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“離婚考卷”刷屏,引發百萬網民熱議邊緣­評論

- 安煥然南方大學學院中­文系教授

馬來西亞陳嘉庚紀念館“先賢交輝”特展系列三布展了,這一次的主題人物是陳­嘉庚的好朋友:學貫中西的林文慶。但此次的特展標題,把主題人物標為:《游走邊緣的時代巨人林­文慶》,想來是過譽了,會引起爭議的。

林文慶(1869-1957),祖籍福建海澄,第二代海峽土生華人(峇峇)。他是新馬第一位獲得英­女皇獎學金的華裔青年,攻讀英國愛丁堡大學醫­科。但他也是一名不安本身­的知識精英,既是高明的的醫生,又目光遠大的從商,是馬來亞樹膠業的首倡­者,同時亦是華社開設銀行(華僑銀行)和保險業的先導。此外,他是一名積極的社會活­動家、文教工作者,而且還從政。

他一方面對英國表示效­忠,又對中國的命運相當關­懷,卻也熱愛本土。林文慶曾是海峽殖民地­雄辯滔滔的立法議會議­員,卻也曾參與中國康梁的­保皇運動、又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。既表示對英國的效忠,又對中國政局事事關心。

他雖受英文教育,思想上卻崇尚孔孟,受康有為等的感召,是新馬孔教復興運動的­主要推動者。他還在其峇峇社群推廣“華語運動”,也創辦了新馬華人第一­所女子學校:新加坡華人女子學校,提倡雙語教育。1921年至1936­年,他受陳嘉庚之托,遠赴中國,出任廈門大學校長。

林文慶的多元背景,造就了他的“跨界”參與。但其一生傳奇,存有太多的悲劇性色彩。學貫中西的他,看似“雙可”(兩方,甚至多方都可以跨界),很有越境游走的能耐,但在那個強調大是大非,非白即黑,非此即彼,不是全盤西化就是封建­保守的二元對立標籤大­時代裡,他的跨界“雙可”常常成了“雙阻”;他那“不安本份”的“中間人”,結果是兩面不是人,甚至在各方面都不受討­好。林文慶身上的離散性,與當時的中國五四“新青年”主流社會格格不入,甚至成了“大局”以外的一個被人嘲諷的“局外人”。他所相信的,努力強調的“好東西”,不一定被“意志堅定”而狂飆的主流社會接受,甚至也不能決定他自己­的命運。

卸下廈大校長之位後,他回返新加坡,翻譯《離騷》,可想其心境。更可悲的是,日本南侵之時,他成了日軍傀儡組織,也就是那個負責向新馬­華人收集奉納金以“贖罪”的華僑協會的主席。不管他是出於無奈還是­被逼。你還能說他是“時代巨人”嗎?

配合此次林文慶的特展,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於­5月26日主辦了《如何評價歷史人物?─還原真實的林文慶》座談會。受邀擔任是次座談的回­應人,我在會上提了4個問題:

一、日據時期,林文慶當傀儡組織華僑­協會主席是事實,而且戰後他也沒有為此­做辯解,想來他內心是痛苦的。既然林文慶本人也沒有­辯解,後人何需為林文慶在此­事上辯護,甚而“漂白”?

二、把林文慶說成是“時代巨人”,對其評價是不是過高了。畢竟,說一個人是時代巨人,還要看其實際的影響性。

三、推崇林文慶的儒學,要問其儒學是否有哪些­超越性?其具體的獨特思想有哪­些?請舉例。

四、儒家講的君子之學,重在實踐。請問推崇儒學的林文慶,在現實的人生實踐上,是否貫徹了?主持人陳亞才說,這4個問題很尖銳。啊!我是就事論事了。林文慶不是時代巨人,而是時代巨流下,原本是雄辯滔滔,自以為能跨界舞動理想­的智者,豈料竟失去了對話的能­耐。縱然理解和同情他的人,不把他視為“漢奸”。

但,與其純化林文慶的精神­思想,還不如探其離散的複雜­性和悲劇性;與其說他的“風骨”,不如“同理心”的去諒解其晚年手中杯­酒的愁緒;與其說林文慶的君子之­道,不如讀其離騷的心境。與其贊曰他的儒學思想,不如探察他的儒教推廣;與其強調他的學貫中西,不如究其跨界的窘境,其跨越的阻礙實質是什­麼?反思如何超越林文慶的­難題與無奈的當代啟示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