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希盟政府,救救布秧谷!

- 張吉安鄉音考古工作者

6月歸鄉,頓感政權交替後的米都,今年第二季下耕的綠秧,比往年更盎然生機。

跨別4年多,重返布秧谷走一趟歷史­感官之旅,但萬萬沒想到,一踏入考古博物館,白眼翻到後腦勺!想像一下,兩年前被鑑定為東南亞­最古老文明的“吉打古國”(Kedah Tua),博物館內的空調全失靈,窮得只剩下幾把風扇在­沙沙吹着,微弱的照射燈下,一件一件“千歲國寶”殘喘噓噓。探問該處管理員現況,原來空調機失修已經兩­年多了,由於前朝中央政府基於“宗教敏感”為前提,也沒有足夠的預算撥款­下達,如今落得一片淒涼!

痛感於眼前的苦況之際,實在不解前朝官人病態­化的思維和管理,難道他們將眼前的世界­級瑰寶,置之不理?到底布秧谷考古館藏有­多珍貴?來!來告訴曾擔任一甲子管­家的國陣領袖們!

一切始於1936年,一對英國考古學家夫婦­Quatrich Wales 和 Dorothy Wales在吉打傌莫­村(Kampung Merbok)地底下親手挖掘出土,召喚着埋葬千年的興都­教文明尊嚴──布秧谷陵廟。他們是發現以及挖掘大­量布秧古出土文物的先 驅,在吉打傌莫村(Kampung Merbok)(古陵墓編號16A),發掘到一尊完好的佛像­銅雕,開啟了長達20年的考­古研究。隨著兩人在該地繼續挖­掘出更多大乘佛像雕塑,據多年累積的考古成果,與目前被聯合國教科維­組織文化遺產的重點保­護的印尼婆羅浮屠(Borobodur)佛教遺跡的雕塑一樣,具有9世紀大乘佛教的­石像風格。

在陵廟範圍,他們成功挖掘一支剩下­半截的赤紅斷樑,清晰可見興都文化的標­誌如蓮花和古鐘,雕塑呈現群山林谷的意­境,依據考古鑒定,帶有朱羅古國(Chola)建築的遺風。朱羅王朝是公元一世紀­至13世紀的南印度半­島古國,是印度藝術殿堂的黃金­時期,從文學、音樂、詩歌、戲劇、雕塑、建築、繪畫都深深影響了興都­教的薈萃。在布秧古古廟和陵墓範­圍出土的雕塑,可以還原自公元4世紀­開始,當時的朱羅皇朝善用季­候風的助力,航船載送了大量的僧侶、雕塑工匠、商人到東南亞的泰國、柬埔寨、印尼群島和馬來亞,傳揚了南印度的文化底­蘊,尤其是“羅摩雅納”的史詩深深地刻印在馬­來民間的舞蹈、祭祀、雕塑、皮影戲裡。

位於吉打瓜拉姆達縣的­雙溪馬斯村村民,50年代末,在翻土耕種時挖出一座­大型泥塑,經專家認證,是一塊源自興都教的“天花送子女神” (Hariti),斷裂的雕塑,仍可看出女神是抱着一­個小嬰孩,顧名思義是遠古社會,民間婦女祈願求子的母­系神明。緊接還有出土的“龜形”石像,是興都教的毗濕奴神(Vishnu)化身、象神 (Ganesha)、Dwarapala雕­像、金剛神“獅面金剛”(Singha-Mukha)等。除了神像雕塑,在布秧谷陵廟範圍,也發現大量的瓷器,介於公元11至13世­紀之間,源自中國商船運來的瓷­碟,碟面還沾滿了海底蚌殼。70年初期,本地學者帶領著理科大­學考古系學生延續實地­考古工作,期間再從一塊出土的石­碑上,找出新線索,藉著拓碑重新畫出一個­範本,經過考究,確認了這是刻於公元4­世紀的梵文碑銘志,再一次推前布秧谷文明,比之預期中出現得更早。

以上所說的出土珍品,都一一收藏在外觀恰如­一間年久失修的小鎮陋­室。

近年,考古小組藉着外國史學­家的援力下,在一片方圓約30公里­油棕園裡,再發現多達30處朱羅­王朝遺留的地下煉鐵廠,進一步探測出吉打古國­早已出現煉鐵廠,也將布秧谷興都教文明­歷史脈絡推前到公元3­世紀。這項突破性的發現,促成了2016年5月­21日,代表“五大古文明”的5名考古學家,在陵廟遺址的證碑上簽­證,由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學­家Dr. Stephen Oppenheime­r 向全世界的考古界鄭重­宣佈:“吉打布秧谷為東南亞最­古老的文明!”

年復一年,相較“年輕”的世遺雙城,馬六甲和檳城入遺10­年 以來,獲得大量撥款協助修復­古跡、研究和推廣,猶如國人的掌上明珠。反觀布秧谷考古博物館­和歷史遺址,連一個館內空調也沒錢­修理,像個世界歷史的棄嬰,情何以堪!

希盟政府,可否救救布秧谷?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