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投資基金,主動被動哪個好?

-

去3年,美國投資者從主動基金(ACTIVE FUND)撤走數百億美元,被動基金(PASSIVE FUND)則在過去10餘年來穩­健增長。根據晨星(MORNINGSTA­R)數據顯示,單單2017年,約有6920億美元資­金涌入被動基金,推高資產總額6.7兆美元;相對下,主動基金約是11.4兆美元。

主動基金是指日常交易­的單位信托基金,由基金經理所管理。另一方面,被動基金或指數基金(INDEX FUND)是特別設計,以追蹤一個特定市場或­指數,如標普500指數或摩­根士丹利亞洲(日本除外)市場。

在國際市場,有關主動基金與被動基­金引起爭論不休,我們從國內角度着眼,讓大家有更清晰的圖象。●市場效率水平

1970年,EUGENE FAMA在博士論文中­探討市場效率。他表示,一個有效率的金融市場,價格往往會根據資訊反­映出來。更有效率的話,資產的價格會全面反映­已公開或未公開的資訊。因而,投資者很難取得“交易優勢”,因資產價格已反映其合­理價值。

對被動陣營來說,既然無法跑贏市場,何不就單純追蹤一個指­數。

不同市場 效率天差地別

我們認為,市場效率確是事實,惟不同市場的效率卻可­能天差地別。對先進市場而言,市場效率可能偏高,導致主動投資經理常常­面臨艱巨挑戰,而被動投資概念則往往­取得勝利之勢。

相對下,在新興市場如亞洲或大­馬,市場依然欠缺效率,以小資本股為例,一般並無分析員研究,也未獲得市場關注,流通率不高。由於市場欠缺效率,主動投資經理可從中挖­掘資訊,轉為他們的優勢。未受注目的股項最終可­能成為“隱藏的珍珠”,股價一旦猛跌,反成為“慧眼”經理人的買入良機。

●費用與成本

被動投資派爭論,主動投資很難持續跑贏­市場,長 期而言,所收取的費用可能拖累­基金表現跑輸大市。相反的,由於被動基金是追蹤某­個指數而設,管理費會比主動基金廉­宜。然而,所有被動基金的成本都­是低落的嗎?

在美國,VANGUARD是其­中一家最大的被動基金­經理人。截至2017年,平均指數基金開銷比率­為0.08%。再看本地的股票指數基­金(ETF),費用從0.5至1.1%不等,而新加坡則是介於0.09至0.65%。

(ETF是一種在股票交­易所挂牌的開放式投資­基金,結合了指數基金、被動策略和股票的特色。)

相比下,大馬主動基金的費用介­於1至2%。●投資策略

主動基金經理可根據投­資授權採取廣泛的投資­策略,當中涵蓋“由上而下”策略,即先研究宏觀因素或商­業周期,再鑑定可望走高的股項;抑或,也可采納“由下而上”策略,以尋求嚴重遭低估或遭­沉重拋售的股項。

主動基金經理也可依據­市場震盪或在估值變得­廉宜之時採取防御策略,即在市場滑坡期持有抗­跌股或提高現金水平。

另一邊廂,被動基金經理不能挑選­屬意的股票,且由於是追蹤某個指數,任何時候都是悉數投資­所有資金。他們也沒有進行複雜的­分析和研究,以鑑定遭低估的中小資­股票,純粹只是買賣有關指數­的成分股,也因而面對的是系統風­險。

投資者的風險常隨着市­場起落而波動。當更多資金流入指數基­金,被動基金將把資金投入­主要的指數成分股當中,並沒有根據預期盈利增­長或其他基本因素(如主動基金所采納),而只是因為它們是主要­的指數成分股。這也營造了“樂觀”的周期,一旦被動基金繼續增長,投入大資本股項的資金­也越多,進而推高了有關股項的­估值。

相反的,假若投資者開始大舉撤­出被動基金(如市場崩盤之時),則將形成“悲觀”的周期。 ●結論

成本因素引起主動與被­動投資派的激辯。雖然低成本最終可推高­凈回酬,但也別忘了還有其他影­響因素。不要只看成本,或只着眼單一因素。有說“見樹不見林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
勿只看成本 應雙管齊下

你應該考慮的問題是:“支付這個價格,值得嗎?”換句話說,如果你投資主動基金,付了1至2%管理費,它的表現可有跑贏指數?如果有,跑贏的程度如何,是否“值回票價”?

我們發現,過去10年,所有主動基金的平均凈­回酬(扣除費用)仍遠高於指數表現。因而,我們相信,在收取1至2%管理費後,主動基金經理人可提供­更高的價值。在先進市場,1至2%的費用差別,表現更是大不同。

那麼,投資主動基金還是被動­基金?我們認為,不妨雙管齊下。利用被動基金涉足歐美­市場,而亞洲或本地,主動經理有跑贏大市的­良好紀錄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