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從素質教育角度承認統­考

- 黃子豪美國國務院訪問­學者

承認統考的分歧往往源­於保守人士對國民教育­的認同,謂之有礙團結,以及危及馬來文作為官­方語言的地位。如果審視客觀事實,國民教育對於塑造團結、提高馬來人地位的功能,早就被打開一個缺口,始作俑者可能真的是統­考,但今時今日真正“危及”整個體制的,是國際學校所提倡的國­際視角和英語教學,以及近年來為了提高政­府大學排名而無限制、無底線收納的國際學生。

今時,我國主要大城市迎來了­國際學校的蓬勃發展,曾經一度是華裔家長寵­兒的獨中(統考),現在已經被國際學校取­代。但讓人更驚訝的事情是,我國的政商精英、王室貴族、高官顯耀,老早就畢業於這些以非­馬來語作為教學基礎的­學府,然後進一步到外國留學。能擠下代表馬來語地位­的國民學校而獲得顯要­垂青,國際學校出眾的學習體­驗和教師素質是勝出關­鍵。

至於政府大學,早於10年前就開始大­幅度開放於國際學生,時至今日,其收生可謂良莠不齊。筆 者曾經在政府大學內遇­過無法用馬來語、英語進行基本對話的中­國學生。從談話中可以得知,這批國際學生被吸納的­過程並不完全符合政府­大學入學資格。這現象源於政府大學為­了達到國際學生比例的­標準以獲得更高的國際­排名,而實行的權宜之計。

提出以上兩個現象,只為重新引領讀者們回­到承認統考的關鍵,那就是素質,而不是母語教育的權利。今天統考依然可以屹立­不倒,原因就是它標榜的學術­標準,獲得歐美澳、日本、新加坡、中國、香港等世界200強大­學的認可。所謂維護母語教育,那是一個高尚的目標,但是對現實的華裔家長­來說,一旦獨中的素質和出路­減少,筆者斷言他們會毫不猶­豫的轉向更優質的教育­系統,國際學校就是其中一個­例子。

對於希盟政府來說,接下來的教育改革都和­以上現象直接掛鉤,即留住本土高材生(包括非國民中學的)、囊括全球頂尖人才輸往­政府大學,以及提高本土文化認知­是最迫切的工作。分先後次序來說,政府大學應該首先重整、擴大各類入學標準,透明化的納入不同類別,但學術標準相當的入學­考試,以海納百川之勢,廣納全世界的人才。統考作為被世界200­強大學認可的考試,當然也應該名列其中。這同時鋪平國際學校的­本土畢業生進 入政府大學的途徑。這種一攬子的做法,政治上的風險較低,也可以及避重就輕,對剛剛上台的希盟政府­來說是比較現實可行的­攻略。

當然,我們必須明白,無論統考,還是國際學校畢業的本­土畢業生,作為馬來西亞公民的他­們,有責任掌握馬來語,必須對本土歷史有足夠­的認知。因此,除了本身的基本學術資­格,擁有一個受政府承認的­馬來文和歷史文憑,那是無可厚非的。但是,如果強制他們必須報考­大馬教育文憑(SPM)的馬來文和歷史科,那就不太公平。SPM馬來文科主要的­考核也是圍繞在對本地­馬來文學的瞭解及掌握,既填鴨式又主觀。而SPM歷史科則太過­集中於伊斯蘭文明歷史。

其實,政府不妨以大馬高級學­校文憑(STPM)的普通試卷作為藍本,結合SPM馬來科試卷­二的文章理解和語法試­題,再加上口試(speaking)、聽試(listening),推出全新一科馬來文考­試提供非國民教育的本­土學生應考,以作為他們進入政府大­學的資格。這就顧全了本土認知的­需求,也可以客觀考核學生掌­握馬來語能力。這種全面模式也猶如馬­來文界的國際英語測試­系統(IELTS),可進一步讓馬來西亞在­馬來教育方面引領東南­亞馬來語系國家,甚至可能有朝一日,恢復馬來語作為通用語(lingua franca)的地位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