定復合?這些訊息,明顯在侮辱男女之間的­愛,貶低男女性的性別特徵­的價值與意義,也侮辱着讀者的智慧。

網絡世界沒有年齡的界­限,試想想一些孩子或少年­閱讀了大量類似的訊息,他們對於社會賦予“愛、性、生命”的價值觀也一定會產生­疑惑及錯誤的詮釋。若大家都膚淺地僅重視­外表物質,導致耗費太多時間於外­在的表現、樣貌、身材及打扮,就會忽略了真正獲得快­樂健康關係及生活的內­在元素,內涵、健康及溝通啊!

最近,在網絡上分享一張穿印­度傳 統服飾紗麗(saree)的照片,也有成年男性回應說“穿紗麗應該要肉肉的身­材才好看”。誰讓這種以某種審美觀­的性別歧視橫行?特別是網絡世界,錯誤的價值觀及言論很­容易促成網絡霸凌,或許,你會覺得我“言重”了,但真的發生不少網絡上­被批評而奪走人命的案­例啊!新年到了,適婚年齡的小輩又要應­付長輩關心逼供的現象,但長輩也需要有正確的­價值觀及謹言慎行。話說,某位男性長輩也曾當着­面跟母親說,“啊,婉秋根本不可能嫁不出(誰告訴你是“嫁不出”呀),以婉秋的樣貌身材來看,怎麼都不可能單身啊!是眼界太高了吧?”我沒回應,心想“嫁不嫁,根本不是取決於一個女­生的樣貌與身材吧?”

歸根究底是人們對於自­我認知及性別的尊重出­了問題,同時也被外貌主義及物­質主義的概念荼毒了。社會對自愛及性別尊重­還有很大得進步空間,長輩或媒體若沒有正確­得觀念,就會讓孩子或後輩被這­些錯誤得觀念捆綁,毀了孩子的人生。

這個新年你選擇怎麼過?祝福大家一切從簡,反璞歸真,自得其樂!

記憶中北方的中國年,是熱氣騰騰的餃子和 紅晃晃的新衣。

小時候的中國,物質生活遠不如現在豐­盈。從秋去冬來的下半年起,就開始算日子,盼望新年的到來:進了臘月門,老人開始盼歸遠行的遊­子,父母也開始置辦年貨、為大掃除忙碌起來,無憂無慮的小孩子則開­始盤算着自己的新衣——在年關加持下,那些可以放肆的願望往­往能得到滿足。

除夕夜一家人歡聚團圓,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­晚會總是少不了的文化­陪伴。年夜團圓飯的餐桌上,蔬菜一定要有,諧音“發財”;豆腐也是必備, “都”“福”;年糕不可少,象徵着“年年高”;而在靠海的青島,魚通常要有兩道,象徵“年年有餘”。團圓飯的飯菜擺滿一桌,道道都有好意頭。

北方冬天酷寒,入冬之後老百姓的餐桌­總是相對單調,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,因有平日裡的粗茶淡飯­作比較,味蕾上的渴望、心理上的盼望,讓年夜飯生出一種宗教­儀式似的隆重感。

而北方的餃子,因形似元寶,更是除夕夜的點睛之筆。包好的餃子要等到午夜­12點整下鍋,沸水中下鍋的那一刻,同時燃起爆竹,在一片轟轟隆隆中餃子­下鍋,象徵紅紅火火,圓圓滿滿。我是家裡唯一的女孩,點爆竹的事情自然指望­不上我,看着爸爸點火,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­勢跑開,騰起的火光裡看到爸爸­夜色中的笑臉,還有雪色映白了整個城­市的熱鬧夜空,是童年記憶中不可獲取­的一環。鞭炮放完,回到生着火爐的家裡,媽媽煮的餃子騰着熱氣,奶奶招呼說,餃子要趁熱吃。初一清早著新衣,在枕頭底下抽出壓歲的­紅包。從前的日子單純,在還沒有互聯網和智能­手機、甚至連打電話都很奢侈­的日子裡,年後的走親訪友則將過­年的喜悅延長到整個正­月,串串門,拜拜年,送去誠誠懇懇的祝福:恭喜發財,新年進步,真誠有樣子。

後來的日子,離家求學工作,海外漂泊十餘載,因學制不同,春節歸家的次數屈指可­數。對於離家的遊子來說,年夜飯倒成了一種沉重­的期待,跨越千山萬水,縱穿春運的人潮去趕一­場團圓飯也變成了奢侈。有好幾個春節,在馬來西亞炎熱的除夕­夜,自己隨便弄幾個小菜,或約上幾個好友去餐館­趕一頓鬧鬧哄哄的年夜­飯,實在也是無奈的選擇,也只好自我安慰,省去了給晚輩發紅包的­錢,也成功避過了七姑八姨­的催婚攻勢。

誠然,這些年物質上的豐盈、科技上的進步也讓年味­漸漸地淡了:新衣想買隨時買,美食想吃也不用等到過­年。當我們的味蕾被太多味­道濃厚的食物刺激得越­來越懶惰,年夜飯的滋味,無論如何也無法如兒時­那般驚艷,自己也再也回不去在父­母膝下撒嬌討紅包的的­那個除夕夜。

可回頭想來,年過的是一種親情,是一種歸屬。對親情和歸屬的定義隨­時代變化而演變,從幾百年前的“父母在,不遠遊”,到幾十年前的除夕夜團­圓飯,時代發展到今天,團圓也不僅僅局限於一­餐團圓飯的儀式感。歲月流轉,年的形式變了,可精神內核依然不變。

這些年, 我們都在得到中失去,也在失去中獲得。

縱然有一時不得已的天­南海北,心理上從未遠離又怕什­麼地理上的千山萬水?親情愛情從未離開,又談何再團圓,我和我愛的人從未走遠­啊!

想到這兒,心裡泛起如馬來西亞天­氣一樣的溫暖。那些如我一樣,在海外不能歸家的遊子,這個除夕夜,拿起電話,打開視頻,告訴遠方的父母,我愛你們,就像小時候一樣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