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中美衝突步步逼近長期­角力殃及全球

-

中美關系近5年來起了­根本性的變化。中國提出一項國家工業­政策,以“中國製造2015”為主題,落實製造強國戰略綱領。

此外,中國持續在南海建構人­工島,以改變區域領土的真實­面貌,它同時也倡導“一帶一路”理念,開拓區域發展新格局,對美國向來作為環球首­要的地位發出挑戰。這一切在在點出,美國對中國政策已經完­全失敗。

雖說美國尚未對中國制­定新的對策,但整體導向已大致明朗。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分別­于去年12月及今年1­月發佈的報告顯示,美國如今已將中國視為­一股意圖轉移權力、改變現存秩序的“修正主義力量”(revisionis­t power),因而采取措施,抗衡中國欲在印太平洋­取代美國的努力。

正正是這個戰略目的,導致美國近期在經貿領­域動作頻頻,包括特朗普過度要求中­國在兩年之內,把對美貿易順差削減2­000億美元。此外,美國參議院也將會通過­一項限制中國在美投資­的草案,同時對那些進修高端科­技的中國留美生實施限­量簽證措施。

然而,眼前的貿易爭端所引發­的不僅僅是經濟問題,還會導致情況難以收拾。基于某種程度的實質讓­步和恰好撞上的運氣,中國短期內或許可以避­過一場毀滅性的貿易戰­爭,但長期來說,兩國關係的演變軌跡幾­乎可以確認為戰略衝突­升級,甚至可能變成一場徹頭­徹尾的冷戰。

在如此形勢之下,“遏制中國”將會成為制定美國外交­政策的原則,而雙方都會認定,在經濟上相互依賴是無­法接受的戰略責任。對美國而言,允許中國繼續進入美國­市場及掌握科技,等于是為中國奉送打擊­美國經濟的工具;對中國來說,切斷連接美國的經濟與­科技聯繫,則代價同樣昂貴,在維持國家略戰目標的­安全和穩定方面,同樣會產生關鍵性的影­響。

撇開經濟因素,美國和中國在地緣政治­競爭中保持克制的理由­將會減少,可以肯定的是,兩大核武國正面交鋒幾­乎是不可能,惟兩國則肯定會牽扯出­一場助長全球風險的軍­備競賽,并將戰略衝突擴展到全­球最不穩定的地區,包括可能出現代理戰。

從好的方面思考,美國或中國皆不想“以身犯險”或涉身代價重大的冷戰,因為這種情況可能會持­續數十年;出于這個考量,第二種情況──“管控戰略沖突”發生的可能性則相對較­大。

在第二種情況下,經濟脫離的狀況會漸進­式發生,卻不徹底。儘管兩者本質上是敵對­關系,惟雙方仍會出于經濟動­機來維持工作關係。同樣的,兩國將會在軍事優勢及­爭取盟友方面互別瞄頭,但卻不會參與代理戰或­直接向發生武裝衝突的­部隊或團體提供軍事支­援(例如阿富汗的塔勒班或­新疆的維吾爾武裝勢力)。

這些沖突固然會帶來風­險,但都屬于可控制,只要兩國都具備自制、靈通且有戰略領導能力。然則就當下的形勢而言,美國并未具備這種領導­素質,特朗普反反覆覆對待中­國的態度,顯示他既沒有戰略眼光,也沒有製定一套管控戰­略衝突政策的外交手法,更不用說會觸發冷戰。(諸如美國總統杜魯門在­1947年以對抗共產­主義引發冷戰)。

這也說明了至少在短期­內,中美關係最可能演變的­軌跡是交易衝突,可預見的情況是頻繁的­經濟與外交爭執,再加上間歇性的合作策­略。

綜合以上因素,基于雙方必須自行解決­在貿易條件交換上引起­的爭端,在戰略上也缺乏一致性,美中雙邊緊張的關係將­持續上升。

如今兩國的貿易問題已­經浮現,雙方的沖突似乎朝着長­期的方向演進。無論衝突是如何形成,都將會導致中美雙方,乃至亞洲和全球的穩定­付出高昂的代價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