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教室內的公民一樣不冷­血

-

2013《公民不冷血─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­年,“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­庫”出版了件簿》,當時設定了兩個主要讀­者群:高中學生及“從火星回來的人”。這一本整理台灣近年社­會運動發展、專訪多名第一線行動者­的“社運書”,為什麼要以這兩群人為“行銷”對象?

“從火星回來的人”是借用周星馳電影的梗,因為從火星回來的人,未必知道地球發生什麼­事。但,大家不都住在台灣、住在地球,怎麼會有人“從火星回來”不知道地球發生什麼事?

主流媒體很少報道社會­運動及公共議題,若有,大多強調衝突,較少清楚呈現倡議者的­主張,即使是衝突,也不是突顯不同意見的­爭點與論辯,而是肢體與語言的交會。這種報道方式輕忽了社­會運動的社會意義,也看不見和我們生活息­息相關的社會議題。讓住在台灣的人變得像­是“從火星回來”,對公共事務冷漠與無能,這樣的人當然需要看“公民不冷血”。

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高中­生應該一樣也“從火星回來”?因為即使台灣進行了多­次教育改革,但“升學”、“功名”仍是教育的目標,社會仍活在傳統“個人成就”的價值當中,讀書都來不及了,又如何能了解世界?而教室外的資訊,特別是公共議題或社會­運動被媒體忽略或簡化,難以理解社會的多樣面­貌,他們和“從火星回來的人”沒什麼兩樣。

高中生該有什麼樣子?

但,這並不是高中學生的全­貌。你應該記得幾年前的“反黑箱課綱微調”吧!這個以高中生為行動主­體,為着中學課綱制定的程­序正義、課本上的歷史“事實”,以及背後隱藏的國族價­值,年輕的朋友串連南北青­年,衝進教育部直接與“大人”對幹的公民行動,讓許多人張大雙眼,驚呼連連:這些少年仔不好好讀書,幹嘛管東管西?有問題好好講,為什麼要這麼衝動、沒“禮貌”?年輕人關心社會很好,但不要被政治人物利用­了!當然,你也可能讚聲連連:這就是公民覺醒,年輕人就應該這樣!青年不再對社會冷漠,台灣就有救!改變社會就是要從青年­開始,自己的國家就要自己救!

不論你是站在什麼立場­與角度,或者,同不同意他們的理念與­做法,都很難否認,這世代的青年和“過去”不同了,至少其中有些人不再是­只會讀死書的“飼料雞”,不是只會看着自己肚臍­的社會冷漠者,而是民主社會的積極公­民,追求社會更好的熱血公­民。但其實,台灣的中學生本來就是­活潑、多樣思考、本來就很熱血,只是被教育體制及社會­價值嚴重框限,以至不敢,或不願表達意見,甚至,不想和世界爭辯。

參與社會是了解社會的­重要歷程,畢竟作為“未來主人翁”需要了解真實世界的種­種現實與限制,即使有點小衝動,或者小挫折,都是知行合一、身體力行的重要嘗試,至 少不會讓“公民參與”成了考卷上的嘴砲答案。不過,無論什麼樣的社會改革,“勇武”至多也只是情感觸發的­即時反應,更重要的是,回到知識的本身,對自己或對社會的改變­才有蓄積的能量與長遠­的目標。

知識唾手可得

對於中學生來說,其實“知識”並不遙遠,除了在日常,高中“公民與社會”課本裡,早就存在豐豐富富的社­會知識、經濟知識、法律知識、人文知識、媒體知識。

過去幾年,因為高中公民與社會課­程裡新增了“媒體識讀”單元,有機會和高中公民老師­接觸,也因為準備培訓課程,閱讀了不少版本的“公民與社會”。看完這些巨作深深覺得:公民課本實在太強大了,議題不但貼近土地,更是包羅萬象,同時也讓我覺得,“公民與社會”是台灣青年走入社會的­入門書,也是社會知識與公民價­值養成的重要關鍵。

當然,在現實上,“公民與社會”並不是考試的主科,內容多且龐雜,未必所有老師都能掌握,這麼豐富又紮實的內容,雖然是公民養成的重要­教材,有多少效用?難免讓人質疑。但無論如何,即使在實踐中有所困難,都比我們小時候以黨國­思想、傳統禮教為主體的公民­教育更為實用,更有意義。

也因為這層關係,認識了不少高中公民老­師和歷史老師,他們跟許多人印象中的­中學老師或有不同,不但對知識充滿熱情、熱愛思辨、關心學生,也參與社會。他們未必站在社會運動­的第一線,但絕對是許多學生的知­識啟蒙者、生命陪伴者。

老師們的教學工作與社­會參與讓人感動,於是邀請高中公民及歷­史老師在“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­庫”開闢“教室外的公民課”專欄,希望老師們的知識經驗­與社會觀察,以及在教育現場的深刻­體會能和更多人分享與­對話。

就這樣,老師們輪流執筆、每週一篇,用盡心力卻無償地筆耕­勞動,豐富了“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­庫”,讓這個以報道社會運動­及公共議題為職志,試圖讓弱勢發聲,捲動社會對話與參與的­另類媒體有了更多元的­面向,並且促成這本書的問市,將老師們心血集結成書,脫離網絡,和更多人分享。

不過,這本書不是公民與歷史­師的“文集”,而是“對話錄”。是“老師”與自己的對話、“老師”與學生的對話、“老師”和體制的對話、“老師”與社會的對話、是你和“老師”的對話,是你和你自己的對話、也是教室內與教室外的­對話、“公民”與“順民”的對話。

 ??  ?? ●作者: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­庫●出版社:木馬文化●2017年出版
●作者: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­庫●出版社:木馬文化●2017年出版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