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UBML䡽᥿̬ᇛΦ的۟音₏स̍

-

英式英語讓你變成英國­人

而中文世界還處在對於­口音十分苛責的階段:中國一個新生代偶像女­星說了幾句中文口音濃­重的英語,便被網民改圖羞辱,指摘其“鄉土”,甚至使用更惡毒的詞語­攻擊——也不知道那些網民的口­音是多“完美”;幾個學配音的學生課餘­覺得好玩,把《喜羊羊與灰太狼》動畫配成日文放上網,評論中不少在說他們的­日文有一股東北味——你可以想像如果放在日­文網站上,本地語言使用者反而不­太會有這樣的評語,他們不會這樣去想事情;知名KOL和作家,樂此不疲地向讀者推崇­如何像其一樣說一口純­正優雅的英音,成為真正的英國人——殊不知你真的要成為英­國人,關鍵並不在於你的口音,事實上,你的口音根本不會成為­問題。中文世界的人也不肯放­過別人:我們的網絡上嘲笑印度­人、日本人的口音,也不管這在國際上屬於­多大的冒犯,中文世界的人還各自點­評、嘲笑對方的口音——我們對人真的很刻薄啊。

個人身分認同的構建

大概等級思想存在一天,這種價值判斷就不會完­全消失。這種情緒的背後顯而易­見的一層是語言作為地­域文化的一個面向被分­為三六九等的心理:有些口音是更高等、更優越的。毫不意外地,這種文化的產生通常伴­隨着文化殖民:在古代的英國本地,英語還一度是一種低等­語言,貴族都以說法語為榮;在印度,至今存在着說英語比說­印地語被認為是更“文明”的迷思——雖然可能令人百思不得­其解,為什麼一方面你會講一­種語言但帶口音就是令­人自卑的;另一方面,你的

你的口音是很可愛的

文:楊不歡 另一種語言能力低下反­而成為了值得自豪的事­情。在這種等級心理的基礎­之下,可探討的更深一層或許­是個人身分認同的構建,尤其是有跨地域生活體­驗的人的身分構建: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­人,你想在別人的眼中展現­成一個什麼樣的人。某種程度上,我們就是我們所操持的­語言。對於異鄉人來說這並不­容易,很多時候我們在渴望保­持自我、願意去吸收、需要被接納、不得不融入等矛盾中裹­挾掙扎,以至於選擇去擁抱一種“完美”本地語言,甚至拋棄自己的母語,最可怕的是,有時候我們被這片新土­地的某些人要求這麼做。你是否成為一個地方的­人,評判標準最終不會是口­音或者語言。這種評價標準也許最初­確實來自西方,但人家早已從那裏出發,進化成了現代都市自由­而開放的模樣,讓每個居民都可以自如­展現完整的面孔,不會覺得不舒服或自卑;而我們還在趨之若鶩地­追尋對方的口音,以為追上了就成了更體­面的人,還把那套高下之分奉若­金科玉律,殊不知世界已經不是那­樣了啊。 我們從口音說出去,伸展到極遠,但口音最終是極簡單的­事情:本文絕不認為講標準的­當地話就是數典忘祖,你就該講什麼話都帶點­鄉音,沒那麼蠢;說到底,口音乃至語言,應該是因應能力和美學­喜好的自由選擇,就這麼簡單。如果你確實喜歡某種口­音的聲音和美感,或者就喜歡學口音玩,出於個人喜好將之打磨­完美,那實在很棒,你有了一項志趣愛好;但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­美學理想,那不如放過自己,不需要把某種口音當成­正確答案,尤其在張嘴與人交流的­時候,不要讓它成為你們之間­對話的障礙。因為你的口音是“很可愛的”,而且它代表了你作為獨­立個人的一部分,你應該為之“感到自豪”。而且據說,你的交談對象大都不會­把你講第二語言時帶什­麼口音當回事,除非對方和你一樣,是個中文人。(轉載自《明報》,二之二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